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极性分子属于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是由分子的电荷分布情况决定的。极性分子是分子内部电荷分布不均匀造成的,非极性分子是分子内部电荷分布均匀造成的。键的极性是形成键的两个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而产生的。键的非极性是形成键的两个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相同而产生。  相似文献   

2.
分子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每年高考的热点之一.该部分主要考点是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共价键中σ键和π键,键能、键长、键角及其应用,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的应用,等电子原理的应用,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性质差异,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等,下面...  相似文献   

3.
简单介绍了有机合成中反应物分子官能团的极性转换现象.以近年的一些高考试题为例,介绍了解题的策略以及几类官能团极性反转在C-C键构建中的应用,并分析了相应的反应过程与原理.  相似文献   

4.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是中师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深入分析分子具有极性的实质以及例题的讲解,总结出判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气态氢化物水溶液酸性的递变规律一直是化学教师觉得不好解释的课题之一。 有人根据含氧酸分子内活性氧原子O—H键极性的增强而变大推广到氢酸。认为根据氢酸分子内活性氢原子上R—H键极性的大小来说明氢酸强度的变化规律。即键的极性越强,那未酸的强度也就越强。可是我们根据这些酸分子的极性,只能解释同周期元素氢酸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材中只简单介绍了分子的极性的概念及利用偶极矩来衡量分子是否存在极性以及极性的大小,那么在不知道分子偶极矩的测定值和分子空间构型的情况下,如何准确地判断主族元素形成的共价分子的极性呢?下面就介绍一种由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引申出来的,简单可行地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称之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引申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阐述了烯烃的沸点高低与其分子的极性大小反常的现象。并从物质沸点高低与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引力)的关系,分子结构、分子间中心距离大小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关于分子的对称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从"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一课说起 曾经看过有关"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教学设计,也听过"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公开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公开課,都很精彩.遗憾的是听到教师这样的讲述:  相似文献   

9.
分子极性之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没有极性,而极性键形成的分子有可能有极性也可能没有极性.由极性键组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有极性,由极性键组成的高原子分子是否为极性分子,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10.
分子的极性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正确判断分子的极性至关重要。分子的极性与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关。归纳总结出判断分子极性的简单公式和空间构型的一般规则。通过计算判断分子极性,可以初步确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反之,通过推断分子空间构型的对称性,可以确定分子的极性。  相似文献   

11.
在高考复习中,有关ABn型多原子分子的极性判断问题,学生感觉难以解决.下面例举三种有效的判断ABn型多原子分子极性的方法.(双原子分子的极性判断不冉赘述)  相似文献   

12.
分子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主要影响到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Keesom力主要作用于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对极性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熔沸点及吸附性和酸碱性均有影响,特别是极性很强的分子之间影响力更为突出,成为Vander Waals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分子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主要影响到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Keesom力主要作用于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对极性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熔沸点及吸附性和酸碱性均有影响,特别是极性很强的分子之间影响力更为突出,成为Vander Waals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化学键的种类和它的强弱是决定性质的主要因素。但是单从化学键还不能说明整个物质的性质,如物质的溶解度、熔沸点、颜色、硬度,以及电解质溶液的电离,盐类水合物的形成等,都与分子的极性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简单双原子分子中,键的类型与分子类型是一致的。如键是非极性键,则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如H_2、Cl_2、Br_2等。如键是极性键,则分子为极性分子,如HCl、H Br等。至于多原子分子是否具有极性,则必须  相似文献   

15.
当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的有关理论知识时,学生学习起来颇感吃力。其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这样突破键极性与分子极性关系这一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的关系是《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一节的教学重点,教学实践说明有关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的极性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该难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叶益晨 《化学教学》2022,(12):95-97
运用Gaussian软件对分子的极性、电荷分布等数据进行计算并结合理论分析,探讨几种有机物分子内氢键的形成及其对分子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内氢键的形成可能改变分子不同构象的占比及共价键的极性,进而改变整个分子的极性,并对物质的沸点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曹艳芳 《高中生》2009,(1):46-47
解析判断“不可能存在”“一定含有”或“都是”等结论的正误时,一般用反例法。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存在非极性键,如Na2O2中O—O键是非极性键,A项错误:只要分子结构对称.就是非极性分子,但可能含有极性键,如乙炔(H—C≡C—H)中C—H键是极性键.C≡C键是非极性键,B项错误:在离子化合物中不存在分子间作用力,C项错误。答案为D。  相似文献   

19.
在单质分子中,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这两个电子在键的中央出现的机会最多,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这样的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如果分子中的键都是非极性的,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这样的分子叫做非极性分子。以非极性键结合而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相似文献   

20.
分子极性判断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教材、教学资料中,对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判断,大多数介绍的是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的方法和键型、键型对称判别法。此类方法对于判断非极性键和极性键构成的双原子分子是否有极性很容易,而对极性键构成的多原子分子的极性判断则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上述方法先得要知道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再根据分子中的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或键型是否对称才能作出相应的判断。而中专学校的学生在分子的空间构型方面的知识几乎可以说是个空白,即使是告诉了分子的空间构型,又由于学生在立体构型方面知识的欠缺,对较为复杂的空间构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