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带操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6年艺术体操全国锦标赛、2006年艺术体操世界杯赛的个人单项带操前3名成套动作,对世界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和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完成质量进行分析。找出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带操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动作完成质量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八运会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比赛调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观察法、录像记录、数理统计、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八运会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比赛进行了调研,并与1993—1997年国内外锦标赛资料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基本技术不精、不全面,失误较多;高难度转体和踹燕动作和高质量的A组动作较少;成套动作编排缺乏个人风格特点,缺乏感染力和艺术性;运动员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自信和勇猛顽强的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艺术体操队和世界一流艺术体操队为研究对像,采用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艺术体操成套动作中难度价值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在成套动作构成中,在动作难度的选择上跳和转体的难度数量多,但难度水平较低分值少,这反映出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跳和转体动作上技术水平较差。  相似文献   

4.
杨梅 《安徽体育科技》2006,27(1):38-41,50
对中、外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运动员在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使用的数据上与国外选手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所选择的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类型、动作的连接顺序和方式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转体类和平衡类难度动作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我国运动员跳跃类难度动作选择和使用的依赖性,也暴露出我国艺术体操对难度动作的类型的选择、表现形式和连接方式等方面缺乏多样性和变化运用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技术图像分析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现阶段我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身体技术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技术水平正向着竞技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但与先进水平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大类身体难度动作的类型选择上跳步类较高,转体类明显偏低,选择难度类型缺乏多样化;在完成身体难度动作质量上,跳跃技术难度发挥比较稳定,转体是我国少年运动员身体技术的薄弱环节,在各项器械中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6.
对1976年以来9个版本的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难度的发展和创新始终是艺术体操运动发展的主题,在创新难度动作时要以确保运动员身体不受伤害为原则;2)对于艺术体操运动来说,成套动作完成的高质量是艺术体操运动持续、稳步发展的生命线,运动员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必须在动作规格上下功夫,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3)器械技术动作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在器械技术动作的开发和训练上多下功夫;4)加强成套编排的艺术性,提高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艺术表现力;5)跳步类和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能够较好地体现艺术体操的特性,并有利于与器械的结合,应加强运动员这两类技术动作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对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转体启动阶段进行专门训练,研制了艺术体操转体启动训练仪。该设备主要包括控制电路、制动装置和旋转装置三个部分。它可以实现只增加艺术体操运动员转体启动阶段的难度,当进入转体阶段后就撤去阻力,就降低旋转的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艺术体操转体动作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归纳出艺术体操运动员所应具备的3种竞技能力:转体启动能力、旋转适应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结合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理学相关理论,针对上述技能研制了不同的专用训练仪以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转体动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前言 艺术体操比赛中,高难度的转体动作是衡量运动员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综合调研统计的材料,可以见到我国艺体运动员在近几年几次大型比赛中高难度转体动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艺术体操转体动作的技术特点、动力学模型及生理学基础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研制了艺术体操旋转训练仪,并给出了该仪器的机械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在应用方法上,提出了利用主动训练法可以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转体启动阶段获得外界放射性冲量矩的能力,利用被动训练法可以提高运动员转体过程中人体姿态的自身调节能力和运动员前庭器官的稳定性,利用旋转训练仪的旋转速度、启动加速时间及停止减速时间、旋转方向、旋转圈数的不同组合可以探索更为个性化的艺术体操转体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中国武术作为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润泽。文章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及理论,试图从传统哲学的视角来解读中国武术,以此来强化人们对中国武术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论述休闲、休闲体育以及中国休闲体育,从而进一步提出:中国武术是一种中国式的休闲体育活动,休闲时代成为中国武术新时期发展的机遇期。以中国武术的健身价值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推动武术发展,利用休闲时代构筑的巨大平台大力发展武术产业。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进行研究,探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一般理论问题,通过对武术套路教学技能的界定,参照武术套路教学的特点对武术套路教学技能进行分类,制定武术套路教学技能的培养原则和武术套路教学技能培养的阶段,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环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其中文化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内在层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21世纪世界体育文化的交融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必须理性的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增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竞争力是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98年和1999年两次中国武术散打与美国拳击对抗赛双方比赛结果和我国散打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统计,分析和探讨中国武术散打如何在今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继续保持与发扬自己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陈满平 《体育科技》2010,31(2):24-27
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系统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近代中国传承传统武术的历史进行理性的思考,实事求是地剖析出亟待解决的对当前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工作的正确评价问题;对中国武术重新定位和正名的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教育界的历史断代的问题,以期能引起各方面应有的重视,加大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改革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全运会赛制的历史功绩和时代局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运会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对全运会要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全运会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一根调控杠杆,其作用不可低估,但进入新世纪的全运会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不适应时代需求的种种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全运会要与时俱进,彻底告别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全运会赛制,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型赛制.是全运会今后发展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分析中、西方文化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竞技体育间的冲突和融合的全过程,讨论了中国近、现代竞技体育在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构筑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竞技体育的基本思路。指出中华民族特色竞技体育的形成,既要吸收和引进西方竞技体育的先进理论和枝术,又要认真地总结我国近、现代竞技体育的实践经验,更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综合提炼出符合中华民族特性、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式的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之根,也是未来文化之根,是我们与世界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因此,了解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它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健身性和表演性 ,特别适合大众健身和比赛表演 ,深受我国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应该大力扶持这支民族体育的奇葩 ,使之重现勃勃生机 ,为全民健身和我国民族体育走向世界竞技体育舞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