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欣赏型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欣赏型德育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嵌入符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在属性与目标规定,有助于巩固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自身地位。欣赏型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存在教育目标的相容性、教育内容的关联性、教学形式的共通性等共性特点,构成二者融合的逻辑基础。促进欣赏型德育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嵌入,需要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实施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美术鉴赏在发挥综合性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陶冶情操、完善个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对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3.
童年时期的艺术熏陶对于一个人终身艺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创新发展受到高度重视。所谓美术欣赏教育,是指基于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自由的对美的探索,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策略。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参考高宽课程视觉艺术鉴赏模式,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拓宽学生的艺术兴趣,推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不断取得新成果。基于此,本文将在简要分析高宽课程视觉艺术鉴赏模式的前提下,围绕现阶段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它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审美教育,来丰富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在高等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程,有助于开阔大学生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阶段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也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时至今日,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体系构建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笔者基于最新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其中核心素养中的关于人文底蕴之审美情趣等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结合以上要求通过对现阶段艺术课程的发展现状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及对相关评分制度的改进问题对于整个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改革方面做一定的分析。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现阶段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体系有着明确的认知与了解,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上的艺术本位是培养全民创新思维与审美精神,从而令高校艺术课程的实施内容上能注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那么此课程上,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即为影视传媒.从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综合交叉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感受美、鉴赏关、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影视认知上,学生们大多仅仅是浅显的对画面的评析与对影视情节的评析,欣赏能力与实践能力没有实现有机结合,本文就现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上的影视认知进行分析评论,从而使得艺术教育课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高校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覆盖现状来看,该课程的开展情况并不良好,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和学生的双重不重视,教学内容单调、课程资源匮乏,教学环境封闭、教学形式单一。针对这一现状,积极构建多元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和完善的公共艺术组织与保障机制,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公共艺术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覆盖机制,提升高校艺术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指出,提升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要从学生主体出发,打造全新教学形式,注重学生思想品质教育,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增加艺术修养。为了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学生欣赏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及诉求结合,创新授课形式。但是,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依旧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从问题入手,提出提升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艺术赏析课是为高等院校非专业类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选修课。其以尽可能多的接触到美术本体为前提进行授课,才能更好地达到对艺术作品评析、欣赏。已有的讲授和多媒体展示授课方式并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课程根本目的。而当代我国各种美术机构在提供公共美术教育方面的职能在艺术赏析课中也长时间没有起到应有作用。本文以课程本身特点和美术机构发展状况为基础,力图通过对有关部门提供美术机构的数据统计分析、实地调研和授课经验积累,揭示高校艺术赏析课与中国当代美术机构结合是可行的,但结合的策略应该是多样和因地制宜的。  相似文献   

10.
张科杰 《职教通讯》2012,(27):21-23
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方法静态化是影响当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活动课程突出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地位和价值。以活动课程理论为基础,改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课程开发的学生化和课程教学的活动化,是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就"美术鉴赏"课程,高等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学习与应用脱节的问题十分严重,为初步解决问题,建议高师"美术鉴赏"课程扩展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规律、实施经验教育等等,以增强对中小学的适用性。同时,也为高师"美术鉴赏"进行更深入的课程改革提供探索经验与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中艺术课是一门通过对艺术的感知与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人格魅力的二期课改新课程。文章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用具体的课例对该策略的程序及实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会探究、会学习的主体性意识,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对音乐艺术感受力和想像力,启迪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3.
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接轨密切,非常适合学生创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提高创业素质,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起来,开设艺术设计岗位应用课程,积极寻找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将艺术设计项目流程引入创业教育中,搭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创业教学与实践平台,为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艺术教育既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基于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理念,开发了“艺术与人文”课程,从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授课等方面研究课程的实施办法,为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奠定基础;从立足教学内容、依托艺术实践活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等方面探讨二者融合的具体途径,努力实现整合发展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美术新课程改革给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尝试.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中逐渐消失.美术鉴赏课堂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模式和方法来改变这种格局,以重新焕发美术教育所应有的作用和艺术魅力.因此,高中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自主课堂的尝试,正是新课改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多种电子媒体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就高中新课程“美术鉴赏”课而言,尤其得益于现代教育手段的支持。现存美术精品众多,传统的图片式欣赏已远不能满足教学之需。借用于现代电子技术,整合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但系统地阐释多媒体在美术鉴赏课上的应用,在技术层面外做些学科上的...  相似文献   

17.
艺术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是培养新时期大学生创新才能和培养民族建设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要以我国先进的主导文化引导艺术教育的方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以认知的态度而非仅是学习的态度对待人类文化遗产,教师应努力变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为探索式教学,应站在当代的文化艺术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邵玲珠 《幼儿教育》2012,(Z3):21-23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美术教育技能。美术课是培养本科生美术教育技能的首选途径,包括美术基础与幼儿园实用美术技能两方面内容,重在提高本科生的造型能力、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使本科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能有效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教育活动,进行幼儿园和活动室环境创设。课外技能竞赛和幼儿园见习、实习活动同样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美术教育技能,以便他们将来胜任幼儿园教师工作。  相似文献   

19.
艺术教育应以其敏锐的目光深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现状,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公德意识。本文试图探索艺术创新教育如何以公益主题与人文关怀为动因.以专业教学为依托,以创新活动为载体,用鲜活的艺术作品及育人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美术课程标准》的出台,推动了我国美术教学的改革。过程完整化美术教学模式的生成与实践研究,是在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研究表明,过程完整化教学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引发了听课教师的思考,有较好的认可度,是解决美术课程标准落实问题的一个较好的参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