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劳动转移理论忽略了对转移能力、就业能力、受教育水平的研究,教育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很大,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本文基于该结论从现实国情出发,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对策增加国家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教育的相关关系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而教育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很大,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的相关关系,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做了归纳,对转移的历史作了阶段划分,总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特点;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转移模式作了介绍说明,并着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理论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4.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潜藏着对教育的巨大需求,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不断加强和健全农村教育的功能,确保农村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经典模型——刘易斯的产业转移模型和托达罗的反流动论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可采取两种转移方式。教育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必要技能的训练。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战略性的举措。可采取政府补贴的多元化办学,实行准入制度来引导农村青少年接受中、高等教育,可发展不同方式的教育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相似文献   

6.
农村教育应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带来农村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潜藏着对教育的巨大需求。然而,当前的农村教育却偏离了服务于农村发展的轨道,实行的是考试升学教育模式。因此,农村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浅谈农村教育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带来农村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村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甚至出现回流,其两栖式的流动而非移民型的转移无疑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的劳动力供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的特点与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俗  赵正洲 《职教论坛》2007,(2S):34-35
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有利于改革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已经初步形成培训教育制度化、培训主体多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等特点。当前应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投入支持力度,健全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成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但现阶段,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不论教育理论、教育体制还是组织实施过程,都需要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与创新。2008年末我国出现大规模农民工返乡潮,这对于农民工转移培训带来新的挑战。县域社区教育可以成为农民工培训的创新形态,有助于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转移劳动力中,素质相对较高的一部分人已不满足于接受最基础的职业训练,而产生了接受高层次教育与培训的需求和愿望.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将会产生极大的高等教育需求.文章通过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个体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要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工作,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2.
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科教兴农,农村人口素质是关键。同样,在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众多因素中,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念落后、素质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教育和培训是根本。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看,由于各种条件、因素的限制,培训的组织管理、基地建设、规模层次等,都还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还不能满足从业者日益增长的教育、培训需求,还存在诸如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协调不力、发展不平衡、条件和…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总体较快,但是九十年代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趋缓。本文对新形势下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作了较系统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8亿多农民。因诸多原因,我国农村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这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本立足于我国农村现状,提出五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即:调整非农产业发展方式,增强非农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强农业深层开发,提出其自吸纳劳动力的水平;发展劳务出口,开拓国际劳工市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施沿海大城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农民素质和技能低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而农民又有提高素质和获得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在动力。因此发辰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相当突出,本文以城郊结合型的开远市乐百道办事处为典型个案研究,通过分析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新思考、重新论证,试图为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受教育水平较低、转移就业缺乏稳定性和有序性等困境。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有效转移的重要渠道。要顺利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因此,提出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对策,实现职业教育和劳动转移的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实现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内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机制出发,利用效用函数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措施,即增强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多渠道多层次转移;优化政策制度,保障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转变和稳定人力资本的流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转移劳动力素质与信息渠道建设.  相似文献   

19.
根据毕节地区人力资本累积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大、转移就业缓慢的事实,认为劳动力市场技术门槛是制约农民转移就业的根源。提出在开发扶贫实践中实施扶贫贷款倾斜优先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实行两年农业职业义务教育的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劳务输出机构及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民工技术培训。走扶贫先扶技术的道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外转移成为一种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受到非农部门吸纳能力和外部环境的限制,也受到农业吐出能力和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内在制约。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以就业和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