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知道:当我们生气、恐惧或悲伤时。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会使我们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身体聚集了大量的能量。只有把它释放出来.我们才能恢复到平静状态。其实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您真讨厌!”孩子大声喊叫,喊完之后,“讨厌”引起的不悦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我们压抑孩子表达不愉快的情绪,就会迫使孩子去找不正常的渠道宣泄他们的情绪。他们不是把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就是发泄到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2.
一、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  家庭的残缺,使得这些家庭的孩子总觉低人一等,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自卑心理严重。具体表现在:  1.孤僻不合群。严重的自卑心理,使这些孩子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缺乏自信心。他们常常将对自身不满或自责的态度,全部投射到别人身上去,把本来“我讨厌自己”等心理,转变为“别人在讨厌我”。这样虽然减轻了自身的压力,却严重影响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天长日久,这些孩子就会出现社会交往障碍,形成孤僻的性格。另外,离异家庭的子女有的由祖父母 (外祖父母 )抚养长大成人。在老人眼中,孩子突然失去…  相似文献   

3.
孔子最欣赏的是弟子颜回的“四德”,即“不迁怒、不贰过、不伐善、不施劳”。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已经是独二代。他们是家庭中的“太阳”,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待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尽一切可能为他们铺就一条健康成长的康庄大道,无限给予,不求回报,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只会享受别人的爱,而不会施爱,不会体验别人的情感情绪,缺乏爱心和同情心。  相似文献   

5.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笑着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怎样跟他们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一些?”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是,把别…  相似文献   

6.
一缕飘香 《家长》2013,(8):26-28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不喜欢孩子的人,他们会说:“小孩都很讨厌,让人心烦!”我发现,这像是一种预言,他们和孩子打交道,总能印证这种判断,因此也就愈发觉得孩子讨厌了。  相似文献   

7.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要具有实际操作性。这是因为犯罪现象像一个分水岭,把大是大非、大善大恶区分得一清二楚,孩子很容易辨别出来,大道理家长一讲就懂,听多了还会产生厌烦情绪,但是在具体行为上未必能把握好“度”。这时候就特别需要家长根据事实条分缕析,帮助孩子辨别和明确如何在合理的限度里行使自己的权益,同时尊重而不冒犯别人的权益。这些事实可能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也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但是都会增强预防犯罪教育的实际操作性。放学了,妈妈接女儿芳芳回家。芳芳饿了,从书包里拿出一盒精美的曲奇饼干吃了起来。妈妈问:“用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在家庭教育中,现代家长必须警惕另一种“棍棒”教育——过度关怀,并努力走出“关爱强迫症”的泥潭。所谓“关怀强迫症”,即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当别人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的价值。儿童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这种“关爱强迫症”大多发生在独生子女的父母身上。二三十年前,父母采取棍棒教育的比较多。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数父母教育观念有了进步,舍不得打孩子一下,但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却到了过度的程度,形成了孩子…  相似文献   

9.
陶志琼 《家长》2009,(4):29-29
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好恶、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比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投射效应”。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学校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子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都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了其他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10.
等待也是爱     
李红霞 《下一代》2012,(4):31-32
我曾听说过一句这样的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有些孩子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确实和别人不一样。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厌的、烦人的孩子。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这些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做了一年时间的班主任工作后,在我心灵中产生过这种概念:错过对孩子的一个正确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家长往往不太关注孩子的情绪。他们认为孩子那么小,是无所谓懂事不懂事的,因此,孩子的情绪也无所谓重要不重要。“孩儿的脸,六月的天”,一日多变,蛮正常的。可在欧美国家就不一样了,父母特别重视孩子的情绪。他们最关注的就是“孩子你今天快乐吗”,他们甚至认为,对孩子来说,早一点晚一点学知识没多大关系,但今天万万不能不快乐。幼儿和成人一样都应当拥有快乐的情绪。情绪,是心情、心境,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它一般表现为“愉快———不愉快,紧张———放松,激动———平静”。情绪发生时,往…  相似文献   

12.
王晓春 《河南教育》2007,(12):25-25
稍有教育学、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教师的这种"狠"是非常有害的:它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扭曲孩子的性格,压抑孩子的创造性.它会使学生越来越失去自觉性,只有在软硬暴力的威逼之下才能学习,这就为中学教育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因为到了中学,学生翅膀硬了,他们就可能把小学受到的压抑全都向中学老师发泄.许多中学老师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些软硬不吃、刀枪不入的学生--"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相似文献   

13.
有一些争吵,并不是出于对别人的不喜欢,而恰恰是对自己的不喜欢.怎么说呢,有时候我们讨厌别人身上的某些特质,正是我们自身也具有却努力想要抑制的东西.你与父亲之所以发生争吵,有可能就是因为你们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从而感到不快. 为人子女者往往会低估父母对自己的感情,对于多少年来一刻都未曾缺席的养育之恩视为当然,却有可能对不太相干者的一点恩惠或一句温暖的话语感激万分.请相信,没有一个孩子是随随便便长大的.在你长大的过程中,甚至在你还未有记忆的时候,你的父母就曾担过千万次的心,就曾投以千万次的注视,付出过他们永远也不会说甚至自己也早就忘记了的辛苦和牺牲.  相似文献   

14.
孔子说:“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应该说“不迁怒”是每个人都要努力达到的修养,但是古代的闺中怨妇、天涯游子、谪居诗人、  相似文献   

15.
个案直击张行在班里总是容不下别人,看到别人长得比自己好看,衣服穿得漂亮,就说人家出风头;看到别人成绩比自己好,就说人家考试作弊;看到别人比自己强,超过了自己,心中就不愉快、焦虑,总想发泄或攻击他人。  相似文献   

16.
“用放大镜看人”主题中队会的开幕词少先队员同学们:如果我们都能用放大镜看别人身上的优点,帮助别人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那么我们这个集体就会成为一个互相学习别人优点,多看别人长处,补自己之短的集体。这样的集体,一定是一个坚不可...  相似文献   

17.
在对幼儿的调查中,幼儿园的90%的孩子参加了各种“班”。有50%以上的家长不会依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而是通过大多数人的做法和别人介绍学习一些项目。多数孩子每周要参加1~2个班,少数孩子每周要奔命于3~4个班。家长自然变成特铁的“陪读”。“别人的孩子学琴,我们家的孩子也得学。”“别人孩子学电脑,我们家的孩子不能落下。”这样类比的事是层出不穷的。家长对自已没那么多的紧迫感,对孩子倒是忧心忡忡。他们把自已的大部分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制定了庞大的五年、十年“规划”,远远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强行实行他们的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18.
小班幼儿周一特别爱哭 ,老师常常哄他们 :“别哭 ,别哭 ,你爸妈会早点来接你……”有的老师哄烦了 ,于脆来硬的 ,但他们依然哭个不停 ,甚至哭声越来越大。回忆我们小时候 ,有时离开父母 ,环境又不熟悉 ,也掉过眼泪或大叫两声 ,这是一种必要的缓解。既然哭是一种缓解 ,我们为什么却要求孩子们强忍住不哭呢?所以我值班时 ,孩子想哭 ,我总是抱一抱他们 ,说 :“老师抱抱 ,想哭你就哭吧……”随着孩子情绪的发泄及注意力的转移 ,哭声就会渐渐停止 ,有的孩子还会因奇怪你让他哭而马上中止哭声。大家不妨试试这个办法不要让孩子强忍眼泪@赵俊玲…  相似文献   

19.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于1997年将“情绪智商”这个概念引进智力教育,给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带来一次很大的冲击。现代社会要求孩子不仅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即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具有高情商的人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能够敏锐地觉察别人的情绪,具有同情心;能够与人愉快地合作,人际关系融洽。婴幼儿阶段是情绪培养的关键期,关系到以后智力、意识和整个人格的发展。这一时期,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智力活动和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和影响。因此,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培养孩子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  相似文献   

20.
我们接受儿童的情感,就必须让儿童将自己的情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否则儿童压抑在心里的情感终究有一天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暴露出来。情感必须表达,而且最好就在它发生的当时表达出来。当儿童说“我害怕”时,他因恐惧而产生的痛苦就减轻了。有的儿童对吓唬他的成人说“我不喜欢你”,而有的儿童却会一声不响,直到吓唬他的成人想和他亲近时才突然大哭起来。两者相比,前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发怒的儿童需要在生气的当时就做点什么,发泄怒气。如果压抑下去,这股怒气以后可能会以破坏性更大的方式发泄出来,到那时,怒气就更大,也就越发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