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过于喧嚣的孤独,[捷克]赫拉巴尔著,杨乐云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假如说我有什么成熟之作的话,这就是我成熟的顶峰"、"它大概是我最好的一本书"、"我为写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死亡",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  相似文献   

2.
<正>20年的岁月风霜,貌似平静、平淡无奇的档案工作,磨砺了我——一名20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生,经历了奋斗、不甘、淡定、从容与自信……"档案"这两个字早已成了我的"身份"标签,"档案室"的门牌一挂就是20年!有为、有位、有威!这是我最初接触档案工作、一位资深档案人给予的"教导",这也成为指引我开始档案生涯并一干就是20年  相似文献   

3.
正我迟迟没有写下这些总结回顾的文字,皆因为怯于面对这套并不丰盈的"文存"。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我那恍在眼前却又分明逝去的日子,就在这一字一句的接力中,化为了昨日的晨露。我似乎不敢想象,我已经到了倚门而立,细数过往的年龄了。我也感到惶惶,挑来选去,能让自己满意的文字,就是这百余万字各种不同体裁的作品。这已经成了历史,成了过往岁月的一部分。"文存"的第一卷,主要是文学作品。从  相似文献   

4.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5.
"你好,张涛!——赶紧说事儿!"这是在2012"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颁奖晚会最后一次带妆联排现场,敬一丹大姐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当时,我正站在舞台上,和台下忙碌的导演交流着节目的流程和环节的调整。当我听到这声招呼回过身来,看到敬大姐已经走到我面前,主动地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可以想象,我当时有些小  相似文献   

6.
武艳珍 《新闻战线》2012,(12):33-35
印海蓉,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首席播音员、主持人,主持风格以大方、明快和颇具亲和力为人称道。上海本地人,精致、温婉,而作为十八大代表的她,则多了几分庄重。一开口,"老师范儿"就出来了:"我经常跟年轻学生们说……"采访中,不断听到几个关键词:"学习"、"坚持"、"踏实"。我想,这也许是她一点点积累、一步步成功的写照。"比起各种奖项和荣誉,我更愿意别人一提起上海《新闻报道》就想到我——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印海蓉如是说。  相似文献   

7.
正拿到《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样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它和《偷影子的人》放在一起,给这"兄弟俩"合了个影(至于为什么不是"姐妹俩",原谅我只是被偷影子的小男孩萌到了)。这两本书都是法国大作家马克·李维先生的作品,虽然做图书编辑也有几年了,这居然是我第一次做法国文学的书。做这两本书,过程中的甜蜜与辛苦  相似文献   

8.
拿到《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样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它和《偷影子的人》放在一起,给这"兄弟俩"合了个影(至于为什么不是"姐妹俩",原谅我只是被偷影子的小男孩萌到了).这两本书都是法国大作家马克·李维先生的作品,虽然做图书编辑也有几年了,这居然是我第一次做法国文学的书.  相似文献   

9.
我到作家社后,提出了"为作家出书"、"出作家好书"、"向读者奉献最好的书"的理念,这是我对作家社的定位。文化不能完全像商人那样操作,文化要不断提供原创作品,培养青年作家。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0月13日,一位名叫高露的姑娘来到门头沟区档案馆,把一本名为《我的回忆——难忘的岁月》的书捐赠给区档案馆.她说:"这是我父亲的回忆录."笔者翻开书,两张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姑娘指着一张单人证件照说:"这就是我的父亲鲁鸣,原名谭潾,土生土长的斋堂人."接着又指着一张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说:"这是我父亲1964年与领导人的合影,毛泽东身后的这个人就是我父亲."接着高露讲起了她父亲鲁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一位失明的读书人曾说:"我看不见书房里那些好书了,可是我知道它就在那里,我感觉得到。"是的,这些书在"那里",时代在这些书里,尤其是1978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极度丰裕的阅读时代。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这30年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及它们的作者,通过回忆"地标式"的书及人物,和读者一起分享阅读史上的繁华时光。有一点需要说明,如果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提到某位作家及其作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省略过去。  相似文献   

12.
听到建平县档案局被评为省一级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的消息,真令我兴奋不已.这不仅因为建平县是我的家乡,更因为这里作为辽宁贫困地区之一,档案工作却走在了全省的前面,在全省14个市、100个县(市)、区中,第二个被评为省一级档案工作先进单位(此前一个月,沈阳市皇姑区档案局通过一级局评审),这怎能不令我这个"老档案"高兴呢?  相似文献   

13.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是我对自己多年来集藏"红色小人书"的真实描述和写照。其间甘苦,唯有自知:闲暇之时,当我走进自己的"藏宝室",摊开那些穿越时光隧道的小人书,内心深处总会漾起阵阵春风,一部部"红色小人书",把我的人生一次次地染红……"红色小人书",是我收藏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相似文献   

14.
"一把剪刀,一瓶浆糊",这是不少人对文摘报刊编辑的"认识".于我,在没有从事这一工作之前,多少也有这么点"意思".然而,当我正式任职<报刊文摘>,接触这一行当,并为这特殊形态的媒体的"要求"所缠绕着,为继承和发扬这一"品牌"所苦恼着,方才知晓以前的认识完全是一孔之见,大有认为"鲁班就是一把斧子一把锯"之谬.  相似文献   

15.
我没有见证60年,但浸身于"国庆60年"庆典时,我看到了国家60年的发展;历史近在眼前,历史又很遥远,这是我在参与"国庆60年"的报道和采访过程中最大的感慨.一切.都变得太快.  相似文献   

16.
陈骥 《新闻三昧》2007,(1):29-30
《新闻三昧》的编辑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写一点有关渤海二号事故的新闻得奖这件事的回忆文章,大概认为这件事还有一些宣传的价值,我也只好"遵命"了.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50周年,这不能不引起我对亡友——好八连老连长刘裕民同志(1956-1959年任连长,编者注)的回忆.他的音容笑貌又重新出现在我的眼前. 刘裕民是我的病友.1993年春天,我因治疗心脏病住进了医院.刘裕民那时也由于同样原因住进了这家医院,并且和我同在一个三人病房里(另外一张病床空着).我们朝夕相处,同病相怜,共同度过了四周二十八天.在这期间,充裕的时间,自由的聊天,使我们从素不相识到相互了解,最后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曾求教一位新闻老前辈: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新闻记者?他回答得非常简单:"建议你多看点韬奋的东西,尤其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论述."这之后不久,我又以同样的问题求教于一位大学新闻系的老师.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几乎与那位新闻老前辈的回答如出一辙,他说:"如果你认真看看韬奋的东西,特别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著述,会受到启发."这位老师把他的一套《韬奋文集》借给了我,并为我在目录上圈出了重点,还说:"我再找些韬奋的东西给你."开始,我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理来看《韬奋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2月,经"新闻采写"任课老师的推荐,我有幸成为《海峡导报》"社区"版的"情报员"——实习记者。作为一名新闻系大二的学生,这一次的实习经历让我感觉既新奇又紧张。从一名"菜鸟"小记者到优秀社区记者,我这个"初生牛犊"也在探索中渐渐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关键词:校园、身边、新近发生、精彩生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我这样一名大二的在校生来说,实习工作是新奇更是陌生的,不知从何处入手成为一个最大难题。作为"社区"板块的"情报员",首先要了解社区板块面对的受众、受众需要知  相似文献   

20.
正一、新的使命正当我准备按计划在1986年实施我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方案时,一个突然的决定改变了一切。这年2月3日(星期一)上午10点45分,馆务会刚开了一半,林尔蔚从出版局回来告诉我,宋木文局长约我11点去出版局。到出版局后,接见我的竟是局里的三位主要领导:宋木文、刘杲和卢玉忆。原来经出版局党组研究,要我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担任经理兼党委书记。我感觉太突然,未能立即领命。回到"商务"同尔蔚商谈的结果是,看来,只有从命。这一整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