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明华 《江西教育》2003,(21):16-17
《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语文是文化:第一,它负载着文化;第二,它传承着文化;第三,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文性”乃语文课程活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一、建构儿童文化,当好儿童“营养师”我们要当好中小学生的“营养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学生的安身立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在学生的学习中,把语文学习作为文化建构的过…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研制者对此所作的阐释是:“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语文”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一方面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文字”来解释“语文”,另一方面又用“属于文化的范畴”的“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来解说“语…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产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应该“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美国教育家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语文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不仅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之所需,更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之所需。因此,我就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从生活…  相似文献   

4.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思想之一,是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它指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重视语文对学生思想的熏陶、感染。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小学语文悲剧作品教学中的人文性渗透,谈几点体会及思考。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同时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的上述观点高屋建瓴,对于我们从客观上认识和把握“语文”的重要性,认识和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性,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众所周…  相似文献   

6.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课文课程的重新定位。“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古今阅读理论的研究也有力地佐证了《语文课…  相似文献   

7.
王静 《文教资料》2007,(3):130-131
从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视野考察文章学的坐标,我们认定:文章学是典型的社会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基础工具之一。然而,在大力倡导提高“语文素养”的今天,只重视“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不重视“文章素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显然是不符合人文科学的发展观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所创立的一个综合概念,其含义是指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方面的表现,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八项:热爱祖国…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了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夏尊早就意识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叶圣陶一直把“为人生,为生活,为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核心和宗旨。夏尊也在《文章作法》的绪论中说:“文章本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思或情感而作的,所以只是一种工具。”叶圣陶先生则对写作作了这样精辟透彻的论述:“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他在《语文教学十二韵》里提出了“立诚最为贵”的观点,主张把读书…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表述 ,应该说是迄今为止对语文学科性质最为科学的表述。语文的工具性 ,只有与人文性统一 ,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语文的人文性 ,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 ,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育人的个性特色。本文所列举的几个教学片断 ,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成功地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以和谐统一 ,相映成趣 ,和谐共振。它会说些什么呢?教例 :密林怪客》…  相似文献   

10.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可见,倡导教学的个性化,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教学中如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自由地发展,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认真学习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课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接着,《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功能,这就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段话强调了语文课程应以丰富的人文内涵给学生熏陶感染。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之作,我想以这篇课文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精心设计好了教学安排。第一课时重点想通过教师有感…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就是说 ,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 ,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 :“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 ,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 ,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 ,…  相似文献   

14.
绍兴市中考语文的探索已经走过整整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中,应该说绍兴市中考语文走得越来越接近语文课程的本真。那么,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教会“学生能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句话当然人人会说,但一落到语文教育实际,如何正确地运用就不能把握住了。由于《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是在当今语文界,“人文性”被无限夸大拔高,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部分“阶段目标”“第四学段”中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它既没有讲如何从语文角度学习科技作品,对科技作品和说明文有什么区别也语焉不详,因为在之前的“第三学段”中是说“阅渎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思想怎么了曾几何时“,思想”在语文的航道中随处泛滥;时至今日“,思想”的身影却再难寻觅。许多年来,人们非常重视语文的性质与地位。但是自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成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话语后,似乎人们就忘记了“思想”的存在,或者是有意躲避着它。我们在各种语文报刊杂志上可以看到泛论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文章,也可以看到详论技术和方法的文章,但却很少看到关于语文“思想”的片言只语。即使看到,也是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再理解,是对“语文素养”的再剖析。人们在语文课堂上也对思想敬而…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德国一位教育家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呼唤,鼓励学生。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一起充满激情地深入作品之中涵咏品味,受到感染的时候,当师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的时候,语文课就会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度的情感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我…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下语文课的“语文味”是什么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点明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和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和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是形,“人文性”是核,核为形所系,形为核所生。按照这一理念,新课标下的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 ,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 :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何为“人文精神”?通过学习《标准》,我们认为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是教材中那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 ,是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标准》中可以看出:第一,课程标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第二,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学要讲求人文性,要注重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在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更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