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女子举重科学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女子举重运动的发展 ,特别是女子举重进入奥运会后 ,女子举重科学训练的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 ,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鉴于男女举重训练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 ,结合我国女子举重训练多年来的经验教训 ,在回顾我国女子举重训练方法的演变过程的同时 ,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女子举重训练有关强度与运动量的关系 ;技术与力量的关系 ;以及训练与恢复的关系。并就女子举重运动员经期训练和早期专项训练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女子举重运动员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我国女子举重运动队目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队之一。自1990年10月女子举重项目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我国运动员几乎囊括了历次比赛的所有金牌,但是在训练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
对上挺技术训练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勇 《辽宁体育科技》2007,29(6):104-105
通过对女子举重运动员上挺技术的研究,阐述其在训练中常出现的错误动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女子举重项目在08年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举重是一项很古老的运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利用举石头、用一根木棍在两头扎上石块等来锻炼体力和训练士兵。官家还把举重做为武考项目。现代举重运动更是为人们所热衷,在第一届奥运会上就有举重项目比赛,训练手段也是越来越丰富,运动成绩更是越来越高。少年举重运动员是举重事业的继承者,是举重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举重事业的栋梁是举重教练员深思的问题。少年举重运动员由于生理特点的局限性,在举重运动的训练上要保护少年举重运动员健康的成长发育,要科学的把握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科学的安排训练强度和运动量。仅就少年举重运动员的骨骼和肌肉两方面浅谈少年举重运动员训练。  相似文献   

5.
女子举重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列入正式比赛项目以来,我国运动员已夺得7枚金牌,展示出我国在该项目上的雄厚实力,但是应清醒看到其它国家运动员的成绩正在飞速提高,幅度之快令人惊讶。要想保持在该项目上的优势,必须在少年女子运动员的选材、身体素质训练等方面打好基础,为今后竞技水平的提高、优异成绩的取得打牢基石。现结合自己多年训练实践,就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举重项目能在奥运会上金夺银,与我国基层训练网络的展开是分不开的。现在从事举重训练的少年儿童年龄比过去小多了,因而,达到世界水平的举重运动员年龄也比过去小了。因此在抓少年儿童的训练、提高少年儿童的举重水平方面,教练员如何选择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以及保护等,是提高少年儿童健康水平和举重水平的关键。[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女子竞技举重自2000年进入奥运会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视为重点发展项目.多年来,我国女子举重占据世界举坛领先地位,保持这一优势,需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理念创新为突破,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科学训练效益.当前,科学训练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和运动成绩提高的主线,对女子举重科学训练诸多问题的研究,成为科研人员和教练员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专家访谈法和综合分析法,对现代女子竞技举重训练特征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旨为我国女子竞技举重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身体素质是各运动项目的基础;而力量素质为身体素质之首。力量素质在竞技举重中更为重要,因为决定比赛成绩的力量比重在各运动项目中竞技举重为最大。举重运动的力量训练,尤其专项力量的训练水平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运动成绩的高低。故此,本文在总结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举重力量训练中涉及的一些理论和实践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举重力量训练的特  相似文献   

9.
对世界举重运动发展过程及其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了世界举重发展的一些主要特点:竞技举重的影响日益扩大;举重水平不断提高;女子举重成为发展热点;举重研究日益深入,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揭示了举重发展的主要趋势;运动水平将继续提高;选材年龄进一步稳定下来,注重内在发展潜力;突出专项训练,加大训练强度;举重技术进一步完善,更加重视比赛成功率;注重心理训练和恢复训练;多学科综合利用.训练日趋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女子举重在选材方面和技术规范方面基本与男子相同,但在心理、生理功能及运动素质上差别较大,特别是女子进入青春期后周期性地出现月经。因此,在女子举重运动中,应根据女子的生理特点科学地安排训练。  相似文献   

11.
刘淑红 《精武》2013,(35):16-16,18
近年来,作为奥运会必备项目之一的举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举重是一项以力量为主的竞技体育活动,在训练中会受到诗多因素的影响,而力量绝对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当前的举重教育中必须要强化运动最的举重力量训练,从当前的训练情况来看,很多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损伤,不仅影响训练效果,而且对运动员的健康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要引起重视,加强力量训练的准确性,保证训练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与时俱进呼唤训练改革——谈第9届全运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届全运会比八届:田径项目前8名平均成绩退步面占77%,而且远离世界水平。游泳的相应退步面占42%,与世界水平的距离也有拉大的趋势。体操项目和举重项目则在自身接近或处于世界水平之中的背景下,继续取得一定进步,基本上实现“与时俱进”。这主要由于体操项目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举重项目在70年代开始进行了训练改革;游泳项目在80到90年代之交进行了部分的训练改革:而田径项目除少数单项在一定时段中以外,迄今基本上没有进行训练改革。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坛迫切需要大力开展训练改革。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显示,女子举重运动员经血量(MBL)明显低于其他健康女子,也明显低于其他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女子举重运动员血清 T明显高于普通健康女子,与其他运动项目运动员无显著差异。在经期中,随运动负荷的增加。MBL呈减少趋势,血清 T和 HB呈递增趋势。由此提示:这些变化可能是运动员长期从事举重训练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游泳、举重健儿频破纪录的激动人心场面,使八运会的风景线更加灿烂、辉煌。当我们在描绘悉尼奥运兰图时,对这两个项目作点思考还是必要的。 破纪录似乎成了这两个项目的代名词。游泳比赛中,在全部32个项目中,女子16项有10项超过了去年奥运会冠军的成绩,2项3人超过了世界纪录,同时有11项成绩列今年世界排名第一位;男子也有5项成绩进入今年世界排名前十位。举重项目中,女子共有12人17次打破全国纪录,破世界纪录近400次,男子在小级别上有5项世界纪录被改写,中、大级别上也有了崔文华等优秀选手的崛起。游泳、举重整体实力提高。游泳项目中,女子游泳在个人混合泳、蝶泳、蛙泳及中长距离自由泳等项目上有了更大的突破,一些弱项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5.
刘凯  燕铭 《辽宁体育科技》2001,(3):13-13,19
运动训练的效果是建立在适宜的运动量的基础上的,运动量太小,则刺激小,因而机体的反应也小,机能状况也就得不到多大的改善;反之运动量太大,超过了运动员的负担能力,则也会造成运动员过度疲劳或伤害事故。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女子举重训练的亲身体会,提出在女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中采用“最高重复六次”训练法,从根本上能提高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力量。为验证此观点,笔者利用94年度鞍山地区体校举重班选材之机设计了以下实验。  相似文献   

16.
女子南拳动作技术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有自己的项目特点,我们在备战奥运会的训练中,探索和积累了一些训练经验,林凡等多名南拳运动员近年来取得了优异成绩,并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南拳金牌,证明了训练效果是理想的,这些训练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提高南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第27届奥运会女子举重比赛总成绩前三名和第九届全运会女子举重比赛总成绩前八名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统计分析,阐述中国女子举重在第28届、29届奥运会上所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女子举重列入奥运会项目后我国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女子举重进入奥运会项目后,我国女子举重面对世界严峻的挑战进行综合分析。国外女子举重强国以中国为主要攻击目标的战略决策已确立,运动成绩提高很快,对我国女子举重形成挑战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女子举重训练中,抓举与高翻成绩呈比例关系,高翻与下蹲翻成绩呈比例关系,高抓与下蹲抓成绩呈比例关系。实践中还发现,抓举与借力推成绩有着非常近似的现象,关于两者的论述目前未见报道。本文试图通过对部分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借力推在抓举中的运用进行实验对照,同时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为女子举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经过几代举重人的艰辛付出及众多科研人员的潜心钻研,我国女子举重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形成了符合项目发展规律的训练体系,其辉煌成绩令世界瞩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女子举重训练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女子举重运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