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通过对彝族婚礼和丧葬中的音乐的初步介绍,说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丰富的音乐文化,以及在彝族的生活中随处都体现着彝族音乐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2.
彝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迷人的彝族音乐,滋养了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同时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彝族音乐文化。通过对彝族音乐文化的探究,使彝族的音乐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从而促进彝族音乐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并对外展示彝族音乐与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彝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抢救、整理了四川彝族民间音乐的遗产,展示了四川彝族悠久深厚的民间音乐艺术。通过对音乐集的分析、研究,了解四川彝族民间音乐的分布情况、各歌种的风格特征、民间音乐与风俗习惯、民歌的音乐特征等,探讨了保护彝族民间音乐的途径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彝族音乐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成分。由于彝族自身人口分布情况影响,导致其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性[1]。文章以彝族音乐作为研究重心,研究其社会功能性。首先文章从彝族文化现有的文化精髓进行阐述,随后解释了为什么将彝族音乐称作彝族最重要的民族象征,最后对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实施分析。望笔者本次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与了解彝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对音乐有很强的敏感力和创造力。巍山大仓镇啄木郎村的彝族民间音乐极具地域特色。通过实地调查,啄木郎村彝族打歌非常讲究规矩,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歌演唱形式多样,涉及内容较广,风格色彩独特;民间乐器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在这里彝族民间音乐以多样化呈现,得到了较好地保护与传承,它们承载着千年彝族历史文化,蕴含和体现着彝族音乐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家道即治家、成家之道,是家庭赖以成立、维持和发展的规则和道理。彝族典籍《海腮耄启》收录了大量关于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的诗文,其中有些是彝族婚礼仪式上传唱的酒礼,有的是司仪诵读的祝词,彝语叫“尤咪”,属于彝族传统家道教育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彝族伦理道德教化。虽然时过境迁,但其充满哲理的彝族家道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民族地区的几所城镇和农村小学的六年级彝族学生为研究对象,用6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为测试工具,通过纸笔测试法、口语报告法、作业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发现六年级彝族学生在不同的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表征水平有高有低,有的问题解决表征水平己达到了水平4,有的问题解决表征水平还处于水平1;六年级城乡彝族学生在有的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表征水平有显著差异,在有的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表征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城镇彝族学生达到水平3和水平4的学生多于农村彝族学生,农村彝族学生处于水平1的学生明显多于城镇彝族学生;六年级彝族男生和女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表征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六年级彝族数学优秀生和学困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表征水平有显著差异;六年级彝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征水平与数学学习成绩显著相关,且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徽州民间婚礼仪式的音乐行为和文化表达的考察是基于仪式音声理论对徽州这一古老文化社区内民间婚礼仪式的一项贴合音乐学又结合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徽州民间婚礼仪式中的音声关系又是体现古徽州人文习俗的一个主要视角。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徽州民间婚礼仪式的全貌在当下难以全面窥见,也可以说这种传统的婚礼仪式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逐步的消逝,因而,本研究的展开主要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本人前期研究的部分成果,对徽州民间婚礼仪式的程式及其中的音乐行为和文化事象的表达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树林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7):35-38,78
认知与保护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来说,是一对紧密相关的因果问题。没有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根基的深层认知,没有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主体"文化自觉"行为的准确把握,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行为就是不全面和不彻底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等因素的影响,黔西北彝族民间音乐文化产生和生存的环境正在急剧变化,很多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正在蜕变,一些几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年前还普遍存在的传统音乐形式,目前已处在濒临消亡的境地。因此,对黔西北彝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与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昭觉县作为凉山州腹心地带,聚居着圣乍、所地、阿都、依诺四个语系的彝族人.作为凉山彝族文化的中心地,有"不到昭觉不算到凉山"之说,昭觉其悠久的历史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凉山彝族音乐文化染上了古老而又独特的艺术风格.彝族重视生命全程中的人生礼仪,他们始终延续着本民族自古相沿的仪式传统,并通过音乐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将本民族的生死观念、个人生命哲学进行阐释.彝族人生命中所有特定的仪式都与音乐文化有着极其深厚而悠久的联系,音乐是彝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彝族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让彝族传统的婚丧音乐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傈僳族是一个善于乐舞的民族。傈僳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能讲、能唱、能弹、能舞,凡举行婚礼、丧葬、打猎、建房以及收获时节都要尽情地歌舞。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大量富于民族特色和感染力的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成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  相似文献   

12.
对《关雎》主题的阐释,有"后妃之德"说、爱情颂歌说、婚典乐歌说、婚俗教化说等,历来争论不休。但若换一个角度,用现代情歌的表现手法来比照解读《关雎》的诗歌主题,就会发现"情歌说"的观点比较符合诗歌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秀山民歌的“哭嫁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谣有《哭嫁歌》、《薅草锣鼓》、《酉水号子》、《秀山山歌》、《秀山花灯歌》等。《哭嫁歌》以歌代哭,把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及对封建婚姻的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歌韵婉转,情景动人。本文从秀山“哭嫁”的来历、“哭嫁”的发展历程及部分哭嫁歌文本等方面剖析“土家姑娘哭嫁”这一古老婚礼风俗的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梅山地区,求子的良好愿望贯穿于整个婚礼的始终,体现在婚礼的方方面面,在婚礼的系列活动中,人们更是用婚俗歌谣直接表达对子嗣的热切祈求。一、在带巫术色彩的迎新诀术歌中,祈求神灵祖宗保佑新人多子多福是其最终目的;二、在热闹的婚庆活动中,祝愿新人早生贵子是客人对新人表达良好祝愿的赞语歌里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声乐艺术是语言与音乐两者紧密结合、相互联系的综合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表演艺术,歌唱的语言对艺术歌曲风格的表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艺术歌曲对咬字吐字的要求不同,在演绎中国艺术歌曲的时候,需要细细的品味歌词,用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表达歌曲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学堂乐歌标志中国音乐教育的开端,为解决教唱“什么歌”而产生的唱歌集成为音乐教科书的初级形式。唱歌集产生的历史背景折射出中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产生的曲折道路;其编写属于大众性而非专业性,编写的体例为歌本式、集子式。其历史意义超越了普通学校音乐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职责和价值。它不仅是普通学校音乐课程教科书的初级形式,而且还是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学学科教科书的前身;它不仅是关于音乐的、关于教育的,而更是20世纪初渗透力最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启蒙的读本。  相似文献   

17.
学堂乐歌的兴起是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创作和发展的主要标志,它伴随着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而诞生,在中日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发展,形成了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区别的新的音乐体裁.学堂乐歌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并且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在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女性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她们对生活和爱情的集中表达,它具有一定乐曲形式和演唱程式,它既集中宣泄了土家族妇女的内心情感,同时也起到了烘托婚庆氛围和自娱自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自身素质,借鉴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民歌歌唱和强调歌唱的社会作用等理念,解决声乐课实施因材施教和集中授课方式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文革音乐”是1966年至1976年间中国在特定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音乐文化现象,它可以称为是政治的工具,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研究现象,却不仅是政治的产物,更多是诠释了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和谐关精神的回归。前不久,“文革音乐”研究还是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研究的禁区,但同时它又是中国音乐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研究,对“文革音乐”进行仔细、深入、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