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几何时,时尚之风吹进了校园,“泡网”、“QQ”、“网虫”、“黑客”等一大堆新名词扑面而来,面对天真的“酷”男“酷”女们,老师们一夜之间,好像都变得不知所措,课程改革后如何把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老师们都陷入了茫然。作为教师,我想我们何不换位思考,也从时尚的角度出发,将网络与课堂教学“嫁接”,让《品德与社会》课堂也严“酷”起来,本人对此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网络课堂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社会,很多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比较肤浅,有的学生很崇拜“黑…  相似文献   

2.
新修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如果能把握住以下三个环节,将生动的品德认知行为与反映国内外经济、社会生活实际的时事新闻结合起来,就能扩大学生的品德认知视野,夯实学生的品德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3.
小学高年级段“品德与社会”学科在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教法要求上与中年级段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表现在教学内容广博、综合程度高,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给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冀人版《品德与社会》五六年级教材为例,介绍了高年级教材的主要特点,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并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出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有幸和孩子们一起走入《品德与生活》这一门令教师们耳目一新.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课程.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亲切与真实。课程的“活动性”和“开放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新的变化、新的突破、新的创造,但同时也将部分教师带入了一个误区:只注重热闹的表层,追求多样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王德胜 《学子》2014,(11):83-83
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淡化了道德灌输,回归到儿童生活,在走向互动与开放的道路上开始关注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怀着一颗求美、求善的心来向学生们展现一个真实完整的生活世界。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若干关系。一、教师角色在课堂当中的体现德育课程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整体,它以生活为基点,以师生的互动为重点。传统的德育课堂主要由明理、知情、导型三大步骤组成,所以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明确“是什么”“为什么”,因为只有明白了之后才能知道“怎么做”。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既是德育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笔者在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通过创设情景、参观、表演等方式,提高了《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时效性。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点滴经验在此和各位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7.
教过《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们都知道,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及生理特点:小学生好动,在课堂上坐不住。而《品德与社会》又没有语、数科哪么多的课堂练习与作业,课堂组织和纪律就没有语、数等“主科”好组织和维持,不少教师上完课后感觉“累”。  相似文献   

8.
李国林 《考试周刊》2009,(10):233-23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着力抓住“趣味”、“辩论”、“体验”这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在品德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课堂活动;但实质上,当前农村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十分令人担忧。一、刻意追求民主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于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要么回答简单,要么一问三不知,达不到教学效果和目的。课堂教学中应找准“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的“点拨”教学。  相似文献   

11.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后,笔者认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们能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教育热情投入到教育改革和研究中,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的一些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误区。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品德认知提升与品德的理解内化。名人名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学生进行品德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名人名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笔者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导入,明理与拓展环节中对名人名言运用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雅家 《大学生》2016,(Z2):106-107
从上世纪末横空出世的《黑客帝国》,到近几年因为Facebook而大热的《社交网络》、被大卫·芬奇翻拍得黑暗炫酷的《龙纹身的女孩》,再到2015年夏季从一众重口味美剧中杀出的黑马神作《黑客军团》——黑客,这个活在现代网络江湖的侠客,出场总是自带《碟中谍》BGM(背景音乐),让人不明觉厉。若想了解神秘黑客们的内心戏,那就不得不去黑客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使命是塑造学生灵魂,并使学生明理,教会学生做人。而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大多流于形式。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教师思想上入手加以重视,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生活与学科内容结合,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5.
让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起来,应该是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课题。前不久,笔者观摩了泰州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其中三年级《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教学片断给了我深深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张兰珍 《小学生》2010,(11):37-38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现阶段情况看,教师对《品德与社会》中的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比较重视,但是我们在对如何触动学生情感,促发道德体验,激发行为内驱力方面做得不够,总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学生的自主性不够。只有走近社会、亲近生活和走进学生心灵,孩子有真情实感了,情真意切了,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7.
《媒体连着我和你》是《品德与社会》(苏教版)四年级教材“我与外界的联系”中的一课,从内容上看,教材主要包括“认识电视”“认识广告”和“认识网络”三个部分。最近,在学校举行的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中,笔者听了两节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执教内容分别为《媒体连着我和你》中的“认识电视”和“认识网络”两大主题。现将部分片段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品德课堂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绽放生命之花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彰显生命的活力,体验教育的幸福。因此,品德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在品德课堂上的“幸福指数”。一、创设品德课堂“幸福活动”主题情境,让儿童在课堂体验中获得幸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活动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理性指导,给德育课堂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我们的课堂真的活起来了,学生也动起来了.教师们改变了以往思品课上呆板说教的方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相似文献   

20.
小学高年级段"品德与社会"学科在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教法要求上与中年级段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表现在教学内容广博、综合程度高,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给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冀人版《品德与社会》五六年级教材为例,介绍了高年级教材的主要特点,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并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出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