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尚学 《考试周刊》2007,(33):145-146
1750年,鲍姆嘉通以"美学"为研究感性认识的新科学命名,在西方美学史上功不可没。但实际上,鲍姆嘉通并没有真正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真正使美学独立出来的,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严格地、系统地为"审美"划出一独自领域,使之成为一门新的科学的是康德,而完成这一工作的标志就在于《判断力批判》一书的出版。该书第一节"美的分析"中的第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审美不涉利害",这个命题在康德美学体系里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为康德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先验美学的大厦的,而它对后世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纵观西方美学史,真正的审美意象理论的提出,应该自康德开始。 康德首次从理论上阐明了审美意象的主体性、超越性和非理性的特征。在《判断力批判》的第49节里,康德将审美意象界定为构成艺术天才的某种独特的“心意能力”。康德说,艺术天才就是“表达审美意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伊曼努尔·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 72 4—1 80 4年)是德国启蒙思想家的最后一个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在康德的全部著作中,最重要的三部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阐述的是康德的认识论思想,《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伦理学著作,《判断力批判》是美学著作。康德通过这三部大作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他自称是完成了一次“哥白尼式革命”。如果要用一个命题来表述这场哲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的话,似乎可以首选“人为自然立法”这一命题。康德在《纯粹理性…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然而,“意境”也造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对西方的贸易壁垒,成为西方文化很难接纳它的一个主要因素。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观念”的范畴,这个范畴也成为了康德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通过对其深层的解读,我们认为这两个范畴之间似乎在主体的审美鉴赏力上能够达到默契,即有其共通性,这为中国古典美学向西方引渡提供了可能,而且,这两个范畴及其张力对东西方的文艺学与美学的走向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5.
“审美判断力”是康德在其三大批判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来的。笔者发现,这个构造康德美学体系的重要基石与后世的“艺术直觉”说有复杂的瓜葛牵连,因而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康德之前没有、康德之后一般也未再沿用的重要概念,弄清它与艺术直觉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把握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线索,而且有助于我们在美学基本理论上澄清前几年理论界关于艺术直觉的混乱认识。  相似文献   

6.
压抑的理性与审美的感性在马尔库塞的心目中,突出艺术的革命作用,强调美学的解放功能,是西方最进步的思想传统,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就是这方面的范例,因为康德在这本书中经典性地论述了艺术的革命作用、美学的解放功能。他说:“对康德来说,这个美的方面乃是感觉...  相似文献   

7.
自从哥尼斯堡大哲学家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这部美学论中将“审美无利害性”的命题作了系统、完整地论述后,“审美无利害性”就成为美学家的热门话题。审美有无功利性问题也成为美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从根本上对审美知觉与非审美知觉作出区别,为美学创立了一个新的核心,从而将“美”的领域从“美即和谐”的领域扩展到“审美”的领域;也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概念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8.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总会根据个人喜好做出评价。而且经常是不假思索的,这就是审美直觉在现实中的表现。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中,对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迅速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Aesthetica)一词,这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Aesthetica的希腊文原意是“感觉学”,即研究直觉的知识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支撑他哲学体系的主要构架,其中《判断力批判》的上卷是美学.美学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就是判断力与其他两大批判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一般的提法就是判断力怎样成为沟通其他两者之间的桥梁.这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上卷"导论"中用整整九节加以阐述的.这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美学史上,席勒是一位重要的美学家,他自称研读康德花了十年时间,而他之后的美学大师黑格尔,马克思又对席勒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借鉴.本文对席勒的美学思想结晶--"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命题的审美人类学进行了分析,以使席勒美学思想的结晶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1.
逻各斯理性主义是古典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一条清晰的脉动,如果说在叔本华、尼采那儿它开始遭到了非理性的生命意志的拒斥,那么在这它则遭受了沉重的一击,由是解构主义美学让人们转向世界的另一层面,感受到关学那充满感性的生命之光的烛照。  相似文献   

12.
生态批评对生态美学的发生具有诱导作用,它促进了生态学和后现代哲学、伦理学思想的美学性融会.它以切近生态自然的"新感性"方式改变了传统美学的感知方式,使自然美有了阐释和实现价值的可能,使美学成为"自然的返魅"的有效途径,从而在生态圈境域上构建了差异化生态美学语境.  相似文献   

13.
空寂与闲寂——也论日本中世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玄”、“空寂”(わび)和“闲寂”(きび)是日本中世审美意识的主流,其审美的感性向度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传统,并影响着日本近现代艺术的世俗化进程。文章着重探讨三个问题:1.“空寂”和“闲寂”的感性特征;2.“幽玄”、“空寂”关的自然和宗教因素;3.“闲寂”关的感性向度及其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丑被引入美学领域时就成为美学上的丑,它作为一种否定性的审美评价一般是以艺术美的形式来体现的,即通常意义上的审丑。以审丑为美学追求的西方现代派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产生重要影响。1990年代以来,贾平凹创作的美学视角开始转轨,[1]文本中大量运用西方现代派的审丑理论是其长篇小说的显著特点,《高老庄》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庄子《齐物论》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深刻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分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试从死亡观、美丑观和真人境界三个方面论述了庄子在《齐物论》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审美是感性的身体话语,而制度则带有外在和强加的色彩,二者本应是矛盾的。然而,一旦它们结合起来,彼此原本的独立身份便暧昧不清,这也正是这一概念的优势所在:潜在于"审美"中的"制度"令人无所察觉,而形成了"制度"的"审美"则更易于确证自身。因此"审美制度研究"便成为一个反思的起点,引导我们从"审美"研究转向"审—审美"研究。  相似文献   

17.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征等内容的梳理,以期对禅宗美学思想有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其中,对于禅宗美学的性质,就学界存在的几种分歧——“生命美学”、“修养美学”、“直觉性美学”以及“自由美学”作了简要分析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生态美学理论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揭示了作者"倾听自然--欣赏自然--化为自然"的生态观.《聊斋志异》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生态美学价值.它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审美心胸与追求和谐的审美趣向,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关系的传统,与自然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9.
美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在内涵上融入一体。创新与美育的求“真”的过程是统一的,以美启“真”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美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在目标、手段、心理效应等功能上相互影响。通过明确美育的感性教育特征、加强美育课程建设、变革教学组织和方法、营造美育氛围、调整评价标准和方法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 ,辞欲巧”的信仰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性言语观 ;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性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因而“立象尽意”的重构性语言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 ,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