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财政分权的角度出发,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借助计量分析软件,选取了我国大陆28个行政区的人均GDP的年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劳动力年增长率从1985年至2009年间的合并数据与财政分权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财政支出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负相关,而财政收入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正相关。针对这样的结论,提出今后我国财政分权的方向应该围绕财政支出方面如何分权,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1978年-2006年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结构和绩效进行分析后发现:支农支出总额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率却赶不上财政收入增长率和财政支出增长率,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呈不断下降之势;生产性支出比重较低而非生产性的事业费支出比重却过高;再加上体制方面的原因,导致支农支出绩效不高.因此,要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绩效水平,就必须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机制、优化结构、健全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1996-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应用单位根和协整理论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对我国初等教育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初等教育生均支出、财政分权和人均GDP3个变量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在这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条件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对我国的初等教育支出有积极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元,初等教育生均支出将增加0.1663元。而财政支出对初等教育生均支出有负面影响,财政分权程度增加1个百分点,初等教育生均支出将降低0.48元。  相似文献   

4.
使用统计和计量回归的方法,分析江西省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GDP的增长关系。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率高于GDP和财政支出的增长率,这是合理的;但是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偏低,教育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波动性比较大,反映了决策者在对是否应该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分权理论抓住了我国政府间关系的关键特质———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但是在解释地方教育供给时存在分析架构上的不足,因而未能对教育财政支出占GDP 4%的目标实现给出合理解释。本文聚焦于教育的直接提供者,在讨论公共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地市和县支出偏好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教育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地市—县教育职责同构和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县级政府边际教育支出倾向递减,而在以私人物品和俱乐部性质教育供给为主的地市政府,教育支出并未呈现边际递减的倾向。21世纪初以“政策制定集权上收中央,财政支出分权下沉到县”为特征的中国式分权改革改善了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A区政改"、"以钱养事"的发源地--湖北省A区为分析个案,通过对A区财政支出结构(1998-2007)的描述与分析,探求县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效果.通过效果分析,本文发现: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影响的密切程度要高于前者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而且这样一种状况很可能是造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及其扩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理论分析上认为增加对经济建设的支出、控制乃至缩减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及行政将有利于人均GDP的增长,实际情况却是既要保持人均GDP的增长,又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而且对行政支出的控制乃至缩减却又是一个十分漫长且难度较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现阶段,我国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主要定位于财政支出手段,我国应形成以财政支出调节为主、税收调节为辅的财政收入分配调节体系。要充分重视并发挥社会保障支出、教育和培训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三大手段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建立一系列能提高财政支出调节能力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县级数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994年推行分税制后中国县级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主要是县级财政支出的激励不足.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中国特有的行政集权和财政分权体制下,县级政府基于自身政绩考核和升迁的需要,而将有限的财政资源优先安排给不断扩张的财政供养人口,以确保社会稳定,其次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基建支出,从而挤占了教育支出.同时还发现,这两方面的支出对东部与中西部县级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替代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由于不注重干预机制的设计,上级基于县乡财政困难为由而加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县级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产生了负激励.  相似文献   

9.
新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中国收入差距问题不仅需要从经济视角考量,更要从政治视角进行多维度的审视.在中央-地方财政分权下,由于受到来自中央政府政治晋升的强激励和因财政体制安排而获得财政激励的双重推动,地方政府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吸引资本流入促进经济增长并获取财政收入,导致初次分配中收入向资本要素和企业以及政府倾斜,劳动报酬下降,成为引致收入差距问题的体制根源.因此,调节中国的收入差距应从改变地方政府的政治激励与财政激励入手,完善财政分权体制,使其更多地对地方民众负责,在财政收入上要尽量避免对流转税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10.
财政分权理论是政府为解决市场失灵,而介入公共服务的提供而产生。但随着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政府作为仁慈代理者的前提变化,更加注重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不反映政绩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上缺乏效率。利用2003—201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收入分权及支出分权的角度分别探讨财政分权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诱导所产生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对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作用,发现财政分权本身与社会保障支出呈正相关关系,而政府过度竞争是阻碍地方社会保障公共品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加大财政支出中民生投入的比重,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出的新趋势。然而黔南财政并未紧跟这一时代要求,多年来财政支出中民生投入的比重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计划经济的体制惯性的影响,二是黔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力量不足以承担大幅度的民生投入。要改善黔南公共财政的民生投入状况,建议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压缩投向公有经济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二要转变政府职能,压缩行政管理支出;三是要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以提高财政收入对民生支出的承担能力。  相似文献   

12.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中国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选择合适的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式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的直接影响,以及相邻地区财政分权度对当地教育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主要结论是:中国的财政分权形成了财政激励,使得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教育的投资;并且,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相邻地区财政分权程度提高会对当地的教育投入产生不利影响;政府规模以及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对教育支出也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公共教育投入以及财政分权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利用类层次分析模型对居民刚性消费支出进行研究,发现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现行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同时采用统计分析法对个人所得税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发现个人所得税的收入与国内人均生产总值有密切的联系,并影响人均GDP增长;相反,人均GDP的总量和增长速度也影响着个税收入的发展.又应用协整原理,对人均GDP和人均消费两变量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从而确定CPI与GDP的关系,并计算出个人所得税每年增长率,然后利用几何平均值求出个人所得税的历年平均增长率.最后通过滑动增长模型求得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利用非线性拟合预测模型和Logistic模型预测出2009~2018年的个税起征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BOCD项目库中1994-2001年江西省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从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视角讨论了省内财政制度安排对基础教育供给的影响,发现省以下财政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不利于县级基础教育的投入,分权导致地方福利损失;转移支付总体影响不明显,但税收返还显著正向增加基础教育供给。本文结论得出的政策含义是对基础教育的供给应当实行适当的集权,省级政府应该成为基础教育最主要的教育财政责任承担者。通过上收基础教育事权,尽可能保证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来源,减弱县区基层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程度。有必要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一定系统的改革,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DEA_ 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算了福建省九地市的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效率.随之构建2004-2010年九地市的面板数据,对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当前体制下,地市政府即便财力充沛,也未必会加强对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反而基础教育支出效率随财政分权度提升而下降.据此我们建议福建省应当实行适度的财政集权,将部分教育上的财政支出责任转移到省政府,同时财政资源应向相对落后的闽西北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16.
以2006-2021年中国体育产业增长与国家财政时间序列数据为分析依据,探索体育产业对国家财政收入、国家税收的贡献,以及国家财政支出、国家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对体育产业影响的弹性。研究认为,体育产业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家税收的有效手段,体育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亿元将带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1.033亿元,带动国家税收增加0.920亿元;国家财政支出对体育产业增长的带动效果不明显,国家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的持续增长不利于体育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会福利可以用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表示。从城市化经济的基本定义出发,它的增长依存于两个要素,分别是城镇公共经济的增长和私人经济的增长。这两个要素可以由城镇财政人均支出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表示。比较两者增长速度,城镇人均财政支出远远快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但如果比较两者对城市社会福利的作用大小,即引发的城市化经济福利效应,前者却小于后者。为此,政府通过增加新兴产业财政支出等方式,调整我国城镇公共经济和私人经济之间的矛盾,使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是我国城市化经济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在没有确定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效率边界下,向着财政收入层层集权、公共事务治理责任及相应的支出负担层层下移的方向演变,结果导致基层财政普遍处于“紧”运行之中,并衍生出一系列基层公共治理问题。理顺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必须按“以公共需要为本”的公共治理观和公共财政观、“财政负担与财政能力大致对称”的政府间纵向支出结构安排观以及“基本公共品优先保障”的各级政府横向支出结构安排观,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效率职能界定、政府间公共事务治理责任及相应的支出负担划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建、打破城市与农村公共品分割分治的“一品两制”等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算了福建省九地市的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效率。随之构建2004-2010年九地市的面板数据,对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当前体制下,地市政府即便财力充沛,也未必会加强对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反而基础教育支出效率随财政分权度提升而下降。据此我们建议福建省应当实行适度的财政集权,将部分教育上的财政支出责任转移到省政府,同时财政资源应向相对落后的闽西北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20.
《莆田学院学报》2020,(3):44-50
运用2007—2017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对老龄化背景下的民生公共品供给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生公共品供给与老年人口抚养比正相关,同时也受到家庭规模、地区经济与人口情况、财政分权等影响,并且人口老龄化、地区经济实力及财政分权在东部、中西部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地方政府应当根据人口结构老龄化变化来调整民生公共品供给结构和供给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时建议可以由省级以上政府实现重要民生公共品的相关资源分配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