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观、媒体观和教学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态度,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人们如何理解和阐释知识,对知识抱有怎样的态度,决定了会采取怎样的教育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知识观决定着媒体观与教学观;反之,教师如何使用与设计媒体,如何选择教学模式与策略,则集中体现了教师所秉持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不待老师改。”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作方法。笔在多年的初中作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作训练的方法。那就是“模仿、积累、创新”,这是学生易于掌握的一种方法。古代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情动而辞发,观披以入情,情以辞为载体,按方能入情。”模仿、积累、创新正是初中学生所寻求的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础·兴趣·个性”是我校整体改革实验课题。“基础·兴趣·个性”课堂教学模式则是课题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它从宏观上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与特点作了总体的概括,为我校教师把握实验特征,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奠定了价值观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一、观念体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作用下形成的。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从本质上讲就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以及由此整合而成的教学观。“基础·兴趣·个性”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对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关注学生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发…  相似文献   

4.
教学本体观是进行具体教学理论建构、评价与讨论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学实践的预设前提或“缄默的知识”。基于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作对近期有关教学认识论的研究所涉及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剖析与讨论,指出并论证了现存教学本质“特殊认识说”及其衍生理论“教学认识论”所存在的重大理论缺陷,分析了其所存在问题的性质、理论失误的根源和学科发展的未来取向,认为其根本出路在于现存理论的合理定位和向本体论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尹旭华 《中学文科》2009,(18):119-119
课程改革的施行,远程教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教育教学要重新认识课堂及其教师、学生、教材等诸组成要素,树立新的课堂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和新的教材观。  相似文献   

6.
本栏目编发的是一组“理论+实践+评论”(即“三合一”)的综合稿。第一篇,陶老师通过三个教例,从理论上阐述了自己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即“活与实”、“激与创”。第二篇,陶老师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思路为例,进一步阐明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第三篇是金老师对陶老师的教学观、教学实践的点评,强调了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合一”综合稿为首次编发,但愿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创新型”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同样是出于对社会与个体关系作理性、辩证的思考后确定下来的。教育观念、教师、课程、考试四者的相应改革是“创新型”教育目的观由观念转为实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观、媒体观和教学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态度,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人们如何理解和阐释知识,对知识抱有怎样的态度,决定了会采取怎样的教育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知识观决定着媒体观与教学观;反之,教师如何使用与设计媒体,如何选择教学模式与策略,则集中体现了教师所秉持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9.
土地、血缘和共有观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家国同构“差序格局”的本质应是以大大小小血缘群体为核心构成的拟血缘金字塔形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群体共有制基础上的以群体为本位的、相对与弹性的公私观。  相似文献   

10.
从古代德性知识观到现代知性知识观,知识的确定性、封闭性不仅剥夺了我国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个性理解和阐释的权力,也妨碍了教师个体生命在课堂中的个性展示,从而使其教学个性深受压抑,后现代(“人性”)知识观以其个体性、多变性、境域性的知识本质观,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释放生命力量的场所,也使教师教学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美能磨练人性。”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多么重要。《“九义”初中语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语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新大纲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小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我在执教《梅花魂》一课时,就进行了一些尝试,利用课内外结合,融美、音、语为一体,上成开放型的语文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用还原法激活学生兴趣 刘国正先生说:“语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教学中,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课的理解与思考还原成形象逼真的生活场景、生活状态或生活感悟,学生便会忙得“不亦乐乎”,课堂上就会呈现沸沸扬扬的景象。例如学生扮演《变色龙》中善变的奥楚蔑洛夫,  相似文献   

14.
从古代德性知识观到现代知性知识观,知识的确定性、封闭性不仅剥夺了我国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个性理解和阐释的权力,也妨碍了教师个体生命在课堂中的个性展示,从而使其教学个性深受压抑.后现代(“人性“)知识观以其个体性、多变性、境域性的知识本质观,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释放生命力量的场所,也使教师教学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感悟、积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和背诵;教师要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指导学生认真开展阅读活动,把“读”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有了一定积累后还要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积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会交往、学会办事,学会合作。  相似文献   

16.
张志刚  刘海 《教育探索》2001,(10):22-23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基础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格。 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创新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突破口,并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根本,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师的个性既包括对教育教学的独特思考,也包括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历史教师是贯彻某一种教育教学思想,还是应有自己对教学的理性思考?是向学生灌输某一种历史观念,还是引导学生与历史进行对话和沟通?几十年来,大家都习惯于贯彻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思想,所有的教育教学探索研究只是教育技术和技巧层面的,而不是思想的。  相似文献   

18.
周兵 《科学课》2009,(4):12-13
传统的教材观是教师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书上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教师就不敢教;书上写了的,教师不敢不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越来越深人人心。老师们也认识到,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仅要做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19.
以前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为作教学打制各种条条框框,从背诵范到制定“套路”,可谓绞尽脑汁,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即使在考场上得高分的作,大多也是写得四平八稳,没有灵性,没有个性,甚至没有可读性。这是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作教学理念背道而驰的。“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0.
景盛 《江苏教育》2007,(11):3-43
时下,人性化管理被推到了学校管理的前台,备受一些具有现代管理思想的学校领导的青睐,“要让教师敢说‘我很重要’”就蕴含了人性化的现代管理理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