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吉云 《文教资料》2012,(34):181-182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特别关注学生学的方式,"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纵观现在的教学研究,对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引导作用只作面上的研究,对教师评价语的运用策略及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展开研究甚少。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对"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评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与研究再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传统教育的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裁判员”,具有“一票否决权”。这使得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从而禁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挖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潜能。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我采用多种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评价。 一、传授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评价  相似文献   

3.
基础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探究基础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符合英语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向。该文重点研究如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基础英语自主学习评价模式。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该模式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基础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中小学课程改革十年实践表明:成败主要取决于一线教师。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教师教育课程必须相应改革。"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依据课程特点,大力倡导"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效益"的学习理念;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胆探索新的"师生共同评价—注重日常评价"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和评价领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5.
表现性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学生在个人、社会、课程的三维结构中地位的转变,意味着教学观、评价观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作为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精神的存在的学生之必然选择,而表现性评价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然选择。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表现性评价是相对于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而言的,表现性评价方式大致包括观察和提问法、观察量表法、口头报告法、项目计划和调查法、论文报告法、作品展现法和档案袋法。表现性评价与纸笔测验相…  相似文献   

6.
"双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有机整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线,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开放教育学员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于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学校课程已由单一的基础型课程扩展为与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者并存.随着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等新型课程的兴起,新型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受到重视.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参与,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多种方式求得知识之根由与突破,以养成学生的探究心向和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与策略.作为三种课程可共适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共性,即重视认知过程的曲折性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结合;重视巩固知识与拓展知识的结合;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摸索的结合.而在具体的课程形态里,探究学习又有它不同的任务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普遍得到师生的赞同。但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佳,还得采用更好的评价体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为此,我市参与了自治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评价的研究"课题实验。结合我听了许多教师的教研课,感触颇多,需要探讨。在此,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学校课程已由单一的基础型课程扩展为与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者并存.随着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等新型课程的兴起,新型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受到重视.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参与,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多种方式求得知识之根由与突破,以养成学生的探究心向和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与策略.作为三种课程可共适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共性,即重视认知过程的曲折性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结合;重视巩固知识与拓展知识的结合;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摸索的结合.而在具体的课程形态里,探究学习又有它不同的任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的课程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具有鉴别意义和发展意义的重要一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倡导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观,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互利性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挣脱传统课程评价的误区,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处理。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的设置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它是一次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其总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重要环节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在其中则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钱芳 《现代教学》2010,(11):70-70
在探究型课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一种艺术。教师适当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方式的转换,更快地达成探究型课程的目标。在探究型课程中,选题、探究过程、交流评价这三个阶段是教师施展指导艺术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14.
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在2014年秋季实施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内容包括完善分级教学管理、丰富拓展课程设置、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分类指导框架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结合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认为,物理课程应该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本文着重阐述在探究型的课堂中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期望能通过转变评价观察点及评价方式来提高课堂的效率,从而最大限度的达成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CDIO理论为指导进行了食品化学课程学习评价方法的实践。采用讲练结合、网络辅助学习、课后作业拓展、期末开卷考试等多种形式和多个阶段的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达到个性化学习,而且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使教与学的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16):3-4
转变学习方式是近年来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本文就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创设情境、敢于放手、适时引导、适当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提高探究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方方面面的差异,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据此,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进行研究,探讨了如何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相似文献   

19.
龚雪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2):103-105,121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崭新的学习方式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层面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拓展,教师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学校层面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新的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20.
陈海宇 《文教资料》2006,(5):152-153
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等都需要彻底改变。“小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习方式也跟随转变,教学方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新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必需在教学方式方面有新的突破。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小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