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基于产学研三方角度,从技术投入、技术产出、技术发展环境3个方面构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企业创新能力、学研方创新能力和教育环境影响3个公因子,对江苏省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力对区域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最大,学研方创新能力次之,教育环境的影响有限;江苏省整体创新能力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企业创新能力水平较高,但学研方创新因子和教育环境因子表现欠佳.因此,提出江苏省要提升整体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依托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构建创新共同体,着力提升研发机构的投入产出水平,并继续维持高水平的企业创新能力和优越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知识管理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知识管理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进我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作用,从区域创新系统内不同主体、不同层面对应于知识管理行为的关键点,以点带面论述知识管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机制,为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姜铸  张永超 《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60-64,69
根据服务化战略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支撑能力、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4个维度构建服务化战略下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选择使用差异性服务化战略的两家制造企业进行评价,发现不同服务化战略对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出提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等几方面构建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西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5.
大学知识创新与区域创新环境的空间变 系数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玉鸣 《科研管理》2010,31(5):116-123
摘要: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素分析法、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中国31个省域的大学知识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环境的空间集群性、差异性及其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因素分析和空间变系回归模型在区域创新环境和大学知识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与空间相关实证研究中具有良好的效果;省域之间差异显著的区域创新环境与大学知识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局域空间集群现象;区域创新环境对大学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显著而稳健的正面影响,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大学知识创新能力的形成。只有通过差异化的制度安排与异质化的政策措施,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大学知识创新能力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借用并优化刘君构建的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05—201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显示,全国各省域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断提高并保持良好发展趋势,但不同区域间高等教育科技发展存有较大差距。在科技创新结构方面,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虽有提高,但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始终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为此,可通过建设科技城、实施高等教育圈发展战略等措施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如何调整创新投入的数量和结构,是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天津市区域创新系统模型,通过Vensim软件进行仿真,发现不同的创新投入形式和途径在提升天津市区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从长期来看,政府教育投入能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但规模效应不明显。(2)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方面,政府和企业对RD活动投入的增加都能起到显著的作用,相比而言,增加企业RD投入的短期效果好,而增加政府RD投入的长期效果好。(3)在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或企业将更多的RD经费投向高校和研发机构能更好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4)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迅速、显著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和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决定因素之一,而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育和保持则成为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关键,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对一个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探讨了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灰色综合动态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提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系统梳理国家创新能力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依托GII(global innovation index report)报告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创新投入和产出2方面构建国家创新能力体系,并运用Eviews软件对国家创新产出的知识与技能产出和创造性产出分别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检验7个创新投入指标对2种不同创新产出的关系。同时,从实际出发对中国近几年创新投入指标数据分析,并对中、美、日、韩4国进行对比性研究,揭示出中国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3—2020年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数字经济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对区域创新实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潜力均有显著积极作用。同时,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带动邻近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是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创新能力的两条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研究结论为新时代促进区域创新空间优化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研究界定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涵义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 Da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2,以湖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框架,对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布并不均衡,区域创新中心的"灯影效应"及区位锁定效应明显,知识溢出和创新扩散的空间集聚阻碍了湖北省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提出进一步激发区域知识创造活动的潜力,增强区域知识获取水平,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优化科技政策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创新产出能力、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环境水平等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进而,在分析分布密度(SPREAD)选取原则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高度的容错性和鲁棒性等、小样本适应性、训练速度快、模糊处理等特点,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本质、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构建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运用模型对陕西省三大区域的10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做了定量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首先建立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对2006~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随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把30个省市按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分为4组,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006~2013年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的创新能力都经历了一个上升的过程,但不同类别区域之间创新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考虑空间效应影响的俱乐部划分方法使得组内创新能力差异小而组间差异大,较传统的区域创新能力俱乐部划分更为合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不存在整体上的β收敛,但存在着创新能力强的省份集群和创新能力弱的省份集群两大俱乐部收敛现象。  相似文献   

16.
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本文以我国各省市为例,利用GWR模型分析了物质资本集聚、人力资本集聚、能源足迹强度和环境规制水平等变量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物质资本集聚带来的资本深化并未转化为技术深化,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集聚通过溢出效应增强了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能力,对区域创新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足迹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双重效应,当期环境规制政策不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滞后期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激励作用正在凸显,超过了环境成本负效应。其中,人力资本集聚、能源足迹强度和当期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创新主体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月姣  吴和成 《科研管理》2015,36(10):51-57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获取创新主体综合变量,然后以综合变量的乘积来度量创新主体的交互作用,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了创新主体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且企业为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而金融机构的影响尚不突出;企业与政府的交互作用、高校-科研机构与政府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存在正向作用,且后者大于前者,表明目前区域创新能力仍对政府与知识产出部门的合作有较强的依赖性;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即我国产学研合作效应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解冰 《现代情报》2009,29(4):27-29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其直接目的是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本身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本文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基于知识管理的行政组织理念创新和行政组织制度创新,提出了建立面向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艳丽  赵大丽  高伟 《软科学》2012,26(4):28-32
在识别出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转移和引进FDI这三种主要的区域知识转移方式后,系统地研究市场化过程中区域知识转移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知识转移整体上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的知识转移方式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市场化进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估可为中央和地方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文章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评价结果,梳理和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北京、上海、广东等为中心的创新集聚区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南方地区的创新能力在快速上升。同时,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依然面临挑战: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科教资源不平衡,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地区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文章提出未来依靠优化战略布局,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