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课程.教材.教法》2017,(6):106-111
传统儒学课程指的是在我国古代社会被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素材并得以课程化的部分儒家经典,以及体现和阐发儒家思想的其他供儿童青少年研读的学习读物。儒家思想是传统儒学课程的源头,有些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进入学校从而成为制度化的学习材料。传统儒学课程在维系古代中国的人文教化和维护德治取向的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文化教育和政治经济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数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也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儒家价值理念的影响下,古代数学家研究数学的动机主要在于满足国计民生的需要,注重的是数学的实际功用,中国古代数学家更习惯于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和经典思维等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煌煌巨著《文心雕龙》一千多年来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与唐代刘知几《史通》是中国古代文史研究的两颗璀灿的明珠。儒家思想是《文心雕龙》一书的主导。所谓“法经”思想就是主张效法儒家经典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史学思想方面,正是儒家思想贻害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在文学思想方面,儒家思想同样束缚了中国文学的正常发展。正是“法经”思想框限与制约了《文心雕龙》的思想层次,致使学术价值有限,文学意义不能估评过高,文学创作一定要走出范式化,程式化的误区。要打破儒家经典藩篱,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文学创作的阳光大道。  相似文献   

4.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对“孝”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融合了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秩序,是先秦儒家思想智慧的结晶。今天,传统孝道的内涵已发生了变化,但作为人伦价值的道德观,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作为儒家经典的“圣经”,《论语》存在误读、误解,其映射的儒家思维理念也有历史的局限性。表现在:“义”与“利”在客观上有所对立;儒家民本思想主宰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人伦思维至上;思维取向重继承、回归。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中国社会,文献整理对于建立儒家思想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统治集团大都非常重视文献整理活动,为此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就是我国古代目录学领域两部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伟大著作。对于这两部著作中六艺略与经部的分析与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清从汉到唐初我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儒家经典图书的流传状况,同时对我国古代儒家学术传承的发展也能有较为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十分欣赏儒家的“仁爱”思想,同时又非常推崇老、庄的淳朴与率性,这使他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道家的眼光来观照儒家,使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的异质基因。林语堂以道家来阐释儒家元典,来看待孔子其人其事,从而把儒家思想从禁锢人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儒家思想更富人情、人性。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编选的大量儒家文献可分为“儒家经典”相关篇目和其他涉及儒家思想的文章两类。从编选规律看,编写者对儒家文献的教学要求较高,尤其突出“守信”“修养君子人格”“勤学”等思想,同时在“爱国”“民本”两方面有意与红色文化结合。这样的选编规律透露出编写者希望借由儒家文献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并在爱国主义方面实现道德、家国和红色文化贯通的多重教育意义。教师应对儒家文献形成整体教学意识,深刻体会儒家思想与红色文化的关系,还要在系统勾画的基础上采用“创设现实情境”的方法实施教学。  相似文献   

9.
汉代以后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先秦时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总集。由于在我国古代诗与歌是密切结合的,所以“诗三百”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曲集。只是当时的乐谱无法流传下来或是后来散失了,以致使它成了一部无乐的歌词集。  相似文献   

10.
儒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也深受儒家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典型的儒家思想的儒家思想教育体系。重视"以人为本"、"德教"、"道德自觉"、"力行"是儒家思想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清代史家章学诚,从史学发展着眼,提出"六经皆史","六经"是上古政典,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还强调"六经不可拟","六经"之意可以"师仿"等.这些认识,对人们进一步研究"六经"、探索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清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经学研究受到尊宋思想的影响,秉持"义理"之说与汉学"考据"对立。吴汝纶却独辟蹊径,提出"因文求意"的说经方法。此法源自桐城派的相关古文理论,将古文天然具有的"辞章之学"视作治经一途。通过分析经书文章的结构规律和修辞特点等文法要素,诠释经文和经义,为晚清的经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并且改变了"辞章之学"在古文创作方面的单一运用方式,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经学研究方式,在古典学术领域与汉、宋二学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13.
"为政以德"是中国传统治政理念的主流。王艮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认为,要搞好德治,首先要学好儒家经典,继承古代文化的传统;要坚持"以德化民"的原则,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要处理好"刑"与"教"的关系,做到先教而后刑,并正确处理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此外,王艮认为修身是德治的核心,所以强化德治必须把修身看成第一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西汉帝王与帝王之学及经学之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汉经走向朝廷与帝王重视儒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初承袭秦法,执行“以吏为师”的思想路线。到汉武帝时,儒学战胜于朝廷,开始显露出“以师为吏”的政治端倪。经学是汉代的帝王之学,以武帝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为分界线,经学显示朝廷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西汉帝王从经师受业自惠帝开始,武帝以后,经学成为官学,经师与帝王的关系空前密切。是时,经师任太子太傅或太子少傅为常职,昭帝时蔡义以人主师拜相,开西汉人主师为相的先例,此后,人主师为相遂成惯例。尊重经师,以经治国是西汉武帝以后政治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5.
《尚书》是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一部政治公文汇编,其中有一篇《洪范》有别于其他所有的篇目,是一部标准的法典。孔传曰:"洪,大。范,法也。言天地之大法。"又曰:"箕子作之。""天地之大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现代国家的行政大法通称"宪法"。《洪范》内容是一部标准的国家宪法,行文分为序言、纲目、条文三个层次。序言交待《洪范》产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作者。纲目和序言规范国家行政大纲,闪射民主性的光芒,产生于中国古代,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西周建国,周人用革命手段夺取全国政权,急需一部法典来安定社会,组建国家,《洪范》产生于周初这一时代大背景顺理成章。《洪范》后来成为儒家经典,受到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的重视,也是经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但是儒化后的《洪范》,没有发扬它的民主性精华,而是层累上层层迷雾,走向民主性的反面,成为与天人感应神学结合的专制集权理论。本文解读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自汉武帝"春秋大一统"后,儒家经典开始在最大范围内成为知识分子共同的经典。或为立功受禄,或为立德立言,总之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对象的统一的经学。然而由于社会政治需要和治学方法的不同,经学截然分化为相互对立的今古文经学,并在以后的几百年岁月里不断因为政治利禄或道统因素发生激烈争斗,最后以东汉末的今古文经学之融合暂告一段落。通过对经学在两汉的四次纷争,尤其是在东汉的三次纷争的梳理,勾勒出经学在两汉的发展轨迹,进而分析东汉末今古文经学走向融合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17.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校勘、训释群经与诸子以及归纳古汉语的“文例”方面。他继承了乾嘉皖派汉学的学术风格和治学门径,又将其与自己校勘、训诂古文献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优长,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因其治学思想和方法毕竟还属于传统学术范畴,自身局限亦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与韩愈作为中唐思想文化界的领袖人物,不仅在文学领域称雄,而且在经学方面也有特殊的贡献。他们在经学方面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对经书的态度;二、批判怀疑传统经学;三、经学与现实的关系;四、经学与子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汉代经学意识形态的确立是通过经学思想政治化和经学信仰大众化两方面实现的。经学政治化是从思想到制度再到结果不断具体化的过程,即统治思想经学化、通经入仕制度化、官僚队伍儒生化。经学大众化主要通过儒生信仰和创造推动统治者的信仰、政治威权和禄利诱惑推动官吏的信仰、经学教育和政府奖进推动知识分子的信仰、教化和风俗推动庶民的信仰而实现。  相似文献   

20.
经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两汉经学的反动。二者的不同表现在治经目的、治经态度和治经方法上:一为治世,一为治心;一讲究师法、家法,一偏向疑经、辨伪;一重训诂,一重义理。同是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又有分歧:朱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陆学认为“心即理”,只要“格心”便可知理,不必读经,更不必费心于经注和考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不仅极具宋学特征,而且典型地反映了陆九渊心学思想指导下的治经态度和方法。弄懂这句话的涵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宋学特征,而且更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内涵,从而对其做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