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共领域的逐渐形成和理性的多元存在是现代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公共领域需要公共理性对其进行批判性建构,理性的多元存在需要公共理性对其进行协商和调适。公共理性要求教师秉持公共价值、践行公共伦理、运用公共思维和进行公共调适。教师公共理性的生成要基于自身权利的公共参与与合作、基于自身职业的责任与道义担当、基于自身专业的理性与德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呈现的是一种基于公民实践推理的政治自治的理想。但是,在一个复杂多元社会中,民主协商中仍存在着公共利益的偏失、社会信任度低、公共理性不足以及政治能力的贫困等问题阻碍着民众公共精神的培养。为此,应进一步探讨协商民主下培育公民精神的新路径,培养公民学会正确处理普遍的道德冲突,构建一个公开辩论的"公共领域",在民主协商下提升公共理性与合法性,在协商中建构民众的积极参与,增强其社会责任心。  相似文献   

3.
理性为本的道德教育理论学派强调教师在学生树立德育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教师在理性指导下对价值观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当代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的时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存在多种因价值观引发的问题,教师在其德育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理性为本的德育价值观为指导,探究教师对自身德育价值观培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教学领域的一些乱象反映出指导和规约教学实践的理性出现了问题,存在着教学价值理性迷失、教学工具理性独大的现象。教学价值理性是关于"教学的价值"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价值问题"的理性。造成教学价值理性迷失的原因既有时代价值理性迷失的背景因素,也有教学实践活动自身的多元价值特性。促进教学价值理性恢复的途径包括:进行教学价值的深入探究、开展教学价值的商讨和辩论、培养教师批判性反思能力等。  相似文献   

5.
公共理性精神主张交流、协商、共识、合作,崇尚公共价值和价值平衡,坚持公共服务。大学治理是大学各相关利益者群体的公共合作治理,公共合作治理需要公共理性精神,公共理性精神是大学治理的多元主体、公共价值等形成的基础,大学治理是公共理性精神的外化、具象化。从公共理性精神的视域看,培育大学各治理主体的公共理性精神、严格各治理主体的职能范围边界、达成大学的公共价值共识是当前推进大学治理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公共理性”是指各政治主体以公正的理念,自由而平等的身份,在政治生活中对公共事务进行充分合作,以产生公正的、可预期的共治效果的能力。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公共美德、公共能力与公共理性。要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就需要以公共理性为指导,积极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和公民意识培养。本文旨在从公共理性的维度,在阐述公共理性基本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公共理性对公民教育的价值定位、逻辑思维所具有的规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共理性”是罗尔斯后期提出的重要理念,可以说是其思想肖像浓墨重彩的一笔.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念建构在人们多元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是民主公民身份的一种理想,它要求人们只能根据所有公民都能合理接受的理由来进行基本政治问题的讨论,从而公共理性可以在当今民主社会具备合理多元的既定事实下,提供证成公共政策和社会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并促成政治共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学校空间是否具有“公共领域”的属性,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论.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纯粹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独立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的中间领域,它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显然,基于哈贝马斯的理论分析,学校空间并非纯粹的“公共领域”,因为它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它只具备有限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因此,我们只能把学校空间视为“准公共领域”,而不是一个“纯公共领域”.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学校生活空间需要不断建构自身的公共领域属性,发展和完善自由、平等、协商对话以及理性批判的特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品德以及公共行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理性对于克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小学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需要重视交往理性的指导。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简单灌输、学生机械模仿的现象,一方面教师缺乏对以交往理性指导教学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忽视自身的主体地位。重建体育教学的交往理性,探索体育教学的交往模式,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教师重视师生交往的教学制度,加强教师交往理性与交往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教师理性精神的缺失,直接对学校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教师的理性精神不仅是一个学校走向和谐、自由和民主的关键,而且也是教师个人自由自觉地形成个人的生存意义的关键。理性精神是一种理性的心理体验,更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或信仰。教师的理性精神表现为对卓越、完满的、善的教育生活的探寻。教师的理性精神的生成离不开在教师理性精神的自我修炼。  相似文献   

11.
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在开放、民主、多元的"人本化"时代,凸显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注重对话、协商、反思和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业已成为公民教育的共识,国家认同教育因而需要借助理性式公民教育来加以落实。理性式公民教育基于理性的国家认同,旨在培养理性的爱国者。立足于积极公民的立场,增强共同体意识,注重共情式理解,促进公共文化建构,是当代中国推行理性式公民教育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2.
理性选择在教育学领域可以被概括为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选择。理性选择内含于活动的全过程,个体的全面发展建立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学习自主性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同时需要意志力的支撑,而理性选择对兴趣和意志力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重视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理性选择意识和理性选择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拘泥于确定的教材;学校忽视个性化教育。本文提出了教师基于"理性选择"的教学设计策略:教师指导学生自定学习目的,实现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自选学习活动并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选择教材;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承担结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帮助。  相似文献   

13.
学校是公民社会的训练场,学校教育是“新人”了解自身与世界进而走向公共领域的重要准备阶段。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公共的,它需要纯粹的环境对进入社会的新人进行培养,这种培养良好的人理应是公民社会的合格公民。现今学校教育存在诸如公共道德、权威、公共交往、公共梦想等方面的公共性意义失落问题,恢复学校的公共性意义,突破口就是学校的公共交往。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要求我们关注教师自身的实践理性,通过加深对教师思维与行动的认识来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的落实。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分析了某重点大学的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冲突话语及其解决方略,并将他们行动背后的实践理性与中国社会文化传统进行了关联。在对教师群体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呈现了一名大学教师实践理性的表征样态,即整合、中道和权衡,以期作为了解和理解中国大学教师专业实践的一个镜像。研究发现,教师的实践理性与其所生长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场域之间存在勾连。如果我们借用中国文化和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加深入地描画出中国大学教师实践理性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5.
公共理性在现代大学管理中的运用在于使多元主体参与大学治理达到良好秩序,从而缓解各主体间固有的利益分歧与矛盾冲突,以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与共识。罗尔斯“公共理性”理念作为一种阐释,为多元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与路径选择作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16.
教育精神是一个时代教育的灵魂。理性是教育精神的轴心构成,理性精神是教育乃至教育精神的本真诉求和根本指向,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之一。但在当代学前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理性精神缺失以及错位的现象,教育脱离儿童生命,理性远离儿童生活,儿童理性精神成长式微。本文基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域,剖析了理性精神的异化及其与学前教育的内在联系,呼吁理性精神回归学前教育,强调学前教育应当关照儿童的生命世界、关注儿童的自由生活、尊重儿童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速览     
《教育》2012,(23):8
公共理性: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路径《教育探索》2012年第5期刊载吕洪刚的文章指出,要以公共理性中多元共识的理念来解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博弈,使之走上融合的理性之路。尽管学术权威与国家权力和社会之间天然地存在张力,但也绝对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博弈"。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构  相似文献   

18.
公共理性:多元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理性在现代大学管理中的运用在于使多元主体参与大学治理达到良好秩序,从而缓解各主体间固有的利益分歧与矛盾冲突,以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与共识。罗尔斯"公共理性"理念作为一种阐释,为多元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与路径选择作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19.
"理性制度"与"德行"作为两种社会调适的配置资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普遍相信,在一个国度和社会,如果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越是合理,理性制度在社会调适中所占的比重越大,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就愈高.据此,对理性制度的无限取悦限制了德行调适的发挥.而惯用历史叙事法从逻辑意涵和实践效能的探析表明,德行调适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调试资源,甚至有着理性制度无法企及的效用层次.因此,现代社会无限依赖理性制度调适的路径,会误读现代社会调适模式,而且会淤塞思考社会善治问题的理论通路.所以,笔者以为开发德行资源,完善理性制度,综合"理性制度-德行"思路,而不能听任理性言说变成"理性制度"的单声道.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学制度从确立至今经历了三次大的制度变迁.目前,大学作为利益相关者组织,正趋向于多元主体治理,其制度建设受到学术权威、国家权力和社会(市场)三个基本要素的影响.我们要以公共理性中多元共识的理念来解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博弈,使之走上融合的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