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教学过程 注重教学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位化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每堂课成为成功的课,有时听了名师的优秀课或看了名师的优秀教案后,总想按照这种优秀课的思路在自己班级实践一下,可效果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教授最优化与学习最优化相应地融合在一起。换言之,如果只注意教师教授过程最优化,而不重视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忽视学生学习过程最优化,就达不到学生学习的最佳效益。因此,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很难成为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根据我的实践,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可简单地用附图表示。  相似文献   

2.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是成功的课。于是他备课认真,教学环节齐全,甚至参照名师的优秀教案,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往往在于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教”和“学”的过程最优化。如果只注意教师教授过程的最优化,而不注重学生学情。从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最优化,这就很难达到学生学习的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3.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每堂课成为成功的课,有时听了优秀课或看了名师的优秀教案后,总想按照这种优秀课的思路在自己班级实践一下,可效果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教授最优化与学习最优化相应地融合在一起。换言之,如果只注意教师教授过程最优化,而不重视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忽视学生学习过程最优化,就达不到学生学习的最佳效益。因此,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很难成为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名师是大树”,他们的高度使得他们成为教育教学环境中的示范性力量。名师课堂一直是我们关注和学习的焦点,对于许多一线教师来说.名师的课堂是被模仿的对象。不过,大多数教师都发现,学得名师一招一式容易.学得名师教学智慧和精髓难。名师教学的秘密和智慧在哪里呢?怎样才能透视名师开满鲜花的课堂,不断学习名师的优秀经验乃至精髓。从而最终改善、提升自己的日常教学?[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为什么是“你听懂了吗”,而不是“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吝啬给学生自由提问的空间或时间?  相似文献   

6.
一、通过模仿,感受名师的教学艺术 我觉得学习书法的一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学习书法的初始阶段,大多要描红与仿写,我觉得模仿课就类似于描红与仿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种模仿还是需要的。通过对名师课堂的模仿,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名师的教学艺术。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名师的课堂,站在技术层面上演练名师的经典手法,简单移植和照搬名师的教学技巧与方法,而应该不断地去感悟思索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因为教学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如果我们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对象,把名师的一些具体“招式”从整个教学情境中剥离出来,生搬硬套,其效果自然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我们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把教学遇到的问题推到学生身上,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贪玩、不听话等等。为什么我们不从自身找原因呢?难道说自己的教学就非常完美吗?学生对教师.对学科知识是喜欢还是厌恶呢?归根结底,教学要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学习.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先人为主”的意识是教学顺利开展.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桂仙 《中学教研》2008,(10):23-24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尝试了“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并注重了将传统的教案与学案有机结合.要做到教案与学案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要设计和使用好教案与学案的5个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和“学后反思提升”.本文结合《平面镶嵌》一课谈谈“教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相似文献   

9.
一次,在我们市里聆听一位名师的课,讲的是“能被2或5整除数的特征”。听后觉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比较有新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回来后,我也用同样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讲这个内容,但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种现象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为了便于叙述和分析,现将两节的“创设情境”环节先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进程中,我逐渐学会了思考和面对。一组说新也并不新的词——“圈养”与“放养”,让我这个与学生打了十几年交道的班主任,不禁产生了共鸣:我们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不也要“圈圈”、“放放”,因人、因时、因地而合理定夺吗?我想联系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学习认识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随着教师对课程标准学习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当我们喜形于学生“多姿多彩”的“自主学习”:当我们沉醉于学生“变化万千”的“自主探究”时:当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课堂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时,是否冷静地想一想:这些“自主学习”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吗?  相似文献   

12.
“教”与“学”是个整体。教得再好,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得再完美,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来保证,也是枉然。因此,在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对课堂的掌握和管理。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花了太多精力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显然会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进度。如何做到课堂管理和教学进度的统一呢?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一、要求教师编写的教案要从“讲稿”式向“方案”式转变教师的教案内容应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点难点和时间安排等,还应根据任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设计体现课堂常规管理的内容。如:何时提…  相似文献   

13.
杨学军 《山东教育》2009,(1):125-125
近日,笔者去一所小学看望一位当语文教师的同学。来到他的办公室,笔者看到他和几位语文教师正在写教案,而且都在抄写《星级教案一点通》这拳书。“为什么大家不自己备课写教案呢?”同学答日:“我们兼课多,每天要写两三科教案,这样不是省事么。”难道我们的农村小学教师就是这样备课的吗?这样的教学态度又怎能将知识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呢?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让学生在尝试和实践中学习语文。正所谓“自古成功在尝试”,“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要学好语文,不也是如此吗?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尝试与实践中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呢?我们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上曾连载小学历史课教案,对小学历史教师的备课有很大帮助,同志们在制定教案时可用作参考。但是,这个教案仅仅是根据讲述课文内容的需要而编写的,不一定适合每个学校,故每位任课教师在上课前,都要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针对每个班级学生的特点来制订教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那么,怎样针对学生特点制订教案呢? 第一,要全面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即语文、算术以及音、体、美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能较好地学到这些基础知识,那么学习历史就不会感到困难,反之,则上不好历史课。所以,任课教师要主动去了解这个班级各科学习情况与成绩,并向有关  相似文献   

16.
教案与学案的统一 与传统教学不同,现代教学创造了学案的理念。教案是教师从教学的视角形成的教学构想、设计、安排;学案是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形成的学习思想、方法、过程。构置教案与学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潜和积极性。教案包容学案,要突出学案的主题和份量,整合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机制、因素、资源、手段,落实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学案是教案的主体核心,要反映教案的主导思想和创意追求,呈示教案的精华和重点,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案中有学案,学案中有教案,教案就是学案,学案就是教案,两之间相互对应,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统一。为了实现教案学案的一体化和优化,应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7.
正一、y老师的探究理念Y老师,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二十年教龄,教学成绩相当突出,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综合得分常居第一,并大大超出年级其他老师任课班级。其不但教学成绩出色,也积极参加教研,是同行、市区教研员中的"红人",常常被邀请对全区、全市教师做培训,在学生评教方面,学生讲很喜欢他教数学,认为其课堂学习效率高、学习收获大,在优质课竞赛方面,曾获得市级一等奖,是市级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他的课  相似文献   

18.
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因袭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授受式教学的做法.教师按照预先设定的“教案”实施教学,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保持相同的学习进度,教师围着书本和教案转,学生围着教师转,通常是教师先讲公式、法则、性质,再讲例题.接着让学生做习题,教学过程见书不见人.忽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学生的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有的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体会:课堂教学中要想留给学生一定时间去自主学习实在太难了,否则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是的,一节课中的分分秒秒是多么珍贵.能经得起学生这样“耗费”吗?笔者的体会是:一个人要学好语文.没有自主学习是不行的,其中课前预习是展示自主学习的好舞台。  相似文献   

20.
阮旭日 《广西教育》2012,(24):59-60
“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知道!您叫虞大明老师。”“那老师小时候叫什么知道吗?”“虞小明。”“老了呢?”“虞老明。”与学生一段风趣的对话,引出了课堂的一片欢笑,虞大明以自己独有的亲和力,从容地走进了学生的世界。4月,借“2012‘绿城之春’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的机会,记者走近名师虞大明,聆听了他的精彩授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