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耀福是我遇到的成功人物之中,最谦虚、最敦厚诚恳、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他没有被自己事业上的成功冲昏头脑,对于身边每一个人,他都一视同仁,一样温柔敦厚。这可能是他口中所说的惜福吧。  相似文献   

2.
鱼是美味,熊掌是佳肴,都是上帝赐予人类的食物。可是我们的祖先却义正严词地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第一种是无欲者,鱼和熊掌他都不想要,于是他劝别人也不要。第二种是无奈者,鱼和熊掌他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于是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好免去妒忌之心。第三  相似文献   

3.
穆安庆 《青年记者》2009,(14):82-83
对名人的采访,除了具备一般的采访程序和采访策略的共性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采访策略和采访艺术。 采访名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采访名人,谈他自己本人经历的人生故事,包括自己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采访此名人,来了解彼名人(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多位)的故事或特定时间和环境里的某个特定事件。本文要谈的主要是第一种情况,即通过采访名人,来采写其自身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4.
1996年第5期的《现代传播》开首即是一则很感人的札记──《走近神圣》。体会出其中有一种发自本心的敬业精神,有一种对生命本身的虔诚敬意。但是──“海耶克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位言行有度、自律有节和肃穆庄严的伟大学人。”──其实我不认识海耶克,也没读过那篇介绍他的文章,跟主编老师提起他,只是因为随后的几句话我不怎么懂。“他的成功在于他不顾一切遵循理智的召唤与指引的人格素质……”──就是说,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人格素质,而他人格素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即是:“不顾一切遵循理智的召唤与指引”,正是…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摄影记者对我说:世界上的报社总编辑,都是重文字,轻摄影的;而全世界的读者,却都是喜欢看照片,不喜欢看文字的。他说这是一位外国名人讲的。我当时对他说:外国人讲的就都是对的吗?文字和照片都是报纸不可缺少的左右臂,各有各的特殊功能,不能互相替代。搞好了,都受读者欢迎,哪一样搞得不好,读者照样不喜欢。从报纸的版面上来看,照片占据的篇幅不比文字多,但就重要性来说,正象举重运动员一样,缺少哪个胳臂手也不行,两手花的力量不一样也举不起,举不平。报纸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照片,也是不易显出特色的。后来,听说穆青同志对于文字与照片在报纸上的作用有“腾飞的两翼”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所传“七分采、三分写”,说出了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采访是记者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采访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采访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对名人采访中,这种良好的心里素质便上升到成功因素的主导地位。一般来说,采访名人比采访普通人的难度要大得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采访对象的名气对采访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采访名人成功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取决于采访者的学识和对被采访者的了  相似文献   

7.
名人档案一般是指在本区域学习、生活、工作的在政治、军事、工商、文教、卫生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传记、著作、书画、手稿、书信、先进事迹材料、各种聘书、获奖证书、奖章、照片以及对著名人物的评价材料等。一、建立名人档案的积极意义(一)有助于历史研究。名人和普通人一样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可能脱离杜会环境而存在,因此  相似文献   

8.
徐盈和彭子冈夫妇有很成功的记者生涯,为中国家命事业做过很多事。他们夫妇都是沈从文的朋友。我因为搜集名人手迹的缘故,看到一封沈从文致彭子冈的轶礼。写信的时间大约是沈从文主编《大公报》副刊的年代,还是流水一样活泼而灵气的语言,说理说事都是那么婉转潺缓,没有丝毫的霸气。“于同兄:得你一信,才知道我信上发了牢骚。你不说我还不明白,因为一写信就随便说说事实的!(写长信成习惯不是牢骚!)”彭子冈是女子,对着一位女子称兄表示尊重。沈从文喜欢写长信是出了名的,这点他在自传中也多次提到,特别是他的两个好朋友胡也频…  相似文献   

9.
熊召政 《出版参考》2007,(14):22-23
每一个朝代,都会产生很多名人.而名人又分两种,一是载诸史籍,一是在老百姓中流传. 明朝的海瑞,便是老百姓比较喜欢的人.他的清官形象,一直让人怀念.  相似文献   

10.
程鹤麟和他的《新闻半小时》终于成功了!当我从电视屏幕上听到宣读共青团中央表彰的十名“社会监督哨兵”,第一个就是程鹤麟时,当我看到他从中央领导同志手中接过奖状时,我为他的成功而兴奋不已。每一个成功者都有艰辛,每一条成功之路都有坎坷,程鹤麟和他主持的《新闻半小时》也有说不尽的甜酸苦辣!还是在1985年,我在全国电视新闻理论研讨会上见到了程鹤麟,这是他毕业后到福建电视台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1.
当一名记者,我们经常要面对名人。 采访名人,相对于采访普通群众,要困难得多,要完成一篇出色的名人报道更非易事。那么,我们怎样去和名人“对话”呢? 一、心理调适 一次成功的名人采访,是从记者的心理调适开始的。从采访普通人到采访名人,采访者有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不卑不亢的心理,是记者采访名人的前提。 正确认识名人。有的记者采访名人自信心不足,面对名人,畏手畏脚,过于拘谨,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调动不了采访对象的积极性,打不开对方的思路。这样的采访往往索然无味,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和名人相比,普通记者也许没有做出他们那么大的成就,阅历也可能没有他们丰富,我们应该尊重名人和他们取得的成就,但名人并非高不可攀。事实上,记者和任何采访对象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名人也不例外。而且,名人更非完人、超人,他在所在的领域可能学富五车、功成名就,享有崇高的威望,但对别的行当,他可能就知之甚少。因此,采访名人,我们大可不必自视低人一等,而要树立与名人平等交流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朝代,都会产生很多名人。而名人又分两种,一是载诸史籍,一是在老百姓中流传。 明朝的海瑞,便是老百姓比较喜欢的人。他的清官形象,一直让人怀念,  相似文献   

13.
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会出现下列情况:有的对着稿纸发愣,急得搔耳挠腮却写不出一个字;有的不加思索,提笔就写,不管所写内容是否妥当,也不管整篇文章的结构如何安排,往往是写了第(?)段,却不知道第二段该写什么,数一数字数太少,就像拉牛皮糖一样,再把篇幅拉拉长。所有这些,都与不重视写作构思有关。下面谈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写作构思趣事,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隋代诗人薛道衡,是在面壁静坐时构思的。“每构文,必隐坐空斋,……闻户外有人便怒”。  相似文献   

14.
博客在变异     
看客 《青年记者》2006,(1):60-60
如果说中国的互联网与国外的有什么显著的不同的话,那就是娱乐化,这曾经让老外们很是吃惊。每一种新的网络服务的出现,都要以娱乐化的方式把它搞大搞臭搞到让人恶心呕吐为止。邮箱、个人主页等从免费到收费,再到不得不免费,让一些商业网站的小家子气暴露无遗。新浪网最近搞的名人博客就是这一思路的延续,但通过这一恶搞,反而加速了博客走向衰退的过程。新浪的名人博客几乎囊括了当下所有的能拉过去的名人,当然,也有一些名人拒绝加入新浪博客,因有网友传出一些名人博客不是名人自己写的丑闻——这本身就是对博客精神的最大亵渎,替名人写博客,…  相似文献   

15.
方方  方山 《声屏世界》2013,(1):22-23
第一次见刘汉元先生是在成都通威集团的总部,威严程度和去中南海汇报工作的感觉是一样的,总部无处不透着企业家的人文精神。刘汉元,大家都叫他主席,这个称呼让我未见其人先敬仰了一把,我对主席二字特别敏感和敬重,我知道,任何一个主席都是领导,任何一个主席都有不平凡的故事。况且汉元先生是一个在饲料行业呼风唤雨、一年350亿的银子收成的成功商业大  相似文献   

16.
宋云 《当代传播》2003,(5):72-73
名人,指在现实生活中为大众所瞩目的特殊群体。言其特殊,是说他们抓住机遇,通过个人努力,在所从事的事业上取得了令人敬慕的成功。名人不仅是大众追逐的目标,而且是现代媒介关注的焦点,名人的喜好、习惯、追求乃至其行为特征,被传媒张扬着、传播着,以至于许多标志性事物中总是活跃着名人的影子。消费者在对名人的崇拜心理、移情心理  相似文献   

17.
名人广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广告传播方式。许多产品正是借助名人做宣传,从而打造成知名品牌的。当年美的空调花费100万元,聘请巩俐做代言人,夺得全国空调评比"知名度"与"美誉度"两项全国第一,在广告界曾有"巩俐一笑百万生"的美谈。但从创意策划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名人广告基本上都是"名人开口推荐产品"的构思模式,显得有些千篇一律。其实,名人广告也应是丰富多彩的。下面笔者以国外名人  相似文献   

18.
《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与其他学术专著不一样的是,书中不是采用一点一点砌墙式的论证过程,而是观点林立。每一章节都有一两个主要观点,论述的过程中也是观点不断涌现。可以说,作者就是一个观点生产商。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的名人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人广告是现代社会最常运用的一种广告形式,然而它并不是近现代商业社会才开创的独特产物,纵观中国历史,名人广告由来已久,其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此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名人广告也和其他传统广告形式一样缓慢而有力地发展着,并在一些时刻绽放出引人注目的光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出现了一些经典的名人广告案例.以下就让我们去欣赏一些古代精彩的名人广告故事.  相似文献   

20.
最没有“文章”可写的,大概就是地县级报纸的编辑了。因为这类报纸的主要读者对象不会跑到全国去,甚至连全省都不可能遍及。因此,有些报纸的总编对于名人的文章并不感兴趣。对于他们,至关重要的是当地领导的文章和讲话。名人既无法解决他个人的晋级、丰禄、升迁,有时倒会影响他的前程,这已经有许多人应验而成为放之报界皆灵验的事实。究其所以,大概是因为“改革开放”之风也席卷到了这些地县级的报纸。记得海外报界文学版编辑听我说到上面的那种理由时,十分惊讶地说,在我们那里,虽然也闭塞,但一有名人的文章,销售量都大些。我笑笑,无言以对,大概这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