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起,洪子诚即自觉地避开从“现象评论”角度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现场,努力把“中国当代文学”提升至“学术研究”层面,并开始着手该学科建构的工作。构成其“当代文学”学科话语体系中不断完善的“一体化”(“体制化”)文学观,“知识学”研究方法以及“价值中立”的价值立场,极大地拓展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空间,解决着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中系列疑难问题。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隐含的另一意义即是对北大学术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自从40年代末发展问题的研究兴起之后,其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迅速的拓展。从宏观上看,50年来发展理论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阶段。第一阶段从40年代末到60年代上半期,这一阶段的发展理论基本上可归结为“单纯经济发展论”,这一时期的发展研究主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方面。第二阶段从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发展研究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发展观。第三阶段基本形成于80年代之后,进入9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这就是不仅把经济与社会,而且还把人与自然、当代与未来、个别民族国家与整个人类共同体联系在一起考虑的综合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论”。  相似文献   

3.
“革命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所呈现的重要文学现象,自20年代以来,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从文学史研究的具体进展看,“革命文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年以前;1949年至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这三个阶段,因历时条件不同,研究的问题及重心也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底层研究”学派作为一种后殖民地历史研究学派,主张摒弃在传统史学中编纂的精英主义话语,力图从底层即人民的角度重写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史.作为印度底层研究的主将,帕萨·查特杰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示了印度底层社会运作的政治图景,即呈现出“被治理者的政治”或者是作为被作为的“政治社会”的逻辑.与谋求权力的上层精英阶层对政治的运作相比,底层关注的是谋求自身的利益,底层是基于非政治的理由来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5.
“文明”是全球化时代人们透视社会问题的重要话语方式之一。通过对“文明”的哲学语言学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这一话语方式的多重意蕴,同时也可以使哲学在与主流话语方式的对话中得到发展。从“文明”话语的起源和演变看,文明与在城市中的生活秩序相关,与启蒙理性密不可分。从“文明”的用法看,它意味着有教养的行为、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一定的文化认同。“文明”话语的上述分析可以使我们更自觉地认识到人们在使用“文明”一词时关于该词的“前理解”,以及这个词的边界范围,从而更加合理地在研究和讨论文明问题时运用这一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摈弃了把哲学史简单化为唯物 和唯心、辩证法和形而上两军对阵的教条公式,以“哲学史认识史”取而代之。到了90年代,则出现了两种趋向;从“认识史”到形上智慧;从“认识史”到生活世界.前者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由知识层面进入智慧层面,表现了回归智慧的自觉意识,更楔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本来面貌;后者批评以“经典话语”编织中国哲学史的写法,强调关注经典之外的生活世界的思想传统,由引促使人们 思考被“经典话语”遮蔽的中国哲学史的实际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迟欣 《天津教育》2009,(1):48-49
一、行动研究的理论框架 行动研究是基于20世纪40年代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即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社会关系等问题)这一背景而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学者柯瑞等研究者把勒温提出的“螺旋式”行动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试图借助行动研究来反思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行动研究”的内涵更为明确充实。  相似文献   

8.
一、解构中学历史评价能力的必要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能力问题成了包括历史在内的诸学科的热门话题。90年代初期的《考试说明》建立了学科能力的本框架,90年代中期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形成了四个大类10个项目的“话语霸权”。90年代末期综合能力培养的讨论与实践又异军突起,相比之下,历史学科能力的讨论倒有日渐式微的趋势。这是高考的威力所在。1999年之前,面向中学的一些历史教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9.
科学始于问题。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同样具有这种特点,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问题”有了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问题解决”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提出的主要口号,即必须把“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这个口号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国际上的一致赞同。之后,世界各国掀起了以问题为主题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潮。我国的教育工作从此也开始了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中国教育是一个大致连续的过程,文革前“十七年教育”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基本矛盾、冲突、价值和特质。其主要特征是:全面移植苏联模式,“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激烈冲突、震荡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极大地突破和改变了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20世纪中国史研究中研究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历史问题之一,这一概念至今仍被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普遍采用。20世纪30年代,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引起了史学界的讨论。50年代,这个问题作为中国史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受到特别的重视。80年代。史学界在“文革”后继续研究这一问题,90年代初有过短暂的沉寂,但是讨论、研究迄今仍未结束。  相似文献   

12.
1980年,王蒙的《春之声》一发表,便引得惊叹无数,以为“意识流”等所谓“现代派”技巧终于为我所用,论无不欢欣鼓舞。此一评论“话语”,正与所谓“80年代精神”有诸多暗合之处,且先不论。问题在于,时过境迁,当我们告别了80年代,跨越了90年代而来到了“新世纪”之时,再返身顾盼,此一套“话语系统”是否依然有效?倘若是,那么其“限度”何在?在那“限度”之外的为当时人所忽略的诸多其他“话语”,而今的地位又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往大里说,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的化价值观念在一些关键性的范畴有相当大的“转向”,在话语上有相当程度的“转型”。学们以80年代对历史和传统的审视,进入到对我和自我时代的审视。话语转型是社会变迁的一种体现,有着深层的社会化原因。研究和清理90年代化价值走向,能为我们提供知识,复予前瞻。  相似文献   

14.
步人新的世纪,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知识骤增,以至于有人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有数据表明,从1950年到1970年全世界新增的知识总量竟等于过去三千年之中人类所掌握知识量的总和。而从20世纪70年代起,每五年增加一倍。80年代每三年增加一倍;90年代知识的激增数量就更加惊人了。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读是读不完的,看是看不了的,学是学不尽的,怎么办?  相似文献   

15.
极具冲击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了课程的过程价值,突出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的作用,突出了体验的意义。这是历次课程改革所不具有的举措。一、作为过程的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研究,它倾向于把课程看作是“学校材料”,认为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程序。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史密斯、斯坦利与肖尔斯的《课程开发的基础》,经20世纪60年代塔巴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到20世纪70年代坦纳夫妇的《课程开发:理论到实践》,泰勒研究取向获得进一步完善,并逐渐在课程研究中占统治和控制地位。这种研究倾向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来探究课程的规律与程序,属于“工艺学模式”,在它看来,课程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是“价值中立”的。自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不再局限于对课程开发技术的争论,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来寻找课程的意义。这是一种“理解”取向的课程研究,该倾向的课程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概念重建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领域广泛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等哲学社会学理论对课程进行探究。这些理论倾...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等教育不要谈什么‘精英教育’,先把每年100万学生不能就业的问题解决了再说。”这是此间笔者经常听到的话语,这样的话语,反映出民间的反“精英教育”情绪——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没有了精英情结。  相似文献   

17.
从真诚到怀疑:张洁的嬗变--兼及其对女性文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影响下,张洁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写下了一批不乏歌颂、赞美之词,并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关注政治历史伟大进程的小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面对社会转型,她的创作更多从现实出发,转向了以关注当下、关注生存质量为重点,扩大了社会批判题材,告别了理想高歌的本模式,完成了“从真诚到怀疑”的叙述立场的嬗变。张洁对女性学做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两党对于教育改革逐渐达成共识,即进行教育市场化改革。这种改革旨在把美国的公立教育体制和管理方式从过去的“政治经济模式”转化为一种“经济市场模式”,从而减少和克服过去公立学校体制的“垄断”与“官僚”,扩大儿童和家长自由选择权力,它主导着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本书在充分肯定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价值和成绩的同时,也透彻分析了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教育公平和公益性问题,对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话语视角看,近70年来的语言政策研究可以分为4个阶段:话语阐释、话语批评、话语互动和话语规划。其中,话语阐释是一种实证性话语叙事,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政策现象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话语批评更多涉及语言意识形态、权力和不平等问题,认为语言政策并不中立,而是为了维护主流群体的利益,应该寻求针对语言权利的补偿措施;话语互动认为语言政策是“多声部”的,政策的制定、传播和实施都涉及话语协商和利益博弈,政策主体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援用”政策话语,导致语言政策的“再语境化”;话语规划认为“政策即话语”,语言政策进程就是塑造、指导和影响人们语言观念的话语操作进程,其核心问题是确定哪些语言问题应受社会关注,哪些语言理念应写入政策文本之中,哪些意识形态应作为社会共识而传播,哪些政策话语在本地化过程中落实为具体措施。美国“英语促进会”(ProEnglish)致力于推动官方英语立法,这一机构的语言政策包括5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注意、创制、传播、援用和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模式,呈现出明显的话语规划特征。  相似文献   

20.
黄擎的学术新著《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以毛泽东语体为考察视角,从“话语形态与观念播撒”、“批评范式与思维模式”、“权力话语与批评功能”方面对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文艺批评话语进行了研究。作者表现出一种以视野的广阔性和资料的丰富性为基础的思想对话意识,对研究对象的把握、研究的切入点以及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均具有独到而予人启迪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