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秀峰是庐山的重要景区,钟灵毓秀,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诸多石刻碑文,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诗景。诗歌具有召唤性,而能经过时间的淘选而流传下来的秀峰诗景,其召唤性更有独特性:与秀峰实景相应,主要体现在语义建构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方面。既利于游客们对诗文的欣赏,又吸引着他们寻幽探胜。这对于景区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区"景中村"与景区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景中村"的无序发展会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而"景中村"的存在又具有某些积极意义,是景区的有益补充。现在的两种治理模式:整体搬迁和就地治理,各有优势,在具体治理模式的选择时,应注重从所处位置、居民收入来源、转换成本、居民意愿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和谐景区的打造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天涯海角不仅仅是海南省的一个4A级景区,从古至今,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他的不同理解.基于人文的视角,将"天涯海角"景区价值进行了多维度分析,重点突出了人文价值中原真性、审美价值、科学价值以及"天涯文化"对景区本身及品牌价值的影响,人文与景区自然价值的有效结合与增值,这对于旅游景文化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10月6日晴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九寨山水胜桂林。——题记中国神州,处处皆景。这些谜一样的人间仙境,诗一样的世外桃源,召唤着人们,召唤人们回归自然。我向往一个地方,一个真与美的结合,我向往一个地方,  相似文献   

5.
《小雅》之诗兼具民歌与文人诗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其修辞方面,《采薇》一诗堪称典型,该诗以情写景而景中有情,以景托情而情中有景,达到了情融于物、景融于情的艺术效果.该诗赋兴合一的手法以及多种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诗歌鉴赏的要点是对诗"意"的把握,对诗"意"的解读除了要打通阅读经验与诗歌内容的内在联系外,还要充分尊重诗歌的"言"、"义"、"象"、"意"四层结构和"言"、"音"、"意"三层结构的双重召唤结构这一个性特征。这一个性规定了在文本解读的整体意识下其解读的一般流程:看看,定"调";读读,明"义";想象,造"象";读、悟,解"意"。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在以往知识经验、情感经验的基础上,调动理解力、联想想象力、感受力、直觉力等多种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读"是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文本具有强烈的召唤性,邀约着众多译者进行多元阐释。《孙子兵法》的召唤结构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语形层、语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这五个层次中存在着大量的语义不确定性和空白、空缺与否定性,能够不断地唤起解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但唤起是为了打破,以便使解读者获得新的视域,并通过填补空白和空缺来实现文本意义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研学旅行、校企协同育人成为大趋势,旅游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我国校园景区教育发展实践的生动写照。在总结校园景区教育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构建了"校景坊一体化"校园景区教育理论,校、景、坊三要素相对独立又有机融为一体,形成景区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促进、校内学生与校外旅游者同发展的"双扶双助"格局。由于各校旅游资源、发展战略、育人模式有别,校园景区教育理论演化出"校景坊一体化"、"景产创一体化"和"景产学一体化"三种应用模式。作为一种新理论,"校景坊一体化"校园景区教育理论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旅游诗是旅游文学的一个类别。旅游诗具有旅游心境与诗歌的双重特点。旅游诗是由旅游者完成的,旅游者必需符合“有钱”、“有闲”和愉悦心境的条件。他们对天然景致、稀世胜境、名胜古迹有所感怀而熔炼成诗,是对自身精神的升华(审美享受),也是对景区、景点意境美的升华。旅游诗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好的旅游诗对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美誉度有巨大提升作用,能提高旅游景区价值与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正>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与景的关系有三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所以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情与景的关系,我  相似文献   

11.
当 我 们 步 入 充 满 馨 香 气 息 的诗 词 艺 苑 时 , 当 我 们 细 品 隽 永 的名 章 佳 句 时 ,那 具 体 生 动 的 意 象 、优 美 深 遂 的 意 境 、 自 然 景 观 的 逼真 描 绘 、 人 类 心 灵 的 深 刻 挖 掘 令人 惊 叹 。在 品 味 之 余 ,我 们 不 由 地掩 卷 沉 思 : 如 何 引 导 学 生 走 进 诗词 、鉴 赏 诗 词 ,让 他 们 领 悟 诗 词 的艺 术 魅 力 , 从 而 激 发 他 们 的 审 美情 趣 ,培 养 他 们 的 学 习 兴 趣 呢 ?我认 为 不 妨 从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着 手 提高 学 生 的 鉴 赏 水 平 。 一 、诵 读 是 古 诗 词 鉴 赏 …  相似文献   

12.
景乡一体化的实质是通过"景乡一体"的建设和管理模式达到:乡村社区居住环境景区化、乡村社区基础设施景区化、乡村社区基本福利城镇化等目标,让乡村社区与景区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按照"乡村景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员工化、管理一体化、生活城市化"的建设原则,文章以昆明市西山为例分析了景区实施"景乡一体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了"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建设休闲产业发展集群"的"景乡一体化"工作内容和阶段性实施步骤,最后从机构、政策和资金三个方面提出了景区实施"景乡一体化"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景点介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开发景区和吸引游客的必要手段之一。平遥古城景点介绍在及物性和语气结构上独具特色,客观真实地向读者提供景区信息,但缺少同读者的互动交流,旅游开发者可以巧妙融入一些召唤性的语言特征以发挥景点介绍对旅游资源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鲁迅早年文章《摩罗诗力说》的题目英译入手,探讨“摩罗诗人”的本质,提出“摩罗诗人”是“贵族反叛者”的代表,其建设性与破坏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共存,而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也是从“摩罗诗人”逐渐走向“平民革命者”的历程。本文认为,鲁迅所谓的“摩罗诗”类似于控诉社会积习流弊,召唤改革、革命的《耶利米哀歌》,而作于清末的《摩罗诗力说》也可以看作是一篇鲁迅的《耶利米哀歌》。  相似文献   

15.
诗不仅是回忆的言说,而且就是从回忆中涌发出来的,诗同回忆有一种深刻的缘会,缘就是聚合,聚合是思使诗成为一种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召唤结构”。诗召回忆,是诗召唤读者回到自己的记忆之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不全面研究诗的结构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的是人、事、景之间的意象结构形式,而不涉及结构的另外层次,即韵律、节奏的安排以及深层结构的意义表现。诗是情感语言的浓缩形式。情感是诗的生命,语言是情感的依附。诗人把情感投射在语言材料上,或者说,语言材料吸附了诗人的情感,并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就构成感人的诗篇。唤起读者的情感,和召唤诗歌的意义一样,是诗的价值的实现。诗是写给读者看的。对于读者对象的反应,诗人所持的态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并不在意;一是十分关注。不管在不在意,关注不关注,作品一旦发表,就…  相似文献   

17.
格非在沉寂十年之后推出的新作《人面桃花》,被评论界誉为“当代作家逼近经典的有效标志”。正如书名所具有的那股浓浓的诗意一样,这是一部如诗的作品。它具有诗的跳跃、诗的清幽、诗的神秘、诗的哀愁。它以诗的笔致重新唤起了我们对人性以及人类梦想的思考,召唤我们去追寻、重拾那些曾经拥有却正在逝去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诗的意境是以直觉为基础、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意与境的融合,神与物的浑成。王夫之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这是对诗的意境所作的精要阐释。它说明诗中所描述的情和景,并非单纯是现实中的情与景,而是情感化和艺术化的情与景。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为例,谈古诗中的意境创造。这两首古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前一首所表达的是“我送”友人的感情,后一首则表达友人“送我”的感情,两首诗所描述的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诗之情",王夫之从"表现主体、表现对象、表现手段"三个维度,将"道性之情"作为表现主体,将"写景之情"作为表现对象,将"以声情生色"作为表现手段,并对诗的"性之情""景之情"与"声情"展开详细论述。王夫之主张,在"道性之情"时,诗人应以情为道路,进而"泳游以体情",以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写景之情"时,诗人应以"现量"之法,让景与情互相生成、互相包含,使其臻达"情景妙合无垠"之至境;在"以声情生色"时,不宜先以议论入诗,而应"长言咏叹"以写情,以雅致谐韵而见情,从而营造"明朗疏淡"之妙境。  相似文献   

20.
著名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藉阅读的能动阅读者的能动阅读而产生、实现。作为阅读活动的审美客体——本文来说,具有一定的“召唤性”是引导和促使阅读活动进行和完成的基本要素。“空白”的密度是本文“召唤性”大小的关键。叙事视角是以本文为研究对象的叙事学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叙事视角形成的“空白”密度显然不同,因此本文试图分析一下各种叙事视角与本文“空白”构成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不同的叙事视角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本文的“召唤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