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王晶  苗艳 《中国传媒科技》2013,(12):135-137
"杜甫很忙"是产生于新浪微博上的一次网络恶搞现象。2012年3月以来,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登高》一诗上杜甫的一系列涂鸦图片在新浪微博上被疯狂转载,使得生活在1300年前的诗圣杜甫突然变成了"网络红人",其随后所产生的商业利益也日益被广大商家发掘并利用。究其本质而言,"杜甫很忙"不仅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网络热点话题,更是新媒体背景下一场最新的大众狂欢文化。新媒体背景下的狂欢文化能够让受众从对大众文本的再创造中建构出大众意义和大众快感,从而抵制或规避文本本身所代表的支配力量,制造某种符号民主;它能够起到一种类似于"安全阀"的作用,不满的情绪一旦在嬉笑怒骂的狂欢文化中被释放出来,实际上可能会加强正常的社会秩序。简言之,新媒体文化是一场全民性的符号消费运动。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3):33-37
本文借助符号学的视角,审视网络恶搞图片何以能引发网民的创作及传播热情。研究发现:"网络恶搞图片"在符号编码上,借用"图形同构"原理,通过"不变的符号+可变的符号"的元素构成以及"像似性与反差性"的组合模式进行创作,产生1+1>2的效果。在符号意义层面,"网络恶搞图片"通过解构经典符号的正统性、现实生活的秩序性、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以及传统审美的高雅性,以娱乐的方式表达草根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抵抗。  相似文献   

3.
段漉希  李钢 《新闻世界》2012,(10):60-61
本文以“杜甫很忙”为例,指出恶搞历史名人现象在目的、手段和效果上都表现出其快闪式的娱乐狂欢本质,该现象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大众意图摆脱现代城市的孤独感,将杜甫作为寻求情感归属、重塑社会认同的线索,而对恶搞历史名人现象,我们应在宽容中寻求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厉国刚 《今传媒》2014,(6):14-16
从"网络一代"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以及自身富有激情、创造性、叛逆性的特征来看,文化上的反抗有其出现的土壤和存在的条件,但事实上类似"杜甫很忙"的网络文化现象,并不没有多大的文化抗争性,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指向,而是沦为一种娱乐、恶搞、戏谑。"网络一代"同样不可避免地沦为文化娱乐体系中的消费者,成为单向度的人。  相似文献   

5.
在今日新媒介空间中,活跃着形形色色的青年恶搞亚文化,这些恶搞文化借助日益发达的新媒体技术,运用互文性、拼贴、戏仿和反讽等手段,抵抗主流文化,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空间;但另一方面,今天媒体的发达和恶搞的泛滥,也使得不少恶搞文化蜕变为一种超文本奇观和符号游戏,不仅丧失了抵抗精神,甚至沦为一种话语暴力.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2):58-62
恶搞文化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网络文化,其借助网络技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本质上说恶搞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样式,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同时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恶搞传播的是一种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颠覆,表现出一种抵抗的精神。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传播学理论,从文本层面、主体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恶搞文化进行解读,探索恶搞文化表象下的一些深层次规律,通过对些深层次规律的把握,辩证的看待这种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中国当代网络"恶搞"文化现象与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关系及网络"恶搞"文化管理对策。网络"恶搞"现象与话语权的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文化的弊端,为健全我国网络"恶搞"管理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文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周璇 《现代视听》2012,(9):32-36
最近网络蹿红的"杜甫很忙"或者"XX很忙"等网络用语体现出了网友的恶搞与涂鸦。在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网络公共空间中话语的再生产和传播,作为一种虚拟公共空间,互联网在话语的解构和重构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杜甫传统形象的解读和对现代形象的分析,得出我们对精英形象的恶搞应该把握住"度",即话语的解构和重构是有界限的,在市民社会日益成熟,公共空间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规范公共空间话语的产生和传播还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自胡戈制作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互联网上蹿红后,各种各样的"恶搞"作品充斥网络空间,"恶搞"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恶搞"者主要运用戏仿、反讽、变形、拼贴等手法来解构权威、彰显个性。从文化上看,我们可以将网络"恶搞"看作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它具有抵抗性、边缘性、娱乐性、颠覆性等特点。但是,在"娱乐至上"的时代,纯粹追逐娱乐快感的网络"恶搞"不利于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恶搞"文化进行反思,把握好"恶搞"的度。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语境下的恶搞文化特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搞"是运用现代科技或多媒体手段,对大众所熟知的人或者事物(如图片、文学作品、歌曲、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具有讽喻、夸张、曲解和幽默意味的二度创作和颠覆性解构行为."恶搞"文化作为后现代语境中的一种亚文化,在近年达到了一个高潮."恶搞"文化具有三大特性:即互文性、去中心性和集群性.对于"恶搞"文化现象,应审慎思考,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11.
程思 《东南传播》2016,(6):39-40
201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康康"从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不讨喜的3D版造型,而被众多网友吐槽、恶搞。从恶搞吉祥物"康康"已经演变成了"红绿灯版康康"、"表情包版康康"、"美少女版康康"等等,然而在春节联欢晚会的当天,"康康"并没有按照原计划登上春晚舞台。这是否就象征着主流文化向青年恶搞文化的妥协?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青年人为代表的恶搞文化的起源、界定、表现手法、形成原因以及恶搞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恶搞"文化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是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本文分析了"恶搞"文化的本质、特征及流行的原因,指出它有作为生活中润滑剂的一面,但颠覆传统,篡改历史的恶搞,对于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广大青少年来说,其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受众视域中的网络恶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媒介样态的改变,为受众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恶搞文化,给受众摆脱传媒强势、确立自我认同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希望。本文援引文化研究学派的"抵制"概念分析了恶搞群体的身份建构策略,继而从观展/表演范式出发探讨了恶搞群体特殊的文化心理,最后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为支撑点阐述了在恶搞文化中受众主体性所受的结构限制。  相似文献   

14.
马可 《今传媒》2013,(1):53-54
本文通过早期恶搞现象与当下恶搞现象的对比,从文化角度分析恶搞文化的现实走向。认为,恶搞文化在恶搞主体、客体、恶搞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的现实路径为:前期发展阶段,边缘文化为了靠近主流文化采取迂回的方式颠覆主流文化;当下发展阶段,边缘文化突破主流文化的限制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消解和主流文化局部自身的瓦解。  相似文献   

15.
央视在中国媒体体系中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新闻联播作为党和国家声音的传达者,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符号意义,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胡戈在网上发布恶搞节目,用草根的意识看待正统的新闻,在借用新闻联播的符号系统的同时,也用边缘的方式解读国家主流新闻,消解了传统的象征意义。文中在回顾已有关于恶搞及符号学、媒体话语权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央视新闻联播和胡戈恶搞节目的文本,揭示它们代表的符号,并进一步阐述恶搞节目所代表的草根阶层是如何实现对主流媒体的边缘解读的。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后,网络文化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网络创意配音团体"淮秀帮"将网络恶搞配音文化"发扬光大",随着团队的成长与影响力的扩大,其作品也正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型。转型背后的原因,既有市场作用的结果,也有网络恶搞配音文化本身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恶搞"文化是近年来流行的次文化,对于成人,它的娱乐作用我们不置可否。但对于尚未形成正确审美的青少年却是一种荼毒。本文在分析为什么"恶搞"文化比主流文化更引人入胜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教育技术在教学认知、交往及游戏过程中融入视觉文化元素的策略,使得青少年引发对主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逐步形成高品质的审美品位,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网络恶搞:"狂欢"背后的后现代陷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恶搞文化的审美特征和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中世纪狂欢节的论述存在着有趣的类似,但是不加思辨的简单类比往往会遮蔽本体和喻体间的本质不同.一方面,要以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和媒介环境为背景来理解网络恶搞文化;一方面需要抓住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精神的本质--"永恒辩证".恶搞文化在本质上不同于狂欢节精神,而更接近后现代文化.值得警...  相似文献   

19.
"恶搞"是一种借助于网络发展起来的互动性"草根"文化,它利用颠覆等表现手法表达一种"娱乐精神"。"恶搞"作品中充满智慧和创新,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里调节了人们自身的心理平衡,反映了年轻一代特有的"话语"方式和价值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周伟 《今传媒》2012,(2):150-151
"洋葱"新闻在美国诞生已有20多年,现在已成为美国最大的恶搞新闻集结地。它以制作专业假新闻为最大特色,在报业衰弱时代,它的发行量却不降反升,成为报业一个特殊的案例。恶搞新闻文化最早产生于美国,这与美国特有的代际更替和幽默文化不无关系。其对传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新诠释、对传媒话语的解构和文化民粹主义倾向这三方面。无论中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恶搞新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存在主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