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如果你问:“那个盒子里有什么?”你得到的答案会是:里面是当晚的电视节目单——这是由少数人设定的时间表,而他们的想法左右着我们收看的节目。若在5年后问同样的问题,你会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英国人将电视机简称为“盒子”)我们的家里将会爆发一场革命,而这场革命在娱乐  相似文献   

2.
刘斌 《新闻记者》2007,(12):88-90
今年9月,应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邀请,我随上海财经记者代表团前往德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行程虽然短暂,效率却非常高,代表团一行6人穿梭在法兰克福、波恩、柏林、汉堡和慕尼黑5大城市之间,顺利完成了对30个机构的登门拜访,这其中有一半是媒体单位。陪同代表团的是阿登纳基金会上海项目办事室主任Thomas Awe先生。中文名叫魏特茂.说快了和“为什么”有点音近,一位十分热情、友好和幽默的德国人。他在路上说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搞笑段子”:有个中国小女孩问他为什么叫“为什么”。他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叫“为什么”;反正叫魏特茂,不要问为什么。玩笑归玩笑,魏特茂先生还是常常令我们感受到德意志民族严谨的一面。所谓“走在钟表上的民族”:他时时处处扮演掐秒表的角色,一看我们问个不休、无意刹车的时候,就会当机立断插话进来,“还可以问最后两个问题”。若问“密集访问”为什么能够做到环环相扣?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3.
崇人之德     
荀子给学生讲课,有个学生问他:“请问老师,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区别?”荀子告诉他:“君子无论有没有才能都美,小人无论有没有才能都丑;君子有才能就会平易近人又正直,并且以此来开导别人,没有才能也会恭敬谦虚,用敬畏的态度去侍奉人;小人有才能就会傲慢又邪僻,并且用骄傲轻侮的态度待人。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另一个学生向他提问说:“老师您能具体说说,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有哪些品德呢?”  相似文献   

4.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5.
提到马化腾,很多人会问,“他是谁?”但说到QQ,就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了。中国所有上网的人如果没在某一时刻在自己的电脑右下角藏过这样一只小企鹅,至少也见过这个时时“嘀嘀”作响的家伙是怎样让无数少男少女自觉自愿大把填进自己的青春时光。所以,有人把马化腾——腾讯公司总裁兼CEO,这个才满33岁的毛头小伙称为“Q帮主”。  相似文献   

6.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7.
有人会问:新闻就是新闻,还有什么“新”与不“新”的说法?我说,新闻就是有“新”与不“新”的讲究。大凡吃新闻饭的人都知道,新闻贵在出新,没有“新”就没有“闻”可言。打个比方,今天在报纸上报道某个社区举办了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明天又报道某个社区开  相似文献   

8.
中央通讯社要求工作人员一律加入国民党。大约在1940年左右,成都分社编辑桌上摆了许多申请表,可就是没有人拿来填。有一次开会时冯志翔说:“在中央社工作而不参加国民党,简直是笑话。”他问大家为什么不填表,都说没有钱照相,没法“入党”。不知过了多久,一次总社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9.
话语     
《新闻世界》2009,(5):3-3
许多人依然愿做“白领”,而不敢做“首领”。——金融危机使创业风险增大 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但永远没有毕业生。——号称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的杨百万如是说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不懂得尊重人的社会。人是没有地位和尊严的。今天落在外地民工头上的羞辱。只要机会成熟,同样会落在另外的人头上——无论他地位多高。人活得多么体面。  相似文献   

11.
实际上,能不能“知心”,不只是有方法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有心灵修养的因素。有的人采访就事论事,写报道也是就事论事,因而出自于他手下的章只见其事不见其心,虽然写到了人,但正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魏巍所说的:“不像一个活的人,而煞像一个投手榴弹的机器。这就是写了战士的一层皮,没有写出英雄的灵魂。”这种只写外表不写灵魂的不乏其例。不是不想写,遗憾的是他看到的是些外表的东西,没有看到灵魂的东西。法国学巨匠雨果说过,人有两种眼睛,一种是生理上的眼睛,  相似文献   

12.
新闻失真,有采访、写作方面的原因,也有编辑工作方面的原因。编辑虽然只是在记者或通讯员的稿件上“修修补补”,但若不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多核实,不仅会让错误从自己面前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而且还会产生新的错误。编辑就是新闻的“把关人”,如果把关不牢,就是他的失职。  相似文献   

13.
希腊人死了,他们不悲哀,只问一句,“此人生前有没有热情?”潜台词或许是,如果没有热情,死了就死了,反正活着跟死了差不多;如果有过热隋,死了也没关系,死而无感了。  相似文献   

14.
1949年5月的一个下午,北京西郊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召见即将南下江西的干部方志纯.他扳着手指问:“陈正人,你认识吗?”“认识,我们共同在苏联国际党校学习过。”“范式人、杨尚奎呢?”“不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地产大亨潘石屹最近有点儿烦。11月10日,正逢大雪纷飞,北京已经提前进入供暖期。但潘石屹在他的微博上写道,“现在建外SOHO东区没有暖气,室内温度仅有3度,几万人在里面办公”,并称“这不是电话而是SOS的呼救!”在微博上拥有近20万粉丝的潘石屹随即得到一个新的称号——“最窝囊的房地产开发商”,因为他从来不曾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强大的地产商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受冻,冻到“实在不行就只有搬家了”。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7.
天使的眼睛     
小小的儿子拿着一本画册来问我:“天使为什么长着一对翅膀?”我说:“因为天使在传播爱,人间太需要爱了。”儿子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对,天使太小了,他做不到。”儿子又问:“他为什么要拿着箭?”我说:“天使的箭射穿两个人的心,他们就会相爱。”儿子又想了想,摇摇头说:“把心射穿人就死了,怎么去爱呢?”我惊讶地看着儿子,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反驳他,因为这是他的眼睛从画面上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此直观的东西,大人怎么就忽视了?突然就想起一本书上说过的话:面对孩子的眼睛就是面对上帝的审判。在《皇帝的新装》里,指着不可一世的皇帝说“他没有穿衣服”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勇士。报纸上也有过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将自己洗脱得天衣无缝,但是,公安人员拿出作案现场的一件凶器时,孩子马上说:这把钳子是我爸爸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句话将爸爸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是孩子。孩子眼睛里的一切,既没有主观臆测也没有人为虚拟,只有事实,连灰尘也不可能掺进去的真实。所以,我很害怕孩子的眼睛,它流出的不管是欢喜或者悲哀,都会让人的灵魂哆嗦。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等等加在一起,也无法诠释现代文明的方...  相似文献   

18.
做一个会提问的主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健 《记者摇篮》2006,(8):63-63
有人说:可以把时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分成入眼与入脑两种,前者只能让人看在眼睛里,而后者则可以让人通过他的提问与阐述而把他记忆在脑,留存在心。因此,做一个有头脑的主持人而不是一个道具般的“播报员”,学会问“问题”应是目前主持人努力的方向。首先,主持人问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主持人问一些对谁都能发问的笼统问题,比如“你有何感想”之类的话。提这样的问题主持人虽然比较省力,但是对方的回答与主持人想要真正得到的信息不符,很难问到点子上。如果再想通过这样的问题从对方那里真正深挖出东西来,更是没有可能。对…  相似文献   

19.
没有去过九寨沟的人,见到那些锦绣迷人,名闻遐迩的风景名胜,往往会将其比做“人间仙境”;可是,一旦游览过九寨沟,再访问别的胜地,便会觉得没有哪儿能比得上九寨沟了。大概正是这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使得遍览世界各国名胜的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高级督察桑塞尔博士,在考察九寨沟后无限感慨地留言道:“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壮丽最神奇的一处自然景观。” 这话一点也不过份。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地球上第四纪冰期地壳运动,在我国大西南的一角——川北,  相似文献   

20.
自打怀了女儿——我希望是——之后,所有人见面便问安“格格”。儿子叫“贝勒”,女儿不叫“格格”还能叫什么?错了!像我们这样会给儿子取名叫“贝勒”的变态父母,怎么可能给女儿取一个毫无悬念没有创意的“格格”作为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