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扬子晚报户繁星”副刊最近刊出了关于“新闻”词源考证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京高国藩”。第一篇文章.作者说“在古书中遍考“新闻’这两个字的来源,查来查去.‘新闻’二字竟在《红楼梦冲”.并由此断定:“‘新闻’一词是在清代初期时才出现的”,“《红楼梦》记载‘新闻’~词在中国典籍中为最早见。”第二篇文章中.作者推翻旧说.又立新论.称“新闻”一同最早见于晚唐李成用的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和“旧业久地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中。(笔者注:见1997年10月6日、Ic月20日《扬子晚报》)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  相似文献   

2.
1 不应忽视的“说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简称《说明》)。这个说明印在大标题之下,位置不很明显,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后四年有余的今天,乱用简化字的问题仍然经常在很多报刊上出现。例如:《说明》中指出:“‘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而有的报刊在该用“像”字的地方,仍然使用着“象”字。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次使用了“新闻”这个词。如第一回“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当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第二回写贾雨村在扬州奇遇冷子兴时,“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贾宝玉等和李纨论诗时,李纨道:“原是  相似文献   

4.
怎么又重来?     
在《新闻记者》1992年第9期上读到了金维新先生的《批评者已经造成声势,被批评者一直保持沉默——去年舆论界一场“争论”之我见》。金丈把一年多来有些报刊对皇甫平文章的批评方式,称作“三级推断”:“从说一个特殊政策不要囿于‘姓社姓资’,演化为改革不问‘姓社姓资’,最后推论到‘共产党人的政治纲领,难道需要和可以改变吗?’”金文在末尾提出,“诸如此美的批评方式,搞理论宣传的大都很熟悉,也很痛恨它,怎么又重来了。”  相似文献   

5.
国内新闻界     
新闻出版报》介绍“钱江晚报现象” 《新闻出版报》于1994年10月28日在第一、第二版以近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发长篇通讯《钱塘涌起大江潮——“钱江晚报现象”大写意》,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钱江晚报的几个“非常规性动作”。同时,该报还发表评论员文章,称赞钱江晚报在新闻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近几年新闻改革的新成果,新的生长点”。 近两万字的长篇通讯详细记叙了钱江晚报近几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社会活动。该报编者按语中写道:“刚刚创刊8年的钱江晚报,近几年来,以其敢触社会难点热点,敢于扶正祛邪,敢于深入生活深层,不断拓展报纸服务功能,在党和群众,政府和群众,企业和群众间架起一座座桥梁。钱江晚报以其全部活力,一个接一个地推出有创意有质量的报道,在群众中产生巨大反响。一如滚滚钱塘江水,潮起潮涌,令人目不暇接。” 这篇通讯以“《国庆一日》摄影大赛”、“组织‘著名歌唱家名曲演唱会’”、“沸沸扬扬‘十点利’”、“组织‘打假协作网’”、“开设‘盛夏直通线’”、“倡立‘居委会主任联谊会’”、“开设‘挂牌值班’栏目”、“请市长市民‘当一  相似文献   

6.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30):81-82
“不容分说”意思是不容许对方分辩(分说:分辩).语见《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后边两个赶到跟前,见了小娘子与那后生,不容分说,一家扯了一个,说道:‘你们干得好事!却走往那里去?’”例如明·吴承恩《西游记》二十一回:“行者依言,按落云头,不容分说,掣铁棒把他洞门打破,叫道:‘妖怪,还我师父来也!’”清·曹雪芹《红楼梦》十七回:“说着,一个上来解荷包,那一个就解扇囊,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姚雪垠《李自成》三卷四十五章:“衙役们带着火签、传票,挂着腰刀,拿着水火棍、铁链、手铐,下乡抓人,如狼似虎.一到红帅家中,不容分说,见人就打,见锅碗就砸,声声要抓红帅的爹爹.”徐贵祥《历史的天空》六章:“说完,不容分说,便把朱恽轩摁在堂屋上方正中的太师椅上,扑通一声跪下去,纳头便拜.”  相似文献   

7.
“高山流水”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后以“高山流水”四字成文,比喻知音.例如宋·张孝祥《浣溪沙》词:“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八十六回:“书上说的师旷鼓琴能来风雷龙凤;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相似文献   

8.
卷六《秦始皇本纪》:“攻魏垣、蒲阳。”《正义》:“垣,作‘(?)’。(?)音袁。括地志云:‘故垣城,汉县治,本魏王垣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228/2,此为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数行数,下同)吉案:黄本、凌本、殿本同,彭本上“(?)”字作“垣”,无下“(?)”字。张文虎《札记》:“案此宋人讳‘桓’,因并及‘垣’而缺笔,非《正义》有异文也。王、柯、凌所据宋本皆如此,仍其旧以见当时坊刻之谬。”张文虎言“(?)”乃“垣”之避讳字,不误。北宋钦宗名赵桓,据《淳熙重修文书式》,“垣”字亦在避讳之列(参陈垣《史讳举例》,页115,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故今所见百衲本《史记》所影印之南宋黄善夫本于“垣”字多有避讳  相似文献   

9.
《新闻爱好者》第十期刊登了《‘末婚妻’与‘法’及其它》一文,看后使我实在不明白:这么大的一个错字,怎让它逃过去了。本文有“未婚妻”的“未”字十来处,均无错处,偏偏在题目中出错,实为不妥。“未婚妻”说法不对,但“末婚妻”能通过  相似文献   

10.
何来“壶奥"     
"侯文咏还引述脂砚斋的评点:‘(《红楼梦》)深得《金瓶梅》的壶奥。’于是,《水浒传》《金瓶梅》到《红楼梦》,在侯文咏看来,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里最灿烂、最有出息的一支家属系谱了。"这是2010年5月12日《现代快报》A26版《作家侯文咏另类解读(金瓶梅)》一文中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1.
张港 《新闻三昧》2005,(3):56-56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  相似文献   

12.
再说毕昇墓碑的物象崇拜与宗教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在《出版科学》1995年第3期读到任昉先生《再谈“毕昇碑”的宗教色彩》一文(以下称“任文”),此文着力否定毕昇墓碑所刻之“日、月图象源于汉族传统的物象崇拜”,并以“摩尼教崇拜日、月光明”为依据,断定“以‘日’、‘月’为信仰标志的,只有摩尼教亦即日月教”。认为拙文《毕昇墓碑的物象崇拜与宗教色彩》中,“将前者  相似文献   

13.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记者韩阳)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选秀活动近日在各大分赛区陆续启动。11月16日,一部由权威红学专家撰写的系统介绍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的普及性读物——《话说<红楼梦>中人》由长江出版集团旗下的崇文书局出版并已在全国各大书店正式销售。与曾经热闹一时的“索隐”“揭秘”“正说”“妙解”《红楼梦》不同的是,这部普及性论著立足于《红楼梦“》文本”本身,从“作品”出发,吸纳了百年来《红楼梦》研究的成果,着意于《红楼梦》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阐释。问及该书艺术性与娱乐性的关系时,该书作者之一,中国红楼梦学…  相似文献   

15.
谈谈“文件论”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所谓“文件论”,就是有关文件的理论。它主要是研究文件的性质与功能、形成与运动规律,文件的综合管理以及与档案关系的理论。张昌山在《略论“大文件学科”》(《档案学通讯》1997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新的文件理论中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种:一是国外学者提出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二是国内学者提出的‘文件论’。‘文件论’是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综合起来看,‘文件论’既从纵向描述了文件运动的过程性、阶段性及互动性,也从横向考察了文件现象的多样性、多元性和普遍性;既从表层肯定了文件存续所必需的体式与程序,也从深层揭示了文件的基本属性和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6.
侯外庐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代表着中国当代史学、哲学史研究方向的。他在《韧的追求》这部书的“序言”中说:“我半生所为,着力严肃评判古人,深知史学的美,只有‘朴’、‘实’二字。”这“朴”、“实”二字看似平淡,可其中的深刻蕴含是发人深思的。所谓“朴”、“实”者,  相似文献   

17.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15):72-73
“舐犊之爱”的意思是老牛舔小牛表现出的感情.比喻父母对子女疼爱之情.语出《后汉书·杨彪传》:“后(杨彪)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日:‘公何瘦之甚?’对日:‘愧无(金)日磾(mìdī,金日磾,西汉大臣)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例如《宋史·朱敦儒传》:“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叶圣陶《某城纪事》:“忙什么!’自然是呵斥,但声音里掩不过那种所谓‘舐犊之爱’的情调.”“舐犊之爱”也作“舐犊之情”.  相似文献   

18.
艳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曰:“色美曰艳。”孔颖达曰:“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①竹添光鸿曰:“凡女子称美者言颜色,则艳者其光也。美之尤者, 必有光气动人。”②按:《方言》卷二:“艳,美也……宋、卫、晋、郑之间曰艳……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以“色美”释“艳”,不为无据,然与“美”字并列,终嫌意义重复。“艳”当指身材高大。《说文》:“(?),好而长也。从(?),(?),大也。盇声。《春秋传》曰:‘美而  相似文献   

19.
评《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一、“前科学”的由来近年来,关于“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的观点在图书馆界颇为流行,甚至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赞赏。比较系统的阐述这一观点的是马恒通同志发表在《图书馆杂志》1988年第5期上的文章:《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马恒通同志在文章中指出: “科学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一般遵循如下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模式)→反常→危机→革命(出现新模式)→新的常规科学……前科学无统一理论‘规范’(‘模式’、‘范式’),即没有为科学家们所共同接受的一种(或两种)理论体系。常规科学则有‘规范’。用上述模式分析图书馆学发展史,我们认为,发展至今的图书馆学仍处于前科学阶段,整个学科尚未进入常规  相似文献   

20.
“全国有关医学与卫生的刊物不下百十种,而我们最爱看的是《家庭医生》。我们之所以爱看《家庭医生》,首先是它的内容丰富多采,每期都辟有十多个专栏,既有‘专科门诊’,又有‘生活中的医学’;既有“柯大夫信箱’,又有‘趣闻轶事’……我们爱看《家庭医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通俗易懂,寓知识于故事情节之中,读起来顺口,看起来引人入胜,使我们不懂医学的读者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学得了不少医学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