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加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道德原则、规范等的内化,是在人的思想意识中形成的稳定的、持久的按照环境道德价值观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想和观念。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强化环境道德意识。增强环境道德价值观念,发挥环境道德意识对人行为的规范、约束和调节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结合法治教育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成中英 《中国德育》2006,1(7):13-21
三、基于自我修养的本体宇宙论的孔子模式在阐述孔子教育模式的特点之前,有必要强调一下“为了道德的教育”(education for morality)和“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的区别。“道德教育”有一个明确的道德目标,有相应的道德课程;“为了道德的教育”含义更加宽泛,它是一种为了使人成为一个能够保持并完善其人性的人,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的社会氛围的教育,这种教育保证人的发展和完善。一个人成为道德的人是他成为人的一个自然结果。因此,“为了道德的教育”涵盖了传统的道德教育,但作为指导原则,在认同个人实现和社会发展上,又超…  相似文献   

3.
当今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仍然脱离学生现实的道德生活,把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接受者而当作“道德客体”来培养,从中折射出的是一种抽象主义的人学思维。这种人学思路抛弃了人之为人的未完成性、丰富性、历史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个性等特性。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人是在现实生活世界或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生存实践活动的主体,即“具体的人”。以这种人学观念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应是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建构自己的道德生活,从而不断地自我生“成有道德的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返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学校道德生活的现实构建来促进学生的德性发展,将把学生当作道德主体来培养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道德教育本体认识的偏差,当前的道德教育简约为道德行为规范的植入、接受和行为训练,遮蔽了道德规范所依赖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论证,道德教育没有实现其工具功能和本体功能,陷入了无效的困境。其根源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道德教育走出困境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道德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生存,因而要求道德教育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取代德目的灌输。培养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的策略是:教学生以公正作为道德判断的原则;采用“+1示范法”,即用高于学生原有道德判断水平1个阶段的观点和论据引起道德认知冲突:奉行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运用“公正团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道德原则、规范等的内化,是在人的思想意识中形成的稳定的、持久的按照环境道德价值观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想和观念。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强化环境道德意识,增强环境道德价值观念,发挥环境道德意识对人行为的规范、约束和调节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结合法治教育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道德能力及其养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全方位的转型 ,面对蓬勃兴旺而又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道德教育应怎样迎接由于社会全面开放和加速转型等带来的种种挑战 ?人们又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道德环境 ?笔者认为 ,道德能力 ,是每个人正确处理各种道德关系 ,拥有美好道德生活的内在保障 ,培养个体的道德能力是当今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一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曾不同程度地论及人的道德能力。如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不学而能”的“良能” ,是“不虑而知”的“良知”。① 他实际上是把“良能”、“良知”看作人自身具有的向善的要求和能力。洛克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道德建设成效不彰显,道德教育的绩效出现实质性低迷,这是不争的事实。针对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强调道德知识灌输,忽视道德人格培养,人们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实,学界有人提出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鲁洁教授主张:道德教育只能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促使人  相似文献   

8.
约翰·杜威是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曾任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哲学学会会长。杜威一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他把道德视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尽管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存在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德育方法仍能为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一、杜威的德育方法概述1.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杜威首先要求人们必须明确区分“道德的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这两个概念。所谓“道德的观念”,即指凡是能够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道德”的社会.也要造就“道德”的人。“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的社会。“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社会共生存在;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化价值生态共存,造就整体的人与健康的社会是道德教育时代合理性的最佳论证方式。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化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正经历着从道德“培养论”转向道德“学习论”的过程,探究性道德学习正是缘此而提出的一种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维。探究性道德学习彰显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构建了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刘静  吴立保 《文教资料》2006,(16):77-78
经验论构成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根基。他以经验统摄心与物,把经验引向本体化,导出人化的实在和生活世界。人在生活世界中就是不断的生长,因而,生长和经验相通,生长就成为杜威教育哲学的本体。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它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就是要消除师生关系“中心——边缘”的理解模式,实现“主体”关系范式到“主体间”关系范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教育,与学生达成主体间性的理解与沟通。  相似文献   

12.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学说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道德规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是个性全面发展体系的基本核心。列宁在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特别着重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何谓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调节人在他的社会生活所有领域里行为的原则、要求、准则与规则的总和。道德反映着人们在社会上形成的行为规范,而这些行为规范又寓于“善良”、“诚实”、“良心”、“公正”等概念之中。所有这些道德概念都具有评价的性质。道德原则与规范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学校道德教育的反思及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环境将更为复杂。在多元化社会中 ,与一元化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教育模式 ,可以说从根本上失去了它存在的条件。面对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绝对性走向相对性、由追求共性转向个性的共存、单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等特征的新型社会 ,学校道德教育可能怎样或应该是怎样 ,研究的角度和路径有很多 ,但从道德的生成论角度来讲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应该认真把握的。一、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目中无人” ,把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本文认为,我国道德教育之所以难以走出困境,就德育工作自身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不存在于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中,而在于我们对道德内涵知识的错位。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的核心是公平的,公平是调节人与人关系最基本的准则。但长期以来,我们却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而且往往是无条件和不加前提的。这种道德价值观常常使“君子”吃亏,“小人”得利,不利于公平、公正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不利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我们所宣扬的道德标准为什么难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我国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一直不愿意承认合理利己的合理性。我们认为,我国道德教育应该确立两点认识: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二是,道德教育必须更多地贴近“大众道德”。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正经历着从道德“培养论”转向道德“学习论”的过程,探究性道德学习正是缘此而提出的一种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维。探完性道德学习彰显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构建了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刘惊铎 《中国德育》2002,(3):20-21,27
既往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基本上是一种“知性论”的道德教育样式,因其“遗忘”了人们置身其中的生活世界和自然界,而丧失了其魅力源头。但它作为人类道德教育第一次解放的成果,有其深厚的哲学根基,而今已失去其存在的土壤。回应这一挑战,必然要求道德教育走向第二次解放,即从概念化的道德理性王国走向生活世界和自然,构建道德体验范式。道德体验论主张将教育者改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改称为“体验者”,突出道德教育的关系性、实践性、活动性和情境性,促发人的切身体验。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在体验中发展人的充满自由个性的德性。道德体验从实践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有两大有效途径,四个实施原则。有关实验学校的成功探索证明, 在道德体验中体验者感悟到如海德格尔所描绘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7.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道德两难问题”是根据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科尔伯格等人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1],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个体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该理论倡导…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灌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正确地认识道德教育的灌输性问题,是关系道德教育科学定位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讨论。道德灌输究竟是道德教育的原则性问题还是方法性问题?实际上人们在肯定或否定道德灌输的时候对这个问题常常是含糊不清的,理论上的含糊不清,造成了人们在实践中各执一端的片面性。倾向于把道德灌输作为道德教育原则的人,强调道德灌输的绝对性,但他们无法回应新时代提出的问题;倾向于把道德灌输作为道德教育方法的人,强调道德灌输的无效性,但最后却可能是“无道德的道德教育”。事实上,如果道德灌输是道德教育的原则,那么否定灌输…  相似文献   

19.
石璐 《文教资料》2006,(18):71-72
青少年正处于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境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环境中,“代”环境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环境纬度。道德教育从代际伦理的角度看,是一个上一代对下一代进行道德示范与传递和下一代对上一代进行道德反哺的互动过程。因此,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在“代”环境下进行的。然而,“代”环境的不良因素必然会导致青少年在道德教育中与上一代产生“代沟”,所以优化“代”环境,使青少年进行有效的道德继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的世界化”包括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中国道德、道德教育必须与当代世界接轨,应答来自西方的挑战;二是必须把中国道德与道德教育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内涵推向世界,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在这种形势下,道德教育要么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能动地对来自世界的挑战作出应答,要么被西方思潮冲击得软弱无力。在这里,“德”“得”相通的道德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