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历史纪录片的制作多以当年珍贵的影像资料和照片为依据,采访亲历者和知情人,走访当年的战场和重大历史事件的遗迹,用最详实的资料来探讨历史发生的真实性。将历史纪录片巧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改变课堂的沉闷、枯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开阔知识视野、创新历史学习方法、培养正确历史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历史纪录片的制作多以当年珍贵的影像资料和照片为依据,采访亲历者和知情人,走访当年的战场和重大历史事件的遗迹,用最详实的资料来探讨历史发生的真实性。将历史纪录片巧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改变课堂的沉闷、枯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开阔知识视野、创新历史学习方法、培养正确历史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历史类纪录片的市场积极效应愈发凸显,但高校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教学却困境重重.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创作热情不足、历史知识欠缺等问题.从高校历史类纪录片创作教学的实际出发,应创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建以读书会为核心的工作室,以期能切实提升高校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教学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4.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春季学期开学一再延期。"停课不停学",除了跟着老师线上学习历史课之外,我们还可以怎样学历史呢?不妨换种方式学历史,既轻松有趣,也会让你真正爱上历史。一、观看纪录片——触摸历史温度历史纪录片是对历史影片、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的影视片段,它能准确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既是视听大餐,又具有文献价值。观看历史纪录片,能让我们去触摸历史,在历史的场景中感受历史。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口述和黑板展示等手段,形式单一,内容呆板,效益不佳。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多媒体,借助网络资源优势,采取展示事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动画和历史纪录片等形式,把历史场景或情境,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平面的形象立体化,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增强了历史资料的感染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6.
张永洁 《考试周刊》2011,(23):171-17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优化历史教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可以发挥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通过插播史料纪录片、图片、地图和图版模式及教师的不断设问,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由此可得出:信息技术优化历史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遵循纪录片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故事化创作手法可使纪录片更乐于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可.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以巧妙的叙事结构增加影片的故事性,以人物充满张力的语言来结构故事情节,以音乐参与叙事营造故事氛围,使整个影片充满悬念、跌宕起伏,一举摘下第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桂冠. 《寻找小糖人》对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手法的成功探索,将成为纪录片发展的一种趋势,值得国内纪录片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兴趣是一切伟大发现和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就会喜欢上历史课,喜欢思考历史问题,喜欢阅读与历史相关的各种书籍,喜欢看历史纪录片、影视剧……这样的学生历史知识自然就比较丰富,历史学科的能力也必然很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一带一路上的友谊》精炼讲述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历史友谊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讲述"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外交往带来的新机遇.该文主要从双语纪录片字幕翻译特点入手,以该纪录片双语字幕翻译为例,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译例探析纪录片字幕翻译特殊性、瞬时性以及口语性的特点,深入探析纪录片中字幕增译、省译、转译等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0.
影像资料就是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对于历史课程而言,影像资料的文献价值已日益凸显,作为历史文献的影像资料应该主要指那些具有真实性特点的纪录片或新闻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中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他们对声、光、电的刺激更加敏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影像资料,提高教学效果,打造实效课堂,应该成为初中历史教师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对笔者个人利用影像资料增强初中历史课堂实效的一些实践和粗浅的认识进行一次小结,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的灵魂是真实。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应该最大程度地遵循历史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实现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略论纪录片的历史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些纪录片的创作中 ,纪实美学原则因为消耗性的使用而流于模式化。这背后是理性的缺席和责任感的逃避 ,只剩下故事化和所谓艺术化追求 ,纪录片被“小品”化了 ,缺少了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对纪录片创作中历史理性的重视 ,对纪录片美学品格和记录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家历史日"是美国连续举办了近40年之久的面向中学生的历史比赛活动。这项活动突破了传统的历史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将研究成果以历史纪录片、历史剧、展览、小论文或网站的形式展示出来。"国家历史日"活动重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强调"从做中学习历史"。这项活动对于美国历史教育的改革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美国"国家历史日"活动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一批立意鲜明、制作精良的历史题材类纪录片,并蔚然成一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视专题片与90年代大量出现的电视纪录片的比较研究。从电视特性、审美特征、创作技巧等几个方面对这种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自身特性进行分析,以求廓清这种类型纪录片在创作上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进入90年代以来,电视纪录片被人们‘“炒”得火热。这与近年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一系列电视纪录片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它已不再满足于影像艺术的精致与完善,而更注重对现实历史的揭示深度,以冷静求实的目光去观察历史、思索历史”,“成为时代的文献笔记与历史备忘录”。“于是,人们开始注意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研究了,特别是对电视纪录片特点的认识与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以现代纪实本体论为基础,试图探讨电视纪录片最主要的特点——纪实性与艺术性。一、现代纪实本体论及其对电视纪录片的影响纪录片这一名词…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研究和制作中始终争论不休的一个命题,而写实主义的手法一直被认为是纪录片制造真实效应的不二法门。纵观纪录片发展的历史,随着纪录片研究和制作的发展、深入、多元,反写实手法纪录片的出现,纪录片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的不是去强调客观、中性,而是强调纪录片对于现实世界的诠释。诠释以及诠释的模式是纪录片本体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3月21日,市委教育工委在北京医科大学举行报告会,请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总撰搞人、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冷溶同志作观看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和学习小平理论的辅导报告.报告会由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大自主持,北京60多所高校的1000多名学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邓小平  相似文献   

18.
王旭 《华章》2011,(29)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用纪实手法解释历史、分析现在、预测未来的纪录片,由于审视并再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无疑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一些电视学家认为,在电视进入到每个家庭的今天,由于纪录片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揭示出深刻的内容,因而得以用“画面思维”形式打破传统的“文字思维”方式.而同样打破传统新闻模式的“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一种电视新闻传播形态,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无论是制作理念抑或实践环节都面临考验、遭遇发展瓶颈,已经步入一个历史“拐点”,为求生存,“民生新闻”不仅从制作角度,以及创作理念上都应该有一个长足的改变.在长期的摸索中,不少新闻工作者们发现,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往往会不经意的渗透到“民生新闻”的创作中去.却使得“民生新闻”更具有可观性,以及趣味性,使得新闻语言更具创造力.本文在对电视纪录片的简单梳理的基础上,对“民生新闻”的创作内涵,特别是在制作、以及新闻理念上受到电视纪录片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阐述,同时对日后两者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少年军校”的创始地在哪里?当年开展了什么活动?有哪些真实的历史资料? 据调查:河南省开封市创建的“红领巾军事学习营地”是“少年军校”的前身,为创办“少年军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万小菡 《文教资料》2007,(11):81-82
2005年,中国展开了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系列活动,这期间,有多家电视台摄制了相关的纪录片,回述明朝初年那辉煌的航海壮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央电视台与江苏电视台合拍的五集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南京电视台和中国华艺音像总公司合拍的八集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当年7月,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之时,两部片子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