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活动是由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构成的两个并行且统一的活动体系 ,因此 ,要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并提高其成效 ,就必须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的今天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思想已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的共识。这一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符合教学活动的规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学生主体意识不明  相似文献   

2.
陶冶 《天津教育》2008,(4):50-5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充分激发、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解决好教师的认识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为此,教师的教育思想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教师观,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二是转变学生观,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三是转变教学观,课堂由“讲堂”变为“学堂”。  相似文献   

3.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数学教学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学生观:确立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重视激发学生亲师之情,创设愉快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人本主义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亚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2):90-90,F0003
新课标提出了“完整社会人”的概念,把所有的思想融入学科之中,所以,英语课程也不应该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人本主义(humanism)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其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必须信任任何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罗杰斯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象心理治疗人员与委托人的关系一样,应当是平等的;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或促进者,而不是指导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热情等学习潜能获得自由提供帮助。“自我实现”是罗杰斯的人格理想和“非指导性教学”追求的长远目标。这一长远目标通过“非指导性教学”实现,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以完善,最终成为人格和自我健全发展、符合时代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5.
教学,本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求知者。但传统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使学生的“主动学”被老师的“一言堂”所取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教师“满堂灌”夺走,极大地束缚了学习主体的发展。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一、要转变教育思想有很多教师把转变教育思想停留在认识阶段,对教育思想之于教育行为的决定作用认识不足,还抱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放,认为“讲”是万能,“满堂灌”、“填鸭式”是合理的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作为教师首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如下八种教学意识。(一)“生本”意识。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被装填知识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现代教学论就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主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生本”意识的对立面是“师本…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努力提高素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积极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根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魏炜 《湖南教育》2006,(6):37-37
一、角色意识。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学习的伙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教导”。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惟师是从”的师生观,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的教学理念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传统的教学支配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以平等的身份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李琦 《四川教育》2001,(6):26-27
现代教学观把师生之间的关系确定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此可见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一条重要原则。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保证他们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自我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逐步形成主体意识,促进他们的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哲学把学习活动解释为,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并进而获得新意义。课堂教学作为重要的学习活动,要获得实效,必须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看来,学习者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即在教师的主导帮助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意义建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一个教学生成过程,其最大特点是教学在师生互动中生成。互动情境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即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1]这一师生互动,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2]而学生主体性的落实,即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必然会有教学资源的生成,即使是课堂预设之外的“节外生枝”,也会因学生主体的有效参与而精彩生成,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在认知学习理论关于个体认知结构形成与发展原理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学习观。在如何看待学习者方面,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创建的新型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将是改变过去那种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能力培养的状况。教师的职责是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教学的重心是“学会学习”。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13.
杨勇 《宁夏教育》2014,(10):80-80
一是不要独占课堂,要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消化。二是要加强指导和引导。教师应该更多注重教学的内在方法,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率。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分析,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思维的交互使用,二者相辅相成。三是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所花时间与所需时间的辩证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的图片水平、个性特征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贯彻“为不同的学习者教学”这一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意思是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教师不仅要把现成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把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我们提倡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呢? 一、帮助学生确立主体意识 学习活动是学生个体自身的认识活动,教师施加的全部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个体自己的认识活动才能起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  相似文献   

15.
欧孟麟 《甘肃教育》2009,(22):25-25
“以学生为本”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贯彻的教育理念,而要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就必须要树立起“学生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讲求教学的方式、方法,合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优化教育观念 优化教育观念,既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作指导,同时也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把观念的更新具体化,把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观念的更新融注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渐变之中。优化课堂教学,要强化“四个意识”:一是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官兵 《生物学教学》2003,28(12):19-20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首先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 ,这意味着教师的观念、地位、角色、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1 对教师观念的挑战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形成了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 ,即教师重视“教会学生” ,把学生当作盛知识的“容器” ,忽视了学生“学会学习” ,生物学教学也只是教师“讲科学” ,学生“听科学”。实践表明 ,这种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因此必须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 ,形成“在研究中学习”的教学观。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能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活他们…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树立主体意识;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创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实施启发式教学;学生要更新观念,发挥主动性,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培养主体意识,形成主体性学习方法;确定师生的双主体意识,实施双主体教学,推动教学向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字的终极目标是运用。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过程观,确立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高效的学习者,走出识字教学的新路。  相似文献   

20.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合作,共同参与”的理念引导下,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因此,教师要铭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又要重视学生的学,不能把学生当成“听众”。同时,教师必须用发展的、全面的、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过去和现在,重视学生潜在智力发展的可能性,理解学生个性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