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变”论是《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勰不但在《通变》篇集中阐发这一理论,而且将有关观点贯串于全书。要确切全面了解《文心》理论体系,不可不对“通变”论作认真的探讨。但是过去和现在的不少有关论著把“通变”解释成“继承与革新”;又有人把刘勰的“通变”论指为复古论。窃以为这两种说法有欠切当,值得再行斟酌,故特作此文,稍加辨析,请教方家。一欲辨“通变”之义,先探“通变”之源,即刘勰所谓“观氵兰以索原”。刘勰把《周易》尊为五经之首,在《文心》中频繁采其哲理以论文学。他的“通变”论也不例外,不少重要观点,本于《周易》。兹举证于下:  相似文献   

2.
“通变”论是《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勰不但在《通变》篇集中阐发这一理论,而且将有关观点贯串于全书。要确切全面了解《文心》理论体系,不可不对“通变”论作认真的探讨。但是过去和现在的不少有关论著把“通变”解释成“继承与革新”;又有人把刘勰的“通变”论持为复古论。窃以为这两种说法有欠切当,值得再行斟酌,故特作此文,稍加辨析,请教方家。  相似文献   

3.
“通变”思想滥觞于先秦史官,而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则初步形成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通变”的史学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通、变、通变、变通的四层含义,他们以“通”的眼光来看历史的变化,承认变化的趋势性,重视变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通变”思想,反映出先秦诸子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4.
通变观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刘勰总结了前人对于通变的论述,结合六朝的文学发展实际,反对丈坛新变,试图借儒家传统力挽文坛颓风,强调在“通”的前提下求“变”。他的通变观部分地突破了“宗经”思想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通变》一篇所提出的“夸张声貌”之例,各家见解颇为不同。从刘勰作《文心》论“通变”的动机、前人与刘氏对汉赋的评价、《通变》全文逻辑关系等方面来看,应是“沿袭和变革交相为用,才是继承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变”是《文心雕龙》的主心范畴与主导精神 ,是刘勰依据《易经》的哲学思想——朴素辩证法与生命宇宙精神而铸造的一种艺术史哲学理念。“通变观”的内涵是融构之中的创化 ,创化之中的融构 ,其核心命题是“凭情以会通 ,负气以适变”。“通变”是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 ,也是文化发展的普适性法则。《文心雕龙》的“通变观”的主旨在于“新变”,这种艺术理念具有生命感和历史感。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通变》篇的主旨到底是什么?今研究者或主“通”说、或主“变”说、或主折衷通变,颇多分歧。又该篇究竟是论什么的“通变”?学界亦各执一词,众说纷坛。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出发,本着以刘证刘的精神,比较诸家,芟汰繁芜,刘氏所论,重在文辞之通,即着重强调要向前贤学习典雅的文辞,矫正浮艳的文风,促使当世的文学创作,复归雅正之路。  相似文献   

8.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语文教学,可谓源远流长,但在理论上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人们殷切期望有一部体现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论早日问世,对钱先生的“三主”体系特别关注是不难理解的。去年,我们曾对他的“主体论”和“主导论”稍加分析研究①,今天,还想就“主线论”提出一些不同看法,继续就教于钱先生和同行们。一、一个不该泛化的“训练”概念我们认为,当前语文教学正处在全面试验阶段,只要言之成理,无论倡导以什么为主线或者以什么为中心都是可以研究的。但是,钱先生在阐述自己的训练观时却说:“训练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  相似文献   

10.
通变观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从文学史观或创作论的角度阐发通变观的理论意义,相对忽略通变观所具有的更为深层的方法论价值。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通变观贯穿全书,形成了以“变”为核心的理论批评方法和实际批评方法的三大特点:一是随事立体,强调创作者和批评者在进行各自的活动中,应当以认识、把握对象内在之理为要务;二是遵时取论,即善于在历史演变中把握不同时代作家作品的艺术特点;三是随文立言,主要指刘勰相对宏通的评文态度及其具体方法,不仅要重视作品的审美特性,而且应当顾及风格的多样化问题。这些方法意识的存在,使《文心雕龙》能够避免一隅之见,超越前人,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发展了前代文论,如对陆机《文赋》之“知/能”关系论的补充、对孟子以来“以意逆志”法的修正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1.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文章从《周易》几许卦象中内蕴的“适时、通变、仁义”等管理理念出发,并结合当今时代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阐释了当今企业应当把握的生存发展之理念。  相似文献   

12.
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应系统钻研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丰厚原论原著,密切联系新时代以来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融会贯通。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综观“问题与回应”、“坚持与发展”、“明体与达用”,以增进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透彻理解。沿着这样的分析路径,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至少包括文化价值论、文化使命论、文化道路论、文化领域论、文化精神论、文化领导论等几个方面。我们要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体系的学习和理解,不断增进创造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新文化的思想与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3.
文体论是在文学获得较大发展,文体分化以至于繁缛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文学分体,文体分化产生了辩体的需要,辩体的系统化、理论化产生了文体论.此外,历史上的文化和思潮的因素,如目录学、名理辩析思潮、传统史官文化、新兴通变思潮等,对文体论的发展也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文学是人学”:挑战“工具论”的意味钱谷融先生的名字是和1957年发表的《论“文学是人学”》连在一起的;生于1919年的钱谷融先生因此而遭受到全国性批判,并因此经历了20余年的磨难。当然,漫长的岁月并没有改变钱先生的初衷,也没有磨灭这篇论文的魅力。随着历史的进步,人道主义理念正在突破旧有的种种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15.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元气本原论、天人关系论、阴阳矛盾论等方面分析 ,《太平经》体现了易学哲学的宇宙生成模式、宇宙结构模式和宇宙通变模式 ,对易学在汉代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探讨《太平经》的易学思想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在中国古代易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江户时代,朱子学派、古学派、阳明学派、国学派的思想家先后从“日本皇统”“日本文化”等层面论证了日本对于中国的优越性,形成了独具特性的“日本优越论”。考察东亚史,这一优越论的形成,既有元日战争、明清鼎革之事的影响,又与江户学者对中国思想的认同、接受、质疑和批判密切相关。然而,随着“日本优越论”的深入发展,国学派学者以“日本文化为中心”的优越论取向,却把“日本优越论”引向了对外扩张之路,凸显出这一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通变”的文学发展观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点论述的问题之一,因而在《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通变》篇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所论述的问题范围有多大?如何解释“通”与“变”的具体涵义?它的主旨是什么?在这些与理解《通变》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上,笔者对一些流行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略抒浅见,以就正於方家。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封禅》篇独立“封禅文”为一体,有现实和历史原因,然而关键在于刘勰本于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和“拨乱反正”意识。在此刻意为之之下,《封禅》篇所论有得也有失:从文体划分看,显示出刘勰强烈的文体意识,但是对于封禅文文体范围、其与碑文的区别辨析不明;从文体本色看,强调了封禅文作为“一代之典章”,但总体上无非是“华”与“实”的关系问题;从论文思想看,文章体现出“通变”思想,但也不乏其局限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公孙龙子》主旨不在于逻辑理性,它表达的是个体的自觉意识。其中《白马论》和《坚白论》着重于感性自觉,《名实论》和《指物论》着重于理性自觉,《通变论》则是对感性自觉的理性认识。它与儒法《墨经》的分歧乃个体自觉精神与社会功利主义、逻辑理性主义的矛盾。它是前封建文化的产物,必然不合封建文化“类别——整合”的要求,但在后封建时代有新的意义。在康德、胡塞尔的哲学思想中,我们认识到这种文化脉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