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罢《芦山青年推销保险》 (见附稿,下文简称《芦》 ),觉得它触及的事实有新闻价值,但没有把事实固有的新闻价值反映好。   《芦》触及的事实,是芦山县“十多名”农民作保险业务员。这件事的新闻价值,至少有两点要肯定。   其一是具有新的属性。   保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商品经济发达与否的标志。论历史,它不新。说现状,我国虽然解放初期就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业的勃兴,还是受发展市场经济的推动。既然一个县的保险业务员都有二三十名 (据《芦》中的“十多名”占“一半”估计 ),可见保险业市场已由城市扩展到…  相似文献   

2.
今年六月份,《新华日报》开展好稿竞赛以来,我时时留心、处处搜寻“一人一事”的“小新闻”,扣上下关心的大主题。有意在这方面作些尝试、学习,以求自己有新的提高。一次常州洗衣机厂办公室主任老周打电话找我,要我帮忙到《常州日报》尽快登一个广告。我问:“什么内容,这么急?”老  相似文献   

3.
杨保军博士撰写的《新闻事实论》一书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新闻传播的逻辑起点———新闻事实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理论探讨 ,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新意的基本理论框架。论著深入地研究和论述了新闻事实的逻辑前设、事实信息资源的开发、新闻事实再现的原则等基本问题 ,提出了新闻事实内涵的“四态”说、确定新闻事实的“选择图式”和作为说话手段的新闻事实等方面的新见解。论著对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对于新闻实践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新闻事实论》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4.
郝雨 《今传媒》2006,(4):15-16
几年前,关于新闻是否“用事实说话”的问题,以及“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曾经在学术上引起了一场争议。这最早是由尹连根博士发起的。2001年,他在《新闻传播》上发表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接着,《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呼应尹连根的观点;此后,陈力丹又在《采·写·编》上发表了题为《用事实说话是宣传方法而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的文章,从更高的层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到2003年,《新闻记者》、《新闻爱好者》等杂志还连续发表争鸣文章,前者如何光珽的《论“用事实说话”》,后者如李时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有一个讨论小高潮。2001年《新闻传播》发表尹连根的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2002年,《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支持尹连根的观点;接着,《采写编》发表了陈力丹的《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2003年《新闻记者》发表何光珽的文章《论  相似文献   

6.
郝慧丽同志:大作拜读。新闻学研究生关心现实的新闻理论研讨,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很高兴和你交换一些看法,供你参考。大约是八十年代中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林帆教授提出“新闻是‘事学’”这样一个论题。今年他又在《新闻大学》夏季刊上发表了《新闻即史》的文章,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尊意如何?我是很赞成的。关于新闻的定义,从目前来看似乎还很难统一。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少不了“事实”,都离不开“事实”,都承认“事实”是新闻的本源。那么,什么是事实?有个叫彭漪涟的哲学家,给事实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事实是人们对“呈现于感…  相似文献   

7.
《书厄论十种》实际收录了历代学人记述和研究当日书厄事实的文献十四种,其中隋唐人各一篇、宋人两篇、明人四篇、近人三篇、今人三篇,基本收齐了散见在各种文集、期刊中的代表性文献,并附刊有三篇与此有关系的资料。所谓“书厄”,是指历史中国社会书籍不断散佚毁失的事象。对于书籍散佚毁失的聚散事实,汉代即有人注意及之;但直到隋代,当时负责典掌国家秘籍的牛弘(544—610年)方对其作了系统的历史总结。午氏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书厄”,并进而提出了著名的“五厄论”。此后,书厄论的思想不  相似文献   

8.
今年五月二十四日,《新华日报》在一版上刊登了《“马丁文章风波”得到妥善处理》的报道,受到读者们的好评。这是一篇针对性、指导性强的理论新闻。它的特点是:立意比较新——新鲜的主题思想;角度比较新——选择了新的报道角度,读者关心的报道角度。它用具体的事实说明:繁荣社会科学,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学术气氛。人们对“马丁文章风波”的强烈反响,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贯彻“双百”方针问题、学术民主问题、理论发展的障碍问题、理论研究方向的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必将  相似文献   

9.
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七篇关于不能再吃“大锅饭”的社论:一论是《不能再吃“大锅饭”》,二论是《很有必要明辨是非》,三论是《把零售商业服务业经营责任制推广开来》,四论是《“大锅饭”养懒汉》,五论是《集体企业的生命力在哪里?》,六论是《不端“铁饭碗”很好》,七论是《把内在的活力开发出来》。后来,又围绕这个主题发表了两篇署名评论,一篇是《南郭先生何处去》,一篇是《破  相似文献   

10.
论事实真实     
姜平章在《论事实真实》一文中提出,“事实”的概念应是科学的、全面的,其内涵包括简单事实与系列事实。现实中的事情,无一不是“系列事实”,只不过有大系列与小系列之分而已。那些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单一事实间的联系的报道,必须形成总体事实的虚伪,所以,在“事实”上它就不真实。真实性的要求有三个层次。第一,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不能捏造和夸大。第  相似文献   

11.
通讯《总理帮农民追工钱》(刊于2003年10月28日《重庆日报》),题材重大,写法鲜活,是一篇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作品。此文先后荣获2003年重庆新闻奖一等奖、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该文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殊荣,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文章以小见大,突出重大主题。该文紧紧围绕温家宝总理与农民对话的情节展开,由此引出工钱一事:“等一会儿我到县里后,一定帮你们追问工钱的事。这些事对县里和一个地方来讲也许是小事,但是对老百姓却是大事呀!一定要解决好!”一“小”一“大”,在此得到了明确的注释,看似小事,实是大事。从总理坚定的语气…  相似文献   

12.
近读武汉大学信息传播与现代交际研究中心主任李元授的新著《新闻信息概论》,受益非浅。该书从一个新的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新闻信息本体及其传播过程,提出了对新闻信息理论的新见解,使入耳目一新。 新闻信息论是“信息热”的产物。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从这年开始,新闻信息研究已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和最新课题,其代表性的论文有:复旦大学新闻系李良荣副教授的《“信息热”与新闻改革》,人民大学新闻系喻国明博士的《论新闻信息》,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王益民教授的《新闻信息论》等。其代表性著作有:冯健伟的专著《信息的传播与应用》,刘卫东的专著《信息与新闻》,鲍祖安的《新闻信息论》等。李元授先生的新著《新闻信息概论》,集众家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是一本深入探索新闻信息奥秘的佳作。 科学是分科之学。恩格斯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运  相似文献   

13.
把事实看作是新闻的本体,一直被认为是无可辩驳的真理,只是“信息”概念出现后我们才“反观”到“事实”概念被作为新闻本体的时代局限性。在我国,把信息看作是新闻的本体只是最近十多年的事。“信息”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信息概念的出现则是和本世纪40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创立和广泛应用分不开的。信息是这“三论”的最基本的概念。在新闻理论领域,随着信息概念的引入,分出了新的学科——传播学,在理论新闻学中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系统理论新闻学。在传播学和系统理论新闻学中,信息是新闻  相似文献   

14.
新闻学是“事学”。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用“事实”说话会水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事实也能说谎吗?“……用说真话来骗人。”这是卢梭在《忏悔录》的序言里说的。他举例说,描绘一个人,即使描绘得很像,但如果仅仅是一个侧面,准知道他挡起来的那一边的脸上会不会有条刀伤或者有只瞎眼,把他的容貌完全改变了呢。记得穆青同志曾直言不讳地对一位美国新闻界人士说过,中国人民干了多少伟大的业绩,你们就是不报道,却总是抓住某些个别问题大肆渲染。言下之意,就是在批评他们用事实说谎——美国人…  相似文献   

15.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事,号曰《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七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子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这个“一字千金”到底是什么用意?吕不韦以千金之悬,真的就是为了要别人给他编的那部《吕氏春秋》作一字之“增损”么?  相似文献   

16.
36万字的《新闻真实论》、47万字的《新闻活动论》,同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杨保军出版于今年上半年的新作。此前,他还先后出版了《新闻事实论》(2001年)、《新闻价值论》(2003年)和《新闻理论教程》(2005年)。上述“四论一教程”共5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我们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就是要有新的突破,就要有新的举措。而新的突破和新的举措,要靠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一词是江泽民同志近年来使用最多的概念,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中共出现了343次。江泽民提出了“创新思维”的新概念。他指出,“二十世纪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的形成,都是创新思维的成果”。他还…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空军雷达学院的学者们认真落实江泽民同志这一指示,推陈出新,提出了创造学这一学科新的理论体系,把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概括为七论,即创造的主体论、客体论、实践论、机制论、方法论、环境论及成果论,写出了一本具有创见性、科学性、思想性、生动性和实用性的新著——《创造学新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有以下特点: 一是构思的创见性。本书跟踪高科技的新成就,抓住科学技术创造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进  相似文献   

19.
与“文学是人学”提法相映照,有的同志说:“新闻是事学”。如果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和传播,那末,说新闻是事学,是事实学,是真实学,这些说法,就新闻的某一属性而言,似乎都可以“派司”。新闻应该是事实的忠实反映,这话好像接近废话。但废话重申,却是有其必  相似文献   

20.
杂文与新闻,这似乎是相隔甚远的两码事,我却把它们捏到了一起。记者习惯于用事实说话,到哪儿就去拜访事实,寻求事实,记录事实。然而,十多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如果缺乏杂文修养,报道太实在了,反而有先之“死”。其实,我国伟大的历史家,也可以说伟大的记者,在描述事实时,总是赋予形象思维,赋予意境的。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中国记者的祖师爷有两个:一是司马迁;二是司马光。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代表作。《项羽本纪》中“四面楚歌”的意境.作为成语流传至今,并且还要流传下去。司马迁在每篇“本纪”、“世家”、“列传”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