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课程国际化背景、涵蕴及实施要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是高校课程的国际化。高校课程国际化是高校课程适应信息社会的变革,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作为过程,它一方面表现为高校课程吸收国际优秀化成果并与之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把本国优秀化成果推广到国外,让外国人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的过程。作为目标,它表现在通过建构国际课程体系规范,使本国课程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并与之进行平等地沟通与对话。21纪国际化的高校课程具有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和制度的通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化对现代化、国际化至关重要,任何国家在国际化进程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文化改造任务。中国文化中亟待补充的是尊重个性、求真创新的价值观。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承担着文化改造使命。作为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的“隐涵课程”目标,发展批判性思维是实现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不仅要关注科学技术专业,还要重视通识教育的改造,尤其要将文化改造纳入其中。要完成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如此复杂的任务,引进批判性课程与教学方式以处理文化冲突问题将是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在地国际化作为学生流动计划的替代方案,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北欧,这一新兴教育理念对于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在地国际化的内涵嬗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在地国际化包括超越流动性的国际理解、国际化的课程、文化敏感的教与学、人员的在地跨文化交流等四大要素.在地国际化并非一个同质化的过程,而是在本土优势的基础之上,结合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以提升本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在地国际化的实现亟须解决本土学生与国际学生间缺乏有意义的跨文化交流、英语作为国际教学语言导致的不公平现象、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不足、缺乏对学习成果的评估与比较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广东深圳市南山区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坚守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国际化教育本土化实践的同时,通过与不同国家的教育机构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研究、合作办学、合作培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或国际教育援助,不断创新学校的理念与目标、课程与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和学生的国际素养。  相似文献   

5.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生源多元化和课堂国际化,要求我们革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通过"国际课程本土化"和"本土课程国际化"的两类转化,在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和教学内容上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互融合,同时为国际学生和本地学生提供国际化经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意识、具备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这一课题,世界各国的大学都不约而同地将国际化作为办学目标之一。我国的高等教育近几年也开始关注国际化的办学内容,各高校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国智力,引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吸引海外留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促进文科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旨在培养一批熟悉国家方针政策、了解国情、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ACCA同我国开展会计人才培养合作,为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助力,但在ACCA进一步与我国本科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其课程与我国传统会计学课程体系的交互融合度不高,矛盾凸显。文章分析了ACCA课程特点,研究新文科背景下我国本科高校ACCA课程体系的不足,并提出ACCA课程与传统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融合措施。  相似文献   

8.
全球教育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着类似经济领域的"中心-外围"现象。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也表现出这一趋向,如过分追求课程的国际化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忽视本国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国际化"与"民族化"的适当张力,在课程国际化的同时力争实现我们的高等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推动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呈现出国留学人数与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长、共建模式和卫星模式快速发展的显著特征。然而,当前高校在国际化办学中存在沿袭“以西方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吸收海外人才与传播中国文化不足、留学生生源与培养质量不高以及缺乏教学管理自主权等问题。实证研究表明,文化自信能够显著提高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因此,在高校国际化发展中,要坚定文化自信,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加强高校在国际交流中的主动权;充分利用互联网在高校国际化发展中的应用,打造多元文化开放交流的国际平台;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为高校国际化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限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层面,也不应仅视为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对课程的考察。技术作为文化裂变的重要动因,它对当下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全部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视野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和新课程体系及课程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课程国际化是高等学校国际化的内容和途径。课程国际化是课程发展或者变化的过程,目标是将国际因素整合到课程操作中。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实施情况存在一些问题:在政策供给上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且缺乏法律和财力保障;在实施方式上形式多样但功利性较强;在“西方化”与“国际化”、“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以及“国际化”与“民族特色”等关系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妥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过程中的"中心-外围"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教育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着类似经济领域的"中心-外围"现象.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也表现出这一趋向,如过分追求课程的国际化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忽视本国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国际化"与"民族化"的适当张力,在课程国际化的同时力争实现我们的高等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课程国际化的涵义 课程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外语课程、国际区域研究课程的开发设置过程和“学科普遍化” (universalization of disciplines)的过程。[1]这一定义显然是从具体一门学科课程的课程概念出发而言的,如果从广义的课程概念出发,[2]课程国际化还应包涵课程目标的国际性与课程体系的国际通行性。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地理解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涵义。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国际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对美国和中国代表性高校的相关通识课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美国高校不仅在不同通识课程领域目标中明确了对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理解能力等国际化素养的要求,而且相关通识课程模块在整个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占比也比较高。而且海外学习/实习项目、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等非正式通识课程内容也更丰富;相较而言,中国大学通识课程存在国际化素养的培养目标不具体、课程内容比例偏低、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推进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平台,以工作过程导向武课程开发为主要模武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要以先进文化理念为先导,创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培育优秀文化成果,努力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分学科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国家课程教材实施细则”,可见,分学科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条路径,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或学校已经或准备开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因而有必要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它不仅有助于框定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结构、完善有关课程体系,还有助于该课程的实施及其效果的评价。其研制策略包括:明确理念与目标,设计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遵循逻辑体系,以及从内容与能力两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一批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的国家,荷兰始终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其中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Nuffic)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梳理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相关内容,发现其在宣传荷兰高等教育、为学生提供留学咨询服务、协助高校开发国际课程、开展学历认证与评估、促进国际人才流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经验对于我国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健全第三方机构、宣传与推广本国教育理念,开设国际课程、推动高校教学国际化,健全资助机制,实现人才流动国际化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刘萍 《中等职业教育》2013,(8):14-15,21
职业教育发展到现阶段,课程改革的重心已经由软硬件等方面的基本建设进入到了课程体系及内涵建设的深水区,课程体系及内涵建设的核心目标其实是课程文化的建设。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多年,在工作过程中对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建设方面有些拙见,现结合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将之提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南京师范大学探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由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两院联合培养的新模式(2+2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国际化背景的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型一化"人才,即兼具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特点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完善课程体系使之与专业特性和人才规格匹配,以使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是指当前和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与对抗、交流与渗透;是冷静面对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与异质文化的交融而表现出的进取态势和探索精神,是一种大胆开拓、积极吸收借鉴外来德育思想的探索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健康发展,应在"放得开"与"守得住"原则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加强国际合作与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交流活动中"一元"与"多元"、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