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察今》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吕不韦,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平不详,死于公元二三五年。他是秦王政(秦始皇)的相国。为了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了加强国力,吕不韦厚相结纳,蓄士三千人。他使这些食客各抒所闻,著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万言。由于十二纪分述四季十二个月的时令和行事,所以书名叫“春秋”,又因为有“八览”,古人也称这部书叫《吕览》。《吕氏春秋》的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等,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收并蓄,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察今》篇就反映了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察今》教学三题朱中儒孙丽华《察今》是《吕氏春秋》中的名篇,受到了历代文章家的重视,被收到了多种选本和教材当中。关于此文,在教学中产生了三点体会,胪列于次,此期就教于方家。一、关于“暗中折射法”先谈《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吕氏春秋》一书是杂家学派的...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前夕,属“杂家”类的子书;《史记》为西汉中期的纪传体通史,二书类别虽然不同,但其实质则是一样的,都是效法孔子《春秋》。探求治国之道之书。由于秦汉思想文化具有兼容性,司马迁对吕不韦和《吕氏春秋》又十分推崇,致使二书在学派归属、思想倾向、结构体系、情节技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的思想体系属于以道为主的杂家,“杂”中包汇有儒家思想,这种以道纳儒的汇合,造成了《吕氏春秋》在道家乐生于“道”、适性、适心、自然和比的观点上,吸收了儒家的乐以风德、移风易俗、心感成乐的思想,达到了音乐美学思想上发生论、功能论和创作论中的道与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吕氏春秋》成书之际,战国纷争局面即将结束,统一的历史趋势日渐明朗,学术思想也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走向相互渗透与融合,与此相应,《吕氏春秋》形成了兼收并蓄各家思想的杂家风格,其论述中心最终体现在天人关系与人人关系上,在处理君民关系上,“重赏轻罚”是其最大特点,反映了其无为而行与贵因的治国思想。因此分析《吕氏春秋》中的义赏思想对把握其内在主旨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影响力最大的杂家作品,其中有大量的音乐史料。相较而言,《十二纪》中音乐史料常被学术界广泛关注,但是《八览》和《六论》中的音乐史料则被关注甚少。《八览》记录的多是音乐官员的言行,提及的也多为礼器或军乐,《六论》则提供了大量的民间风俗性的音乐人、物、事、理方面的信息。这间接反映了音乐在当时人的生活中占比重之大和地位之高。  相似文献   

7.
由于司马迁在不同地方谈到《吕氏春秋》时,对其成书年代的说法不尽一致,再加上后世一些学者对《吕氏春秋·序意》篇“维秦八年”一语的过分解读,遂致在此书成书年代问题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诸说之分歧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吕氏春秋》成书于哪一年,二是《吕氏春秋》是否一次成书。而就目前的资料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此问题上最可靠的答案是:《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相国期间组织宾客一次编撰完成,书成于秦王政八年。学者们在此问题上的意见和分歧,反映了在考证古书成书年代时,内考证与外考证既可能交相为用,也可能相互干扰,导致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8.
<正>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利用门客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纂的一部哲理散文著作。它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一次系统整理、汇集和总结.也是一部颇有文采的散文著作。就《吕氏春秋》的文采说,人们历来评价甚高。汉·桓谭《新论》说它:“其事约艳”。宋·高似孙《子略》评为:“采精录异,成一家言”。清代治《吕氏春秋》的学者较多,评价也最高,如毕沅《吕氏  相似文献   

9.
成书于先秦晚末的《吕氏春秋》是杂家的开山之作和代表作。它集先秦诸子之大成,对《周易》多有继承和改造之处。本文主要从辩证思维、指导思想、统纂宗旨、结构体系,中和之美、养生学等方面论述,以期寻绎出二书的承传嬗变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吕氏春秋》是秦朝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巨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原名可能叫《春秋》,后人称之为《吕氏春秋》《吕览》。《吕氏春秋》有十二纪(各五篇)、八览(各八篇)、六论(各六篇),共一百六十篇;另外,十二纪后附有"序意"一篇。《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组织下集体编撰而成,记录了当时人对自然社会的权威认识。《吕氏春秋》涉及的领域虽多,但其中的思想是前后贯通的。现存的《吕氏春秋》,八览的"有始览"只有七篇。  相似文献   

11.
《吕氏春秋》的务实功利倾向一向为学界所注重,对它的哲学价值评价尚有争议。西方的哲学是以认识沦为基点的,《吕氏春秋》以“功利”的“客观实证”为其认识论的基点,是《庄子》以来引发的反思与抉择。《吕氏春秋》是思想史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2019年6月第1版)“寓言四则”中,收录《吕氏春秋》中的一则故事——“穿井得一人”。此文注明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但遍索中华书局出版的该书,却并没有2012年版的《吕氏春秋》。笔者所见,中华书局有2011年出版的《吕氏春秋》,由陆玖译注,收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另有2007年出版的《吕氏春秋》,但只是一个节选本,由张双棣等人译注,收入“中华经典藏书”。  相似文献   

13.
高中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教材注:“[何择焉]挑选它什么呢?意思是都一样。”把“择”解释为“挑选”,不够妥当。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择”还有“区别”的意思,例《吕氏春秋·简选》:  相似文献   

14.
在《吕氏春秋》的研究中,有的论者认为,《吕氏春秋》是反对秦始皇的。例如,郭老在其《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文中说,《吕氏春秋》与秦始皇,“无论在思想上与政见上,都完全立于两绝端”。笔者认为,《吕氏春秋》与秦始皇既有对立,也有相一致的地方。《吕氏春秋》宣传天下统一,以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这与秦始皇的思想政见是一致的。而统一天下之后,它主张对绝对君权加以限制,这又与秦始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气学思想包含“精行四时”的“圜道说”,“本生”“适欲”“达郁”的精气涵养理论,以及“与元同气”、执一无为的政治主张三个方面,是对先秦道家气学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吕氏春秋》同时把阴阳家关于四时之气的思想纳入黄老道家的“精气说”范畴,在继承《黄帝四经》《管子》四篇、《鹖冠子》等黄老道家养气以施无为之治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保证君主政令畅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的作者秉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墨家兼爱大同的观念,兼及法家和其他杂家的思想,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其关键所在是要招纳人才、唯贤是举,并为此制定了考察、礼遇、任用人才的一系列标准,它要求君主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权驭之术。  相似文献   

17.
墨家总结战国百家争鸣的思维论辩方式,推出辩学元典《墨经》,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范样式。杂家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兼容发挥墨辩,发展了墨家推理论和语义学,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谱写墨辩发展史精彩一页。  相似文献   

18.
《察今》和《察传》在《吕氏春秋》里是两篇各自独立的文章。前者出自“八览”中的《慎大览》,后者出自“六论”的《慎行论》。尽管这两篇文章未必都出于一人之手,但是,文章风格很接近,其中不少地方也很相同:  相似文献   

19.
《列子》散文多面观章沧授先秦诸子中确有列子其人,生于庄子之前,相传为郑国人,名御寇。《庄子》一书多次提及,只是“庄周把实际存在的人物寓言化”①;《吕氏春秋·不二篇》以“列子贵虚”独标一家之说。《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举《列子》八篇,已亡佚,今见《列子...  相似文献   

20.
《察传》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亦名《吕览》,全书分十二纪、六论、八览,计二十余万字。《察传》列于六论中的“慎行论”,主张对传言必须用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加以检验,慎重考察,切忌妄听妄信,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