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呢?王荣生、任玲和马豫星三位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意见。我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观点,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就是好课。我觉得这个回答是有针对性的。现在很多语文课上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语)、“离语文太远”、“没有语文味”、“把语文过滤掉了”,这种现象似乎有铺展漫延之势。这三位老师的文章是不是对大家有所提醒呢?欢迎大家参与《热点》栏目的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话题作文,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向何方?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呢?王荣生、任玲和马豫星三位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意见。我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观点,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就是好课。我觉得这个回答是有针对性的。现在很多语文课上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语)、“离语文太远”、“没有语文味”、“把语文过滤掉了”,这种现象似乎有铺展漫延之势。这三位老师的文章是不是对大家有所提醒呢?欢迎大家参与《热点》栏目的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话题作文,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向何方?  相似文献   

3.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语文教学琐谈之一知一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还能上成其它课?其实不然。我1983年大学毕业初上讲台,教研组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帮我设计了一个“开场白”;同学们,卡吾文课上了七八年了,什么是“语文”呢?同学们定然说话文就是语文呗。那时,你再...  相似文献   

4.
时下的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或是将语文课上成了品德与社会实践课,或是将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甚至还有教师将语文课上成了自然常识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不少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没有搞明白。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语文学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对语文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课当然要有语文味,这好像是废话,其实不然。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有之;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的有之;还有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的。那语文味又如何在语文课中体现,我的理解是:作为语文教师,教学用语简练、流畅、准确、生动、感人,要有语文味;教学思路安排巧妙、合理,伏笔、呼应,层层推进,需有语文味;学生回答的语言需在老师的指引下越来越有语文味;教学内容需围绕字词句章、听说读写,需有语文味。语文是工具,语文课是基础学科,那便要求老师首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教学内容"是个什么问题? 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些旁人看起来很奇怪的论题:比如"语文的性质是什么?""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语文教师有一个郁积于心而旁人却几乎没法理解的困惑:不知道教什么!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感叹的:"语文教师太难当',这是不少教师的呼声.难在哪里?一是无‘抓手'.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陛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9.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边界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持人的话:“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区别于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与其他课程并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它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至为重要。但是现在似乎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把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的学科内的“综合性学习”与作为一门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混为一谈,语文学科内的综合性学习完全没有学科边界,从而失去“了语文性”。我觉得,这种混淆如不加以纠正,将会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失去教学意义。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都强调了一个意思,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应该有边界的;这个边界之所以是必需的,是由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身的内涵决定的。欢迎老师们参与热点栏目的讨论。近期讨论的话题有:①语文课该不该考语文知识?该怎样考语文知识?②语感教学路在何方?③“批判性阅读”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0.
上课铃已经响过了,可老师还未来。这是新学年的的第一堂语文课,所以大家都有些兴奋,纷纷在议论:“语文老师是谁呢?是怎样的一个老师呢?”正说着,老师进来了,教室里静了许多。例行公事似的开场白完后,他便说:“大家先不必看书,为了把这堂课上好,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听了他的话。我不禁有些诧异:在我的想象中,高中上课,堂堂课都是争分夺秒地听  相似文献   

11.
崔永元 :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大家好 !“实话实说”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小崔 (大家都这样称呼我 )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构建人生的支点” ,为此 ,我们特意邀请了大家熟悉的四位嘉宾来和我们一起参加讨论。他们是屈原、李白和鲁迅。掌声有请三位嘉宾。说起做人 ,我想起了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句话 :“人生本不是一方神圣或天生就带有了一职官位。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不平坦的经历。”那么在我们每个人的“不平坦的经历”中 ,应该给自己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支点 ,才能把我们这个“人”支撑起来呢 ?我们先听听嘉宾的看法。屈 原 :长太息…  相似文献   

12.
两种“语文”的混淆及对语文与人文关系的遮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概念上来讲,“人文”的内涵要大于“语文”;也就是说,有许多“人文”的内容是在“语文”之外的。因此,在语文课程这个范畴内,有一些人文内容其实与语文教学是没有关系的。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这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语文教学的“泛语文化”倾向。“语文”与“人文”肯定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那么,它们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觉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对此作了简明而中肯的论述,应该可以给大家以启发。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3期的话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第4期的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第5期的话题是: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  相似文献   

13.
李健 《教育文汇》2004,(1):37-38
在我做语文老师的时候,一位老师曾这样问我:“小伙子,每天这么多语文课,你怎么不喊累呀?”累,不,为什么要感觉累呢?难道语文不能带给学生和老师美的享受吗?问题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快乐的心情,能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面对  相似文献   

14.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他们本人(不教书的理论家除外),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包括我自己。为什么把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我何尝不是这样想!“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这是很可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所以选这个话题,因为可以结合我的专业,同时也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进行解读,帮助老师们理解和使用好新课标实验教材。一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要实现脚踏实地而且是卓有成效的改革,面临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师缺少的不是方法,不是教学技术,而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文学素养。语文界曾经有两个口号,一个是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以前,什么东西都政治化,语文也吃够了这个苦头。因此,当时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突出语文课的工具性。但接着又来了一句口号:…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是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7.
“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大家都这么说,她自己也这样觉得:精明能干的爸爸,温柔贤淑的妈妈。爸爸妈妈爱她,她也“爱”爸爸妈妈。她总喜欢告诉朋友,“我经常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朋友总是羡慕与惊奇,因为很少有人这么做。这天语文课,老师讲了《背影》。结束之时,老师突然问大家有谁对爸爸妈妈说过“我爱你”?全班只有少数人举手,其中自然包括她。老师又问:“有谁把爱付诸于行动?”她的脸“唰”的红了,她知道,自己没有,只是为了让大家羡慕,她才会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她闷闷不乐地想:“不就是行动吗,我也可以的。”“怎样才算行动呢?…  相似文献   

18.
学生学完小学语文,仍然普遍存在着开口辞不达意,下笔语病甚多的问题,其症结何在?我认为在于目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还认识不清。我的观点是:语文课应该姓“语”,语文课应该上成语言训练课。一、语文课为什么要上成语言训练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什么是“语文”?我国当代语言界的泰斗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中的“语”就是指语言,“文”就是指文字。这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研究中有一个奇怪的话语,即“把语文当语文教”。并由此衍生出~系列的相关话语,“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把诗歌当诗歌教”,“把文学当文学教”,等等。也许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些正确的废话,通过这句话不仅会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工作“没有把语文当语文教”,“没有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研究者著书撰文表达对一线教师教学的忧思,  相似文献   

20.
从概念上来讲,“人文”的内涵要大于“语文”;也就是说,有许多“人文”的内容是在“语文”之外的。因此,在语文课程这个范畴内,有一些人文内容其实与语文教学是没有关系的。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这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语文教学的“泛语文化”倾向。“语文”与“人文”肯定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那么,它们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觉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对此作了简明而中肯的论述,应该可以给大家以启发。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3期的话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第4期的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第5期的话题是: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