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渔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戏曲理论的独创性让人叹服,本文从审美特征、审美结构、审美创作、审美语言三个方面对其戏曲理论做一述评,来认识其审美品质。  相似文献   

2.
梁廷枏是清代中后期较为重要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理论代表着当时戏曲理论发展水平。梁廷枏提倡戏曲语言典雅含蓄之美,追求语言的新巧自然,希望通过对语言的追求,构造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富于韵味的审美境界,对清代中后期以意境为核心的戏曲审美境界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传统戏曲艺术向何处去?它在文化生活中应该占什么位置?这些理论命题在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传统戏曲所表现的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导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距离太远,从而引不起审美经验。在戏曲审美生活动中,外在的形式美往往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部分观众不仅醉心于戏曲的某一形式,甚至倾心于某一演员。然而,这些并不是戏曲审美活动的全部。  相似文献   

4.
清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戏曲作为其中的一朵奇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之相应戏曲理论也进入了成熟期,特别是李渔的《闲情偶寄》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成就,长期以来研究者也将视野投向了这部著作,而与之同时代的黄周星在戏曲理论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历来关注者颇少。本文从戏曲的大众性,戏曲情节的要求和戏曲的审美属性来探讨其理论精髓。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因梦成戏”戏曲观念,是在其“因情成梦”的独特人生体验与“以梦写情”的戏曲创作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从《紫箫记》到《紫钗记》,体现了汤显祖“因梦成戏”戏曲观念的理论自觉,之后他完全遵行了这种戏曲创作逻辑,并且进一步丰富了其审美内涵.这种戏曲观念的美学价值在于“梦”不仅是剧作家用以塑造人物、观照现实、寄托理想的重要手段,也是剧作意蕴风格、艺术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更是戏曲编创的“主脑”与关捩,其中涉及到中国古典戏曲美学诸如“虚实”、“体用”、“传奇”、“真幻”等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戏曲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的产生由其特殊的审美机制决定,与其特定的形式要素有密切关系,并与整个审美传统、文化系统血脉相连。认识其中内在关系对理解古典戏曲的审美特征及思考其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发展路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代戏曲歌舞的审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戏曲的勃兴与全盛时期,歌舞在戏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明代审美思潮的变化,明代戏曲歌舞也呈现出雅俗互补、趣味多元的审美风尚。本文结合文献资料从三个方面总结明代戏曲歌舞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8.
《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的戏曲集大成之作,其对戏曲的研究在整个戏曲研究史上具有示范性作用,。《宋元戏曲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史料完备、论证详尽的戏曲史,并且在书中蕴含了王国维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思想,对分析总结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取沧海之一粟,仅对王国维在书中关于元杂剧、南戏的"自然、意境"说进行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一般称为曲论),是中国曲论家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评价,属于一种戏剧文化现象,如同中国其它类型的文化一样,“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曲论,从理论体系、思维模式、审美理想三个主要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戏曲审美文化心理的特征。特征,须从数个参照系数的比较中才能证实。西方戏曲理论、中国文论(包括诗论、词论等)、中国文字学、中国哲学、即是笔者所着眼的四个主要参照系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一般称为曲论),是中国曲论家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评价,属于一种戏剧文化现象,如同中国其它类型的文化一样,“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曲论,从理论体系、思维模式、审美理想三个主要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戏曲审美文化心理的特征。特征,须从数个参照系数的比较中才能证实。西方戏曲理论、中国文论(包括诗论、词论等)、中国文字学、中国哲学,即是笔者所着眼的四个主要参照系数。  相似文献   

11.
戏曲的文本传播与场上传播所派生的命题是案头之作与舞台之作。它们在差异和联系中互动,其联结点是观众心理学。观众心理是左右戏曲审美建构无形而巨大的抓手。研究戏曲美学必须加入观众心理这一维。中国观众的命运关怀心理、趣味性心理、观赏性心理、满足性心理等,规范和导引着戏曲的审美对象、方向、方式和形态。观众心理具有组合性、流变性、调控性等特征,它是一柄双刃剑,具有正负面价值;其反馈和制约、调节功能成为戏曲综合性审美机制及其诸种审美特征的重要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戏曲活力和情力的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12.
《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的戏曲集大成之作,其对戏曲的研究在整个戏曲研究史上具有示范性作用,。《宋元戏曲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史料完备、论证详尽的戏曲史,并且在书中蕴含了王国维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思想,对分析总结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取沧海之一粟,仅对王国维在书中关于元杂剧、南戏的"自然、意境"说进行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3.
形成于农耕文明时代的民间戏曲在当下要实现艺术传承和繁荣发展,就必须重视如何提升其社会认同度的问题。因为,社会认同度越高,其审美接受程度也就越高。当前社会风尚、文化潮流和社会心理向度与大众的艺术认同度及审美接受存在密切关系,地方戏曲的传承者应重视这种关系,并去应对大众艺术认同度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频仍。这时期,由于西学东渐,西方“悲剧”概念传入,戏曲改良论注意到悲剧的效果,认为悲剧能充分体现他们的慨时忧国精神,于是提出各种关于悲剧的理论以弘扬悲剧。但是,在戏曲改良论那里,悲剧仅仅成了批判传统戏曲的理论工具。他们并不试图用它来解读中国传统戏曲,而仅仅将其作为鼓吹戏曲改良的艺术与关学依据,因此主要从戏剧的特定形态上来论述悲剧。王国维则不同,他从悲剧美学角度出发,解剖“悲剧”命题,揭示中国传统戏曲有无悲剧,从而说明中国传统戏曲有自己独特的悲剧审美形态。在弘扬悲剧的气氛下,这个时期,以悲剧为结局的作品大量出现,在改良戏曲中所占比例甚高。尽管其中众多作品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是它们的大量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与读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习惯。改良戏曲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新的结局模式,是当时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与维新变法以至民主革命思想的艺术反映,代表着新时代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5.
面对汤显祖与沈琛不同的戏曲审美取向,晚明曲论者通常将二人并列对照,进而得出“矩蠖”“才情”“合之双美”的理论理想,但在潜而微的感性价值追求上,这一审美主张的内涵又不可抑制地有所偏向、转换。“双美说”的理论表述方式及其审美内涵,不仅强化了“汤沈之争”的争论假象,也决定了其自身的理论品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心学关学大体可归纳为: “良知之美”、“意动之美”、“知行之美”,其诗歌、散文以及戏曲理论能充分体现出他的美学思想。阳明心学美学对四明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心学美学理论的传播及其自身的创作实践实现的。明中期以降,四明诗歌、散文、戏曲因受阳明心学美学影响,独树一帜。特别是在社会“天崩地解”之际,四明作家表现出极高的“良知”品位,从而形成了四明文学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审美兴致的更迭,时下流行歌曲日益风靡,管弦呕哑、唱腔婉转的戏曲却越来越难觅身影。深受流行音乐熏染的中学生本身就对戏曲艺术兴趣匮缺,更遑论让他们潜下心来学习存有时代隔阂的戏曲作品。但戏曲作品历经了时代的淘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增强学生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走近戏曲作品,认清、把握其重点与难点,如戏曲作品的语言、题材、情感等,并采取鉴赏曲词、品味意境,类推同题材、探究主旨,基于文本、个性解读等教学方法提高戏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曲审美价值观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元曲的理想、结构、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是幼稚拙劣的;另一方面,肯定、赞赏元曲的章之美,这恰恰表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性特征,其音乐性和诗化语言是审美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在李渔的创作中,诡异、超自然的神明外力普遍存在,且在传奇作品中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在他的《笠翁十种曲》中就有不少"神佛相助"的情节,这些神佛形象和相助情节的设置既是李渔对其戏曲理论的一种实践,又迎合了广大民众期待善恶报应的美好愿望,并且符合统治阶层政治要求,实现了戏曲的审美、教化、娱乐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戏曲名著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古典戏曲的发展轨迹及其经典名著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更应注重利用古典戏曲艺术综合性的民族审美特征和寓教于乐的特点,引导学生发掘其蕴涵的文化底蕴,发挥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作用与育人功能,激活学生发现关、表现美的潜质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以审美艺术能力和道德情操等为主要内涵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创造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