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业文明使科技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巫魅到祛魅的演变。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科技理性支配下,工业文明的科技价值观、方法论乃至实践过程都追求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必然导致科技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文明视域下,应对科技理性、价值观、方法论和实践过程进行全面反思,推动科技形态的生态化转型,发展并促成一种"亲自然"的生态化科技还魅于自然。  相似文献   

2.
<正>科技之于人文,就像盛开在人类认知园地的一朵奇葩,是助人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工具,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文明与进步的助推器。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电力的应用,将人类从黑暗和恐惧中解脱出来;计算机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材料的使用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材料使用种类越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越严重。那么,怎么样更加合理的从自然资源提取材料又不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呢?  相似文献   

4.
从科技的角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案、树立实现科学发展观后的美好前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倡导绿色科技.要求科技进步成果更合理地服务于人类的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闫红茹  刘宾红 《中国科技信息》2007,(18):346-346,348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无限度地强调对自然的索取和征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只有树立科学理性,全面地看待科技给人类与自然所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才能在科技实践中,高瞻远瞩,防患于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技的发展日益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环境,“人化自然”的范围逐渐增加,科技在增强人类适应和控制“人化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性。随着“智能型”机器人的发明和应用,扬弃的继承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技术化生存的"自然"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使人类逐渐地远离自然状态,从而使人类的生存从"自然"地生存走向"技术化生存".技术,从其本质上讲,是作为自然的对立概念而出现的.当技术的风险,特别是技术进程无逻辑的风险展现时,人们为了各种目的开始诉诸"自然",用"自然"来对抗"技术".然而,"自然"是一个充满了模糊性和矛盾的概念,"自然"就是"变化".从人类生存的历史看,新石器时代人类脱离四处寻找食物的生存方式,开始从事农业或者畜牧业,发展出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维持生活,并建立社会.而工业革命则引起了"机械文化"的产生,人类的生活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至今仍在持续着.人以技术为中介获得自己的生存,这与其他动物只基本本能地适应以求生存的生存方式形成了本质的区别,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材料的使用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材料使用种类越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越严重。那么,怎么样更加合理的从自然资源提取材料又不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呢?  相似文献   

9.
生态科技思想结合生态因素,倡导走现代化科技路线,围绕实现科技、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展开。在生态科技思想的指导下梳理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掌握生态科技实现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环境关怀视角浅析古希腊"有限"自然观。文章认为,古代希腊自然科学的世界图景是有限的,而在近代力量型科学的影响下,自然观逐渐演化趋于无限,在无限的自然观中,人类中心主义、技术理性论汹涌而来,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剧烈激化,在环境问题严峻的当代社会,反思近代以来无限观指导下的自然科学范式,有助于我们理性的对待科技、人类与自然,从而构建生态友好型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冉浩 《百科知识》2011,(23):38-40
人类自诩为地球上唯一拥有高级智慧的生物,在与自然进行生存斗争的同时创建了文明、发展了科技。各种技术和发明弥补了人类的不足,但人类仍然不断遇到难题。而在亿万年的进化中,生物经过无数次失败和牺牲已完美地解决了很多难题。所以,人类应该师法自然,从中汲取灵感。  相似文献   

12.
现时代的科学技术已波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相应地,也就形成了人-科技-社会-自然之间多层次的道德与利益关系,当这种道德与利益关系出现冲突时,就会引发出伦理问题。 当前,随着科技的日益壮盛,科技伦理问题层见叠出,从不同层面表现出来,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问题也日渐突显。  相似文献   

13.
正自然与人类以及科技是千年大事。一切都需要重新审视、重新理解、重新梳理与建构。个体的重要性下降,科技和群体的重要性上升。今天讨论一下关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人与自然和机器之间的关系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人类中心论,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更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目的是为了制定具有科学性的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政策提供依据。在科技发展中趋利避害,寻求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旨在从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及人的影响这三个角度阐述其中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猫是最会从我们这里获取利益的家伙了。科学家最近发现,当猫恳求人类给予它食物时,会在自然的猫叫声中加入一些夸张的咕噜声,这种咕噜声的声波频率竟然与婴儿的哭声很相似,让我们感到不舒服,促使我们去照顾它们。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与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 人体从食物中汲取营养, 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食物的生产条件、过程难免会使食物含有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影响因素。食物的这些不利因素成为有害因素, 包括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三类, 其中对人类健康有威胁的主要是生物性危害和化学性危  相似文献   

17.
基因技术对生存世界的重塑及其目标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技术首次使人类有机会改变自身的自然本性提高生命质量,以控制和完美自然及人类,重塑生存世界.但另一方面,生命进一步非神圣化所带来的社会平衡性的破坏,引发了生命客体化、人种单一化、社会退化等问题.人类在获得类似上帝般创造生命的自由的同时,有丧失自己类本质的危险,应寻找个体完美与社会关系的平衡点.基因技术目标选择的基点,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彼此之间更加密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中国科学院始终把保护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综合研究置于科技整体发展的战略地位。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在我院已经建成了一个学科比较齐全、技术支持系统先进、科技队伍实力雄厚的综合研究体系。若干学科领域的研究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取得了一系列有国际影  相似文献   

19.
食物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地缘冲突和世纪疫情交织的百年变局新挑战,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食物系统,对保障中国食物安全、国民营养、社会公平、生态平衡、市场有效及系统韧性至关重要。为此,文章深入剖析了我国食物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从供给端、需求端和保障层解构了食物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全生命周期、全球性和系统性视角构建了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概念框架,从安全、营养、公平、绿色、经济和韧性6个维度阐明了其内涵,提出了中国可持续食物系统转型的实现路径,以期为确保新时代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提供新的系统解决思路,也为全球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信息》2014,(7):152-152
在经历了陆权逐鹿、海权争霸、空天权对垒以及制网权较量之后,在全球媒体时代.人类战争正在从自然空间、技术空间向社会空间、认知空间拓展。《制脑权:全球媒体时代的战争法则与国家安全战略》从科技哲学、国际关系学、战略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切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