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词一义的形成过程是词的制造者为一个意义选配一个“词的语音形式”的过程。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是新的词义与旧的词音相结合的过程。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到同一个“词的语音形式”之中的。词的本义不能“产生出”或“带出”词的新义, 故词义不可“引申”而出。“词义引申”说未能真实反映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进入同一词中的客观过程。古汉语中的多义词皆词义引进所致。词义引进表现为“一义一进”和“一义多进”。  相似文献   

2.
“阿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常用社交称谓词,也是我国历代典籍中颇为活跃的常用词。“阿婆”一词自六朝出现以来,词义上就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唐五代时更是达到了顶峰,词义极为丰富。出现“同名异指”的丰富词义现象,主要和词义系统内部的演化有关,但也与其亲属称谓词的性质密不可分。“阿婆”丰富的词义带来了语用上的模糊性,今人往往难以辨识古文中“阿婆”的具体所指。同时,古人又善于利用“阿婆”本身语义的模糊来达到实际语用的模糊效果,所以有时则不必过分追求文献中“阿婆”的具体词义。  相似文献   

3.
言语模糊可分为模糊词、模糊句及模糊段落.词的模糊性是由词义外延适用界限的不确定性来体现的.模糊言语大量存在,是交际言语运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模糊现象具有普遍性。人的思想从落后到先进的转变,其中“落后”和“先进”的界限就是不清晰的。模糊现象“不精确的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的类别隶属判据”,即客观事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过渡中所表现出的互为中介的“亦此亦彼”性。思想政治教育引人模糊数学,就是要解决思想转化过程中中介过渡状态的“类别隶属判据”,为模糊认识的量化研究提供根据。一、人的思想状况类属的不晴晰性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事物可根据精确的标准把他们分为彼此界限分明的类别。人和机器,固体和液体,每个事物、每种状态,非此即彼,类属清楚…  相似文献   

5.
联绵词通常是指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也叫“连绵词”,古人称之为“联绵字”。在古代,记录联绵词的文字一般只用以表音,词义与字义、字形并无多大关系,因此书写形式不固定,是联绵词的一个特点,如“缥缈”,也写作“缥渺、飘渺、漂渺、缥眇、瞟眇”等。但是以“为推广普通话、促汉语规范化服务”为宗旨的《现代汉语词典》只收了“缥缈”。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大可不必让孩子们去接受同一个联绵词的不同形体,应该注意规范化。我们要讨论的是下面几个联绵词:1.模胡、模糊。例①: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  相似文献   

6.
词汇语义学是语言研究中最早开始的,但却是研究的最不深八,最不全面的~个部分。其最早涉及到的课题是词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亦即词义是什么的问题。首先对此发生兴趣的是古代哲学家,他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命名说”,二是“概念说”。持“命名说”观点的希腊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和稍后的哲学家柏拉图等认为,词由形式和意义两部分组成,词与事物之间是命名(或曰“指称”)关系,即词的形式——→词(符号)←—一词的意义D命名关系分事物“概念说”认为,词指称客观事物并非是直接的,而要经过“概念”(即调义)的中介。此…  相似文献   

7.
词义引申的本质是两个词义之间的认识“联系”,而不是派生、转化等等,两个词义在认知范畴和格式的控制下,分别产生理据认识,形成引申根据,然后两个认识结合成理据认识对,形成引申中介,由引申中介的沟通联系实现能引词义向所引词义的引申。在这种理论模型的背景下,本文分析古代汉语单音名词“事物”义之间的互补认知格式的引申类型。  相似文献   

8.
曾柱 《培训与研究》2006,23(9):12-14
语言学上对“鬼”、“神”、“妖魔”、“上帝”这一类非现实词的词义谈得比较少。本文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语言学上关于非现实词词义研究作综述后,认为语言学学者在研究非现实词词义这一问题上分为两大派别:一方认为非现实词词义有所谓而无所指;另一方认为非现实词词义有所谓也有所指。  相似文献   

9.
王欣 《高教研究》2004,20(3):35-38
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亦此亦彼”处于中介过渡状态的模糊现象,它所导致的认识和判决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是模糊性。模糊性是人类思维和客观事物普遍存在的属性之一。在数学和哲学领域里,不分明或模糊逻辑已有长久的历史。当人们发现,并非所有的逻辑判断陈述句均为同样程度的“真”或“假”时,模糊逻辑研究就开始了。19.65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的扎德(L.A.Zadeh)教授发表了里程碑性的论文“模糊集合”。  相似文献   

10.
隐喻和转喻是两种有力的认知工具。从隐喻与转喻的角度探讨“heart”一词的词义发展,以便找出这两种认知方式对该词词义发展的影响并展示两种认知方式的影响力度。研究表明:“heart”一词词义经历了从基本词义到各常规词义扩大的过程。这是认知模式隐喻与转喻作用下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认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1.词义混淆。因对词义概念理解模糊而选用词不当的语病。如:爱迪生发现了电灯。把“发现”和“发明”两词混淆。2.词类误用。因分不清词类而造成用词不当的语病。如:今天气候晴朗。把“气候”与“天气”混淆了。  相似文献   

12.
论中介范畴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介范畴的含义及分类 ,指出了哲学的中介范畴与日常生活口语中的“中介”一词的区别 ,并阐述了中介的间性、亦此亦彼性、过渡性等三个特点。说明了是否承认中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水岭及中介的思想和方法在当今认识中和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中诸多词语意义难以理解,其中《太史公自序》一文中“俭”、“省”、“蚰”、“鹿裘”几个词诸家多有说法,故考释其词义亦便于读出文章的微言宏义来。  相似文献   

14.
“模糊性”(Fuzziness)这一概念,目前尚无精确的定义。在数学上把模糊性与确定性、精确性相对,与随机性相区别。模糊性与随机性均属不确定性,但二者不同,随机性指事件本身有明确的意义,只是由于条件不充分,条件与事件之间不能出现决定性的因果关系,致使事件出现与否上表现出不确定性;模糊性主要是指客观事物的差异在中介过渡时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如对立概念之间,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概念本身没有绝对明确的外延,由于概念外延的模糊而造成划分上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词义确定是英汉翻译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从一词多义、一词多性、词的连用搭配、词义的褒贬、词义的引申及习语这六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这组专题论文共分上、中、下三篇,着眼于汉语词汇的系统性,运用现代语义学的“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方法,考察汉语同源词的词义关系,阐释了古汉语中“音近义通”这一现象的实质;认为:汉语同源词的孳生,主要有两条途经:一、词义运动呈现为“义素分裂”状态的引申系列。二、词义运动呈现为“理据移殖”的“同音移殖”系列。“语义场”效应在这一词义运动中,对词义起着过滤和补充、蕴含的作用。从不同的平面看,语言的音、义结合的理据性与任意性并行不悖。 上篇:简述本专题的研究沿革,确立微观分析的可行性,确定分析的基本单位,讨论“语根”本质,为本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词的同一性问题是由于词义的演变而出现的。词义演变的主要途径是词义引申,而词义引申是一种很复杂的运动。词由本义可派生出引申义,由引申义还可派生出更远的引申义。这些具有联系的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呢?还是不同的词的词义呢?“词的同一性问题就是确定两个词汇形式是不是同一个词的问题。例如《礼记·大学》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句,前一个恶与后一个恶,前一个好与后一个好,是一个词的不同用法呢?还是两个不同的词?” “研究词的同一性,目的在于确定不同的词的界限,”主要是研究确定词的同一性的条件,即根据什么判断某些语言形式是同一个词还是不同的词,标准是什么。由于《现代汉语》中把同一语音形式,同一书写形式表示互相联系的几个不同的意义的现象都看作一个词即多义词,所以过去一般人对词的同一性问题感到很陌生。近年来这个问题已逐渐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他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逐渐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实词虚化是语言演变的规律性现象,普通话如此,方言亦如此。比如词根演变为词缀,动词演变为介词,都体现了这一规律。徐州话有些名词虚化的趋势明显,而虚化的规律与普通话区别很大,如“丈人”一词就很值得研究。“丈人”普通话释为“岳父”,是表人的一般名词。作为一般名词,徐州话也作同样解释,用法与普通话差别不大。但是作为詈词,徐州方言“丈人”词义词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句法上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本文旨在描写徐州方言詈词“丈人”在不同句法环境中词义词性的变化过程,揭示其由实到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在运用语言时,存在着模糊性的问题,为了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模糊性,我举了几个例子。①三乘四加五=?这一算式是三乘四然后加五呢?还是用三来乘四加五?前者得数17,后者得数27。②咬死猎人的狗。是被咬死的是“猎人”、咬人的是“狗”,还是被咬死的是“狗”,而“狗”又是属于猎人的呢?③看不起梅兰芳的戏。是花不起钱看梅兰芳的戏,梅兰芳的戏票价贵,还是嫌梅兰芳的戏唱得不好,看不起他。④鸡不吃了。是鸡不吃米了(喂鸡,鸡吃饱了),还是桌上吃多了,不想吃鸡了。以上四例都是由语法关系的模糊性造成句子含义的模糊。语言模糊性还表现为词义上的模糊。所谓词义的模糊是指词义所适用的界限不确定,没有明确的外延。  相似文献   

20.
训诂是解释古代文献的语言的。“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词的意义是被社会所制约的”,因此,在确定词义或对词义阐释时,必须遵循语言社会性原则,注意词义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切忌脱离词义的社会性去主观臆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