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古代汉语的处所方位名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几千年前,汉语就用处所方位名词反映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空间概念了.虽然古代对处方位名词的使用不像现代那样广泛,但是已经是很常见的了,使用情况也相当复杂了.可以看到处所方位名词能够单独使用或直接和介词结构使用.但常见的用法是把处所方位名词置于处所名词之后组成方位词组或把这种方位词组和介词构成介词结构.它们在句子的构成中也是多功能的.本文还认为古代汉语处所方位名词的数量不止一般说的十几个,应是比这个数量多好些.  相似文献   

2.
名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名称(或表示时间、方位)的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只能充当主语、宾语、定语。除表示处所,方位或时间的名词可以直接用作状语外,一般名词不能充当动词的修饰成分;要不,名词也只有跟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之后才能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却经常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充当状语。如:  相似文献   

3.
<正> 历来,词学家都注重词作中的动词、形容同,积极对它们进行研讨和开掘。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方位词却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方位词作为汉语名词中的一个小类,就语法来说,它仅仅用来表示方向或位置,同别的词或词素合成表示处所、时间的名词,附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边合成表示处所、时间的方位结构。然而,它在唐宋词作中呈现出来的情况却有些微妙。 首先,方位词在唐宋词作出现的频率较高。如以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方位词,特别是单语素的方位词,总是粘着于前,它的结合面一般都很宽。所以,根据这两个特点,不难把方位词同一般性的名词,特别是表处所的名词区别开来。《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的语言虽然比较接近中古初期的口语,可是毕竟跟现代汉语差别太大。在古代汉语中,方位词并不总是粘着于前的,它往往单用。《世说》中的方位词既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又有和现代汉语一致的地方。所以,在确定《世说》方位词的范围的时候,我们除考虑“普遍地具有后附性”这一语法特点外,还要从词义上进行类比。比如说,A、B两个表处所的名词是同义词,虚化程度相近,A被认为是方位词,那么B也可以认为是方位词,尽管B的结合面很小甚至没有后附的用例。  相似文献   

5.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现象的一个重要类型。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一、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  相似文献   

6.
方位语素属于封闭类,方位语素中有的可以独立构成方位词,有的可以和另一方位语素或其他语素组合成方位词。方位词不是语法功能上的类别,根据能否做句法成分,它可以分为方位名词和方位助词,方位名词和方位助词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讨论了述语分别为“有、是“的存在句的不同语义关系,提出在存在句式“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有/是 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附加成分”中,当述语为“有”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部分充满关系;当述语为“是”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完全充满关系,并由此探讨了为这种语义关系所决定的“有”和“是”在具体句子中使用时的互换情况。同时本也考察了“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作为存在句式的真实性情况,指出用“是”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并非存在句,其实质是判断句;用“在”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才是真正的存在句。  相似文献   

8.
"上、里、后"等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很高,用法上也很有特点。语法学界对这些词的性质、命名和归属有不同看法,有的归入名词,有的看做介词,有的认为是助词等等。本文试图对这些词的语法功能进行描写,指出其语法意义是表示方位,处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的"上、里、后"等,起位置化的作用;其命名以"方位词"为宜,可以单列为一类。  相似文献   

9.
施关淦先生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中把方位词分为以下三类: A.表示空间的方向和位置: 山上,河里,门外,房间内,树下 B.表示时间的方向和位置: 时间词+方位词: 元旦之前,国庆节以后表示时间的数量词+方位词:三天后,五天以前动词或动词短语+方位词:出发前,做完作业以后一般名词+方位词: 饭前,饭后,雨后(但雨前) 主谓短语+方位词: 衣服干了以后,日出前后 C.表示数量的方向和位置: 五斤左右,四十以上“表示方向和位置”,只是就方位词相对于它前面  相似文献   

10.
"着"[·ts']在祁几方言中是个功能负担较重的词,它有方位介词、动态助词、方位词、语气词四类用法.从认知角度探讨方位词"着"的来源.并结合现代汉语中"上"、"沿"等词集动词、方位词用法于一身的现象,可以看出方位词"着"[·ts']与方位介词"着"[·ts']一样是源于附着义的动词"着"[ts ' 33].  相似文献   

11.
"以X为中心"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能够充当"X"的主要是处所名词和具体名词,表示"把X作为中心地点或中心方位"的构式义。在现代汉语中,"以X为中心"被大量使用,能够充当"X"的不仅可以是处所名词和具体名词,而且可以是抽象名词,其表示的构式义也有所扩大:把"X"作为中心地点或方位,把"X"作为主要部分,把"X"作为主体地位。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认知因素、社会因素和语用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方位词“上”和“下”的空间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位词“上”或“下”所表示的空间位置,主要由它们依附的名词所代表的物体的物理形状和几何形状来决定。物体的使用面和使用部位的不同,造成方位词所表示的空间位置和意义的不同。方位词“上”一般可以表示“上面”“下面”“里面”“表层”“深层”“方面”“上级”“上方”“角度”“范围”“部位”等空间位置和词汇意义。方位词“下”相对比较简单,可以表示“下方”“下部”“下面”等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宏观参数[+/-分析性]角度来看,现代汉语具有相对分析性,而英语和古代汉语具有相对综合性。汉语、英语中的介词和方位词的结构则存在微观参数上的差异。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与方位词具有不连续性,两者的中间往往出现专有名词或名词短语,体现出汉语词类较高的分析性。英语中的介词常常表现为空语类(轻方位词),与方位词合并使用,体现出相对综合性。  相似文献   

14.
以字与单纯的方位词相结合,组成了冠以“以”字的合成方位词,如,以上、以下、以内、以外、以前、以后、以东、以西、以南、以北、以来、以往、以远,等等。这类冠以“以”字的合成方位词(简称冠“以”方位词),使用的频率很高。其主要作用,是在方位结构中充当其本名或本数的后缀,以表示事物的范围或者划分数量的界限。如果对汉族文学语言中的冠“以”方位词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发现,从古到今,这类词语的用法始终不够规范化。不够规范化的标志主要有二:第一,当它同本名或本数结合后,  相似文献   

15.
"里"、"里面(里边/里头)"与非名词组合成方位短语时,主要有以下差异:"里"可以与动词、形容词组成方位短语,表示状态,但"里面(里边/里头)"一般没有这种用法;"里面(里边/里头)"可以与代词、"的"字结构组成方位短语,表示具体空间或抽象范围,但是"里"没有这种用法;与数量词语组合时,可以用"里",但更倾向于用"里面(里边/里头)"。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方位词?《辞海》解释得十分明确,说它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名词”。不论是“暂拟”还是“提要”,都把方位词归并在名词的范畴中。很显然,方位词是名词的一种。从逻辑的角度上说,“名词”是一个较大的概念,是与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相并列的实词;  相似文献   

17.
一、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不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以”字和单纯的方位词(“上”、“下”、“前”、“后”等)连用时,就结合成一个方位词组,表示数量、时间、地方的界限。但上边句子中的“以”、“上”两字连用,却不是方位词组。其中的“以”是连词,它所连接的前  相似文献   

18.
名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古代汉语语法著作及有关文章多所论及,但所下定义,往往有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之处。如南开大学《古汉语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古汉语基础知识》及高等师范学院协编教材《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19.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现象的一个重要类型。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里"作为方位词用法的研究很多,对"里"的历时变化和语法功能演变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在金文时期,"里"已产生了表示居住场所的最初意义,是一般名词。由居住场所演化为表示距离的"里",属于"里"较早的引申义,此时仍为名词。作为词缀的"里",由早期的并列式短语"街里、邑里"等,通过词汇化形式演化而来,现在仍然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作为方位词的"里",则是"里"和"裏"意义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