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礼与法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特有的现象,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又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虽有对立,但融合始终是主流。二者的融合自汉开始,中经魏晋,至唐其融合基本成熟与定型,明清时期这种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礼与法的渗透与融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政治上分裂动荡,官学式微,儒、道、佛、玄的并存,促进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异性发展和多元化,学术思想比较活跃。这为魏晋时期的私学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客观条件,形成了魏晋时期私学繁荣昌盛的局面。魏晋的私学又不同于先秦的私学,具有很多极具历史意义的特点,它承担起了传承、创新思想文化的历史重任,对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韩东育一“党锢之祸’”与黄巾起义西汉王朝,统治层有一个很强的“正己以正人”的理念,即:“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①然而,这种导向本身也同时向天下昭明,天下无道之弊...  相似文献   

4.
由仁、礼向法的历史转变过程,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 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对人的道德自觉的要求在逐渐淡漠, 而外在的强制机制在不断加强。与此相适应, 在为政形式上也经历了由王道、霸道向法治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魏晋之际,中国巨变,中国文化在历史搅拌机的剧烈翻动下产生多个文化变异点,提供多种变异发展的可能性。在每一个变异点上,中国历史似乎都有可能脱出旧轨道作别样运行。本文主要考察北魏太和改制前的胡汉形势,尝试不以社会形态学的“封建化”研究为唯一方法,不以传统的“汉化”为唯一主题,而着重于就胡族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之冲撞和遭遇所造成的文化景观及其发展过程,作一粗略描述与考察,并力求探索其中的文化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视自然、注重人格、探求生命的新美学思潮。这种美学思潮以“重情”为主要特征,无论在审美形式上,还是审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并且构建了魏晋名士的审美观,赋予了这个时代浓厚的悲剧色彩,影响了当时文艺创作和魏晋名士的人格构成。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视自然、注重人格、探求生命的新美学思潮。这种美学思潮以“重情”为主要特征 ,无论在审美形式上 ,还是审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并且构建了魏晋名士的审美观 ,赋予了这个时代浓厚的悲剧色彩 ,影响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和魏晋名士的人格构成。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其著名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以文章标题的形式,把魏晋士人生活的总体风貌概括为“魏晋风度”,这是现代学人关于魏晋人文精神研究的起点。文章重点从鲁迅的著名演讲出发,重点考察了他从文学史、精神史层面对魏晋风度所进行的奠基性开创性研究,从而揭示这种研究的思想文化价值和重大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礼文化是修辞活动的一大背景,同时也是修辞活动中一大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礼文化在修辞活动中的表现形式的概括,分析礼文化在修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即促使修辞受体对修辞主体产生情感认同的作用,进而为修辞目的的有效实现奠定基础.本文期望通过礼文化在修辞活动中这种作用的分析,对修辞研究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之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思想风貌、生活实况和时代风气,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魏晋士人高蹈“礼岂为我辈设也”的自觉意识和自由精神,释放情感,张扬个性,激赏人格,移情山水,赋予山水自然以生命意味,寻求人的生命同大自然的和谐共振。尤其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理念,开拓了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新境界,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贽的思想中存在着极浓的魏晋情结。他的多种著作对魏晋人物故事多加记载品评,魏晋名士饮酒放诞,风流自赏、任性畅情、狂傲不羁的种种行为,深得李贽赞赏,并引为同调。晚明“狂士”李贽与魏晋狂人的心灵默契,千古为友,实乃基于他们共同的反叛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自由的社会人生理想;这也是李贽魏晋情结的内涵及其意义之所在。当然,相比魏晋名士,李贽的社会人生追求更加高远明确,对专制社会的抗争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更加自觉和勇敢,因此他伟大。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形成的中国文人传统,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追求精神上的高蹈与超越,徘徊于庙堂山林之间,逍遥于艺术人生,寄情于诗酒玄言形成了魏晋文人生存的基本状态。研究中国文化的魏晋传统,对认识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义庆《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新变的一个例子。此时的文学已进入了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体现个性化。魏晋名士对个性的解放,对婚姻爱情的大胆追求,强烈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文人对汉儒及其传统的封建礼教的抗争,同时给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参照魏晋辞赋发展的清晰轨迹,本文分三个阶段考察了魏晋辞赋观念的产生、演变等问题,同时也对导致其产生、演变的原因以及它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探讨与分析虽主要是根据魏晋辞赋观念的固有内涵来展开,但也充分考虑到了相应时期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主情与尚丽这两大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左右了魏晋辞赋观念演进的大部分行程,而当其行程结束时,占据支配地位的则是美与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批才情焕发的女作家冲破封建罗网 ,登上文坛 ,专注于自我遭遇和感受的表述 ,执着于“表现自我”。她们的叙事抒情总带有“个人记忆”的显著特征 ,无论是弃妇哀怨、闺中相思 ,还是身世遭际、感物咏怀无不是“身边的文学”。她们用血和泪诉说着她们在战争、礼教和男权摧残下的悲苦 ,也表述她们对纯真爱情和自由幸福的渴望 ,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她们的“闺音”。  相似文献   

16.
宋巍 《唐山学院学报》2012,(4):14-16,38
魏晋时期小说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同于前代史传人物的侠客形象。这些侠客不但行侠仗义,胆识过人,而且具有非凡的武勇。这种侠客的"武勇"实质上是小说家通过侠客与强大敌人的斗争和侠客自身的言行赋予侠客的"超人"属性。分析侠客的"超人"属性,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中国武侠小说已初步形成"以奇为胜,饱含人情"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7.
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既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是一个世代问题。研究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不仅要着眼于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也要探源逐流,研究两汉时期的历史状况。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两汉时期,尤其是儒学取得至尊地位以后,士人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浸染,志行高洁,少有违礼纵情的。但由于两汉政治局势的混乱,儒学一度低迷,士人的思想极端混乱,这为魏晋士人的自我认同埋下了祸根。同时,由于魏晋的政局更加无序,尤其是统治者对名教的破坏,使得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在诗歌发展史上成就卓著,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诗歌,尤其是其间创作的《杂诗》更是深得《古诗十九首》的神韵,本文将且以魏晋南北朝影响较大的一些诗人所创作的《杂诗》为例,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探索《古诗十九首》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魏晋是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发展较快的历史时期。比起两汉 ,无论是纸的产量、质量或是种类 ,均有长足的发展。造纸技术的发展促成图书档案制作材料的变革 ,我国图籍的制作材料从以帛素、简牍为主过渡到普遍使用纸张 ,基本上是在魏晋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隐喻艺术思维一开始就是在自觉应用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到了两汉,主要是从政治教化的角度展开研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在言、象、意上做足了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