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声发射作为一种成熟的无损检测技术在航天航空、采矿,土木工程、电力、交通运输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声发射技术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无损检测手段,在石油工程领域的应用也有越来越多,并为石油钻井、完井、油气开采等各项施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建立在声发射与材料的力学性质的关系上,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综合声发射在油气霹开发中的应用,为以后的声发射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常压储蓄罐腐蚀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声发射检测技术。本文简单介绍了声发射检测技术在常压储蓄罐在线评价中的应用以及产生声发射信号的原理,并阐述了声发射检测技术在立式储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石油化工、核工业领域中压力容器应用条件十分严格,绝大部分运行在高压高温、高压低温、高载荷介质中,条件非常恶劣,声发射检测技术就是对上述问题有效解决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声发射检测的主要原理有效阐述,总结了声发射检测的优点和不足,介绍了压力容器常见缺陷的声发射特征,并且概述了声发射检测技术在压力容器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现在声发射检测技术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到工业的各个领域,但检测杂波滤除一直是声发射的关键技术。本文从声发射检测波的特点开始,介绍了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杂波,并总结了工程中常用的杂波滤除措施。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0,(18)
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简称"AE"),是材料变形或破坏时积蓄起来的应变能所释放声音能量的传播现象。大量的声发射信号,会产生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拉伸损伤过程中。本文通过对声发射(AE)信号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损伤演变规律;对于碳纤维复合材料之细微变形及应变能的变化,声发射(AE)技术可以比传统百分表、应变仪技术能够超前检测出来,因此声发射(AE)技术看成为预测、分析碳纤维复合材料中动态构造变化的实用方法。将声发射(AE)技术应用于碳纤维板(CFRP)复合材料的使用状态动态监测中,可以在抗震防灾及工程结构安全可靠度领域中应用国际先进的工程结构使用寿命健康检测体系,使得抗震防灾及工程结构安全可靠度领域中大量房屋、桥梁、边坡、地下工程等重要工程结构的系统性安全产生科学有效的保障效应。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已经相关技术的不断涌现,对于混凝土无损检测的需求呈现出了不断增长的趋势.鉴于此,本文选择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混凝土无损检测过程中的声发射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文章首先阐述了声发射技术的相关基本概念,然后在回顾声发射技术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声发射技术在混凝土材料中的应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建设施工的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全波形声发射检测仪在阀门检测中的原理与应用,证明了全波形声发射检测仪对阀门检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液氨储罐的定期检验提供理论依据,对其进行了在线声发射检测。探讨了液氨储罐声发射技术的应用方法,得到了其声发射信号能量分布图。实验结果表明,声发射技术能够快速发现液氨储罐存在的活性缺陷,在此基础上再辅以超声检测,即可判断是否需要返修处理,从而解决了液氨储罐投用后很难开罐检验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常规无损检测技术与新技术在球罐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玮  田奎灿 《内江科技》2010,31(9):96-97
本文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规无损检测技术和新兴捡测手段在球罐器检测中的应用,包括磁粉检测、超声检测、声发射检测和磁记忆检测等技术:指出了使用各种检测手段时的注意事项,并强调将传统方法与新兴技术结合应用可以节省检测时间和成本,同时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信息科技化带动下,各个行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不论是在技术的提高还是在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在目前我国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中最常用的技术就是声发射技术,这项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我们知道压力容器的检测不仅仅是在使用中要进行检测,即使是在日常的制造和维修中要检测,就算平时也要进行检测,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以为事故的发生。本文主要对声发射就和压力容器进行大概阐述,说明了声发射技术的使用特点和原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基本程序。希望通过文章的简单综述为此领域的声发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给出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吴明  姜国强  贾冯睿  刘广鑫  岳强 《资源科学》2018,40(6):1287-1296
国内关于石油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油制品的消费环节,不能真实地反映石油流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为了探寻石油生命周期内真实碳排放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结合了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和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建立了石油生命周期内碳元素流动模型。以国内某大型炼化企业为例,计算了各个环节的隐含碳排放和石油燃烧碳排放量,分析了影响隐含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设计了四种不同的情景,分别预测了2015—2050年间中国石油生命周期内的隐含碳排放发展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石油生命周期内,每吨石油在生命周期总碳排放量约为670kg(约折合CO2 排放量为2457kg),其中隐含碳占总碳排放量的23%;②开采环节和炼化环节隐含碳排放分别占隐含碳总量的46%和54%,其中开采环节主要隐含碳排放来自天然气消耗和电力的消耗,分别占总量的47%和30%,炼化环节的隐含碳排放主要来自焦炭燃烧,占总量的46%;③在消费环节中,汽油、柴油和煤油在交通运输业中的消耗量最大,分别占各自总量的42%、53%和80%。提高石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实现国家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梁大鹏  刘天森  李一军 《资源科学》2015,37(12):2319-2329
作为世界重要的工业经济体,金砖五国温室气体排放对区域环境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而现有文献对五国碳排放的比较研究不足。本文运用LMDI模型,探究1992-2012年影响五国CO2排放成本的主要因素,并比较分析了五国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结论为:①单位CO2排放成本和人均GDP增长显著提高了五国CO2排放成本;能源强度下降有助于降低俄罗斯、南非、中国、印度CO2排放成本;②油气消费量上升提高了巴西和南非CO2排放成本;煤炭和石油消费量下降有助于降低俄罗斯CO2排放成本;而大规模的化石能源消费对提高中国和印度CO2排放成本的作用更明显;③综合对五国CO2排放成本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升减排技术水平、完善工业减排机制、优化能源结构是降低单位CO2排放成本、CO2排放量和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控制CO2排放成本。  相似文献   

13.
顾梦琛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16,38(2):255-264
中国石油终端利用的CO2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讨论了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科学的计算方法,利用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实证数据,计算得到中国分省区石油终端利用CO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然后借助空间分析模型Moran’s I研究发现,中国石油终端利用的CO2排放强度呈现普遍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以空间相关性为主、局部的空间不连续性和突变性为辅。东北、西北地区是主要的高排放强度区;西部地区排放强度整体较高,中东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较低。华东、华中地区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和江西均为低排放强度的集聚区域,周边省份的碳排放也较低;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处于CO2排放强度的“洼地”,可能会对周边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高碳排放强度省区起到示范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石油赋存与加工能力和产业结构与上述的区域差异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63和0.64。开展地区减排,也应结合上述特征,分片区制定具体而异的减排目标和政策,统筹协调推进用能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4.
“钻井工程(全英文)”是石油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该文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展的全英文课程授课情况及遇到的教学难点,从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团队、教学环节、教材、课程考核等方面出发,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研究适用于全英文课程的授课规律以及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都能适应的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开展适应国内外石油工程工作需求的全英文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徐盈之  胡永舜 《软科学》2011,25(4):69-75
通过计算我国2007年制造业部门的碳排放量情况,对比了我国制造业部门各行业的直接碳排放及由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将由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量分解为直接效应、反馈效应、溢出效应、自给效应以及自溢效应。研究发现,在直接排放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类化石能源消耗较大产业的碳排放量最大,而由最终需求引致的总排放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类高技术产业的排放量最大;同时,分解研究发现,制造业部门碳排放的溢出效应最大,主要对象是能源产业以及服务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安全是指外部石油资源供应安全问题。中国石油产量增幅不足,消费量剧增使得石油供求缺口日益增大,出现了石油安全问题。中国石油自给能力不足,进口单一,石油战略储备尚未成熟等因素使得中国石油安全存在很大隐患。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是保证国内石油供应,应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同时使石油进口多元化,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对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价理论、方法研究分析基础上,结合石油工程类科技成果的特点,从经济效益评价计算角度确定适合石油工程行业经济效益计算的成果分类体系;针对不同成果类型建立多个适应性强的经济效益评价计算模型,通过实例测算分析,证明该计算模型科学可靠,为石油工程类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和投入产出量化评价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陕北资源产业集群的区位熵和RIS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会新  杜跃平  白嘉 《资源科学》2009,31(7):1205-1210
近年来,资源问题和产业集群问题逐步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而作为产业集群特殊组织形式的资源产业集群也开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陕北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运用区位熵法对该地区资源产业进行测算分析可以判断该地区资源产业的集聚程度。本文选取了陕西省主要资源集聚地延安、榆林、铜川、咸阳、渭南五个地区(统称为陕北地区)为研究样本,对这五个地区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产业的区位熵进行了计算,显示出陕北地区的煤、油、气具有很高的集聚程度,2007年的区位熵分别为7.1244、8.6308和7.2955。在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基于“资源集聚—产业网络—服务体系”的 “RIS模型”来进一步对陕北资源产业集群进行识别。“RIS模型”识别结果反映,陕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资源产业集群,但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配套供应、延长产业链、强化技术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介服务能力以及加强政府支持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油藏物理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油气田开发、开采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重视多媒体的演示功能,紧密联系实验、工程设计和科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集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形势的持续变化,气候谈判中的国家集团也不断分化重组,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国家间的结盟或分离?本研究采用聚类统计方法和排放配额的最偏好原则比较对国家集团结盟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1)欧盟集团中的东欧和南欧国家在经济和技术水平上与西欧和北欧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不能与西欧和北欧国家形成稳定的关系;(2)“G77+中国”集团是当前气候谈判中最不稳定的国家集团,中国与G77集团成员国家在自然要素、排放要素以及配额原则偏好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别,石油输出国和热带雨林国家也与其他G77国家在经济条件、排放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将导致“G77+中国”集团的瓦解;(3)中国与美国在自然要素、排放现状、未来气候变化预期等方面以及配额原则偏好上存在共同点,或可以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形成新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