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有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儿所谓的“精”,指精气,犹《管子·内业》所谓“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而《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此言“有情有信”,语本《老子》;“无为无形”,则进一步推衍为不可知“道”。“有情”即“有精”,“精”、“情”二字古本  相似文献   

2.
"近"道:一畦春韭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翻译家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单词,试图使读者了解"道"的含义.近年来,Arthur Wadley的英译本(《道德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纷纷撰文评论他的得失.其中,"道"被译成了"the Way".在Google中键入"the Way",解释是:方法,道路;通往上帝天国之门的"道路与方法",神之道;指人的精神修养之道,人之道.而"问道"则可以相应的理解为"the Way of asking".  相似文献   

3.
空灵,属于我国传统美学的范畴,具有典型的东方神密主义色彩.它作为一个专题论述,始见于清人黄钺《二十四画品》中的“空灵”①,但其渊源却要追溯到老庄.老子最早提出“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②的“妙在恍惚”的美学主张,这是一种原始的空灵美的观念.到了庄子又分别从创作和接受方面提出了“言不  相似文献   

4.
严羽“气象说”评述朱东润先生在谈到南宋诗论家严羽的“诗之法”时曾说:“此中气象之说,最为不易捉摸”①也未作任何解释和说明.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我认为要准确地把握严羽的“气象说”,必须首先界定“气象”这个概念.“气”、“象”或“气象”一词都并非由严羽首创.早在先秦时代,哲学家们已看出了“气”与“象”的联系,日《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且有《管子·内业》日:“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可见,老子虽在论述“精”、“象”同“道”之关系,然却已萌发了“气”与“象”有某种联系的思想.荀子就说得更清楚了,“凡奸声感人而道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主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荀子·乐记》)那么,何谓“气”?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气”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并且有其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气”,《说文解字》:“云气也.象形”.就文字学范畴讲,最早是指云气,雾气;但从中国思想史这个角度讲,最早是哲学范畴内的概念,即哲学家们所谓的万物之源.《老子》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的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许多学者就曾关注和探讨过《二十四诗品》结构理论体系问题,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至今日,此问题仍存有较大争议。通过对《二十四诗品》与《周易》及《道德经》关系的考察,分析了《二十四诗品》中诸品之间的关系。认为《二十四诗品》与《周易》的结构体系有很大的关联性。《周易》中"阴阳递变"和"易变无穷"的观念,《道德经》中"惟恍惟惚,恍兮惚兮"的思想,在《二十四诗品》中都有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道家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这种话语的逻辑前提是:相信世界(宇宙)有不为人知的、更不被人操纵的生命规律,亦即,世界是神秘的。世界的神秘性就是拒绝听命于人的变幻无常的意志。世界的神秘性就是它的不可利用性和不可操纵性。在哲学意义上,这是宇宙无限性和完美性的前提和证明,基于此理,老子用恍兮惚兮的"道"、庄子用逍遥的自由主义精神来把握世界的存在。西人史华慈亦用其独特的文化视角,来解读《老子》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哲学问题。千百年来,人们无时不在探寻着它。老子站在他所处时代的高度,对世界的本源、世界的形成等哲学本体论问题作出了杰出的回答,从而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学说。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由道化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以下引《老子》只注章名)道作为“天下母”,天地万物都由道化生,就象子由母生一样。所以,道就是世界的本源。 “道”是老子哲学的一个特定的范畴。道并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体,而是一种“无”(形)的状态。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视之不见,名  相似文献   

8.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惟恍惟惚的道,道为天下母,为万物之宗。纵观五千言,弥漫了浓浓的水的气息。老子选择了水这一原型意象作为玄虚之道的实物载体,水几于道,道即似水,水使《老子》这部书于理性的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如水的自然美、诗意美、精神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9.
徐风 《教书育人》2004,(4):59-59
弄笔墨的人,多少有一点怪癖的。心理学家曾说这是白日梦。曹雪芹写书,谓之梦幻之作,那一本《红楼梦》,就恍兮惚兮,不知是梦呢还是现实,亦真亦幻,亦虚亦实;废名写作,就有点做梦的样子,他写乡下,写痴人,都是半仙半人,半真半假,也引得读者跟着神魂颠倒。  相似文献   

10.
“恍惚”、“自然”、“玄览”体现了老子的审美思想旨趣。“恍惚”是“道”的本体状态,朦胧不定的深层生命律动是美所由自的源泉。老子有关“道”之“恍惚”描述,正合乎人类审美体验的特征。老子所谓“自然”可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认识:在形上层面,老子的“自然”指一种不见斧凿痕、未经人为操作的“无为”、“朴”的理想状态。在形下层面,老子的“自然”是“道”的运行之迹,偏重阴柔指向的自然体认。老子的“玄览”乃是效法“自然”的内指心态,是一种柔顺、无欲、无疵、无知的心态。“玄览”之心不是从当代心理学的意义上与审美相通,而是从中国古典哲学重视人格理想的意义上与审美相联。  相似文献   

11.
一、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庄子的美学是真正的艺术哲学。“道”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原义是道路。首先把“道”引入哲学领域,用它表示宇宙本体的是老子。老子曾用“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来界定“道”的形态,以致引起人们理解上的不同。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道”的自然无为,先天地生,为万物母,无为而无所不为。从这里生发开去,老子产生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素朴、少私寡欲的人生观以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艺思想。这充分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文艺的主观体验,它表明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作用。庄子深受老子影响,不过他不重视“道”的存在形态,而是著力领悟“道”自然无为的精神。《大宗师》论“道”,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纵的方面剖析了《道德经》的美学意蕴,并从“大道无形,美在本体”、“大制不割,美在自然”、“大音希声,美在含蓄”、“高下相盈,美在中和”、“大巧若拙,美在悖谬”、“物壮则老,美在阴柔”、“恍兮惚兮,美在朦胧”等七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道与太一关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太一"与"道"的关系历来备受重视.本文以为,太一观念源自于先民之灵魂信仰,着重于万物之生命过程,而道则融摄了它,并被推之于社会进程.以太一为代表的原始宗教灵魂观对老子道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道"唯恍唯惚"的存在状态,"恃之以生"的巨大作用,以及"归根"、"复命"、"守常"的运动方式,都是参照灵魂观提出的.展开道与原始宗教灵魂观关系的探讨,对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原始思维,了解宗教尤其是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转化以及道家思想向道教的演化,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子》揭示了宇宙从混沌中演化而来,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是:“道——惚恍——状(象)——物”,这个过程是一个“道法自然”的自组织的过程,在混沌与物质形态之间以“状”、“象”作为一种亚组织的中介受到重视。“道、无、有”在不断运动中的交互构成的产物,“道”通过“无”体现出自身无限性的潜藏力。  相似文献   

15.
我们说以武入哲的曾经盛行,确实借助了老子的玄机惚恍求物、禅宗的顿悟及《易经》的占筮阴阳的浑沌和《洪范》的五行。很多习武者精神贫乏与无知,不能不倚重与某种武功无限夸大的神奇为中介而弃而不舍。而顿悟和修行的过程,是在不依靠任何外在和添加力量通过修炼使人忽然成为具有仙鬼般的道行,成为脱离常人的超人,使索然平凡的生命,有了超越他人的自信和快感,真信虚无到真实是可及的,于是乎武学的神秘与混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玄学圣符。  相似文献   

16.
黎荔  少君 《中学生百科》2024,(11):23-24
<正>恍惚,是杯酒微醺,是午夜梦回,是头晕目眩,又或是邂逅一个似曾相识的人,来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地方。这感觉恍兮惚兮,不能准确定义,无法完全把握。比如,去到杭州西湖,走进“烟雨杭州处处景”“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意中。轻风拂柳,画舫回岸,涌动的湖水倒映着前尘旧事,山水褶皱里的气息一点一点浸染出来,人在这一场无边春梦中挪不动脚步了……西湖太深入人心,早已是中国文化里的重要意象。  相似文献   

17.
那棵"成精的老树"昭示了人与树、人与自然关系的神奇,昭示了报应的灵验、屡试不爽。这样的信仰在民间广为流传、根深蒂固。说到因果报应,人们常常会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其实,因果报应很可能与"道"一样,是"惟恍惟惚"、"玄之又玄"、时而好像灵验,时而又并不立竿见影的神秘之事。而所谓"社会发展必然规律"不也常常并不那么屡试不爽、颠扑不破么?另一方面,当人们因为相信因果报应才敬畏神灵、敬畏自然、行善避恶时,不是充分体现出了因果报应的信念对于维系社会道德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吗?  相似文献   

18.
快乐地作文     
我们可以快乐地作文吗? 大多数中学生肯定会起哄。有个中学生写了一篇《大话作文》: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写作文,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要对作文说三个字:我恨你!如果要给这份恨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有点夸张,也有点无奈。我想这是很多中学生想说的话。很多中学生在作文时的形象总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稀里糊涂,恍兮惚兮。  相似文献   

19.
弄笔墨的人,多少有一点怪癖的。心理学家曾说这是白日梦。曹雪芹写书,谓之梦幻之作,那一本《红楼梦》,就恍兮惚兮,不知是梦呢还是现实,亦真亦幻,亦虚亦实;废名写作,就有点做梦的样子,他写乡下,写痴人,都是半仙半人,半真半假,也引得读者跟着神魂颠倒。杨绛先生于九十多高龄,写了一本感人的书,谓之《我们仨》。书自梦写起,以梦而终,通篇精致沉郁,又清秀智慧。文章开篇就道:“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  相似文献   

20.
液态时空     
有人说,人一老,就喜欢怀旧,我不老,可我特别怀旧.曾经多少的笑语繁华,都成过眼云烟,偶尔回首昨日,真是恍兮惚兮,宛如镜中花,水中月,轻轻一碰就没了,又好像隔了一层纱.总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往事如烟,这话好。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想起以往的点点滴滴,开心处,禁不住微微地笑,伤心时,又会黯然神伤,总认为回忆的遍数越多,记忆就会越无趣,就会不再去回忆。但是,并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