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看,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组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个主体.这四个主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理论宣传、法律规范、道德约束和舆论引导来加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这就要站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来思考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点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有了公有制为主体,才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中,应该把发展生产力、增长GDP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应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到改革开放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价值理论是主体价值构建的哲学依据。加强社会主义新孝道观教育对于纠正主体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主流形势是一个正确选择。社会主义新孝道是传统孝道观念的现代化,是优秀传统孝道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对于养成科学的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探究用社会主义新孝道观引领主体价值构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历史地解答了社会主义代替或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但如何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起来,仍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这个难题的实践解答和理论发展,它确认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由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与和谐人所构成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主体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性出发,科学揭示了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体性的历史作用;历史主体发展的“合力论”,回答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前进方向;历史主体的存在形态论,论述了主体的存在形态是具体的,不同存在形态有不同的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在发挥好不同主体形态作用的同时,要容纳新的社会阶层的力量并发挥好其作用;主体的实践性及其特征启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人的创造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人的自主性与社会制度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6.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在价值主体的认定上认为,中国人民作为创造价值的主体、在建设、改革中不仅创着客观的社会价值也在能动在地改变主体自身,多层面地展现自身的主体性质。这一价值观,以“共同富裕”为核心,将“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价值目标体一系;将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作为价值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倡导的主流价值,共产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便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即人人得以自由发展。以人为本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最终体现,这一点从以人为本理念提出的背景和过程、以人为本理念的科学涵义、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等几个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它是为人而存在的。人的价值存在于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是社会主义价值,即社会主义的有用性,存在于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用性,存在于社会主义价值中,它的基本内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表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论域内,中国人民的价值与社会主义价值是同一概念。其中,中国人民是价值客体,中国社会是价值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质、核心、内涵和意义的基本观点,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是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即以人民作为价值主体,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尺度,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标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实践—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的继承和扬弃。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逻辑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产物。这一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使其成为有意义的存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使其为广大民众所掌握,首先要使民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主体具有生存、发展、完善的效益关系,其价值具有主体性、社会性、历史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藏传佛教在藏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对藏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了积极和负面影响;当前要充分发挥佛教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关于大力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讲话,对于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章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肩负的历史使命,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人的生产是他人生命的生产和自己生命的生产,自然生命的生产和社会生命的生产的统一;社会生命的生产是人的生命生产的本质,是科学地理解人的生产的关键。人的生产是历史存在的前提,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的生产的历史延续构成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的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观使我们对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从天国降到人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人和社会的基础在于劳动。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的提法,生产劳动对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和地位及其领域作出了规定,不仅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而且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一直以来都关注人的解放,而且关于人的问题的宝贵思想和论述很多。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就是其关注的一个重点,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包含了主题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全面意义。结合马克思主体思想对人的基本属性的阐述,可以归纳出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紧密相连的,相辅相成的。只有每一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近代烟台城市兴起的历史轨迹及其现实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基地,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的烟台,在近代城市兴起中,伴随着因地而漕,因漕而贸,因贸而市,因市而业,以业拓市的成长过程,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演变。探寻近代烟台城市兴起的历史轨迹,厘清由盛而衰的原因,能为现代烟台城市化发展并最终步入大都市行列,提供合理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7.
解读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类自身和谐的社会是图书馆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实现意味着人口质量的提高、生存环境的优化、社会文明的发展。这些均离不开图书馆事业的普及与发展,离不开图书馆社会教育与文化职能的发挥。可以说,和谐社会既是图书馆事业的终极目标,又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从这一点上说,图书馆和构建和谐社会两者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图书馆只有在和谐的宏观社会环境里才能进一步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而社会环境因为有了图书馆事业才更和谐与健康。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坚持、运用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社会实践的核心地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三位一体”的根本原则和与其内在的一致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以及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对于我们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之下,西欧社会日益世俗化,多样化,民众的主体意识增强,年鉴学派顺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年鉴学派否珲传统史学的英雄史观和神学史观,肯定民众的作用,跳出传统史学“政治史”的藩篱,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批判了实证史学,肯定史学家的主体意识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分工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是马克思用以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重要方法论,同时也是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枢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讨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敲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谜"大门的最有力的叩击。首先,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深入考察人类社会结构和系统描述社会历史进程的"切入点",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和新的出发点;其次,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形成的特有"视角",并借此科学地预见了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最后,社会分工是马克思考察现实的人的发展历程的基本方法论"支点",并找到了一条消灭异化和私有制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消灭分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