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教育史学具有社会科学的一般发展规律:教育史学适应教育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发展;深受政治的影响而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与社会文化的更迭兴衰遥相呼应。教育史学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又有史学的演进规律:教育史学发展史就是教育历史被不断重写的过程;研究队伍的整体素养与教育史学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史学研究中史料、方法与理论三者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描述叙事性的教育历史与解释分析性的教育历史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宏观教育史研究与微观教育史研究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教育史学自身的特殊的演变规律表现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活动的历史研究齐头并进,且维持动态平衡;教育史学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互依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2.
理论分析:教育史学的本质属性 “教育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泛指历史上所发生的教育活动、教育现象,包括教育历史人物、教育机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习俗等;狭义是专指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包括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它“以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任务是研究各历史时期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进程  相似文献   

3.
影像史学是史学发展的新动态。从影像史学的学术背景、学术主张和学术价值来看,将影像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中国教育史研究,对教育史研究思路的扩展和教育史学科地位的提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以影像为史料的教育史研究尝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显不足。以教育纪录片为例,视觉史料、听觉史料和档案史料,对近现代教育史研究都有着重要价值。因此,不仅要认识到历史影像在史料层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更要充分发挥影像史学的理论价值,积极推进教育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教育史研究受传统教育史学影响,强调"让史料说话"。而当代,史学研究向多元化发展,历史研究的着眼点开始转向主体如何认识历史客体的问题上来。在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发展的新时期,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视角考量,教育史研究都必须重视研究者主体性,并将其与历史客体性有机结合,促进教育史研究和教育史学科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教育史研究受"科学史学"的影响,以追求客观、实证的目标为己任,较少关注史学理论及方法论的新变化,更少关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批判,导致了教育史学理论的弱化,鲜见关于教育史研究问题的争论.教育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教育史研究应当:一、加强与史学理论的结合,更新教育史研究理念,开展教育史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二、克服单一的"叙述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加强叙述史研究与"主题史研究"的结合,增强教育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三、重视教育改革中的"历史因素",主动介入和参与现实的教育活动,发挥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功用.  相似文献   

6.
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 ,又与历史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近 1 0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 ,教育史学科在观念的转变和方法的创新、贴近现实与参与现实意识的增强、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的拓展、学科理论建设的探索与加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涌现出一批重要成果 ,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问题。教育史学科应在深入开展专题性研究、积极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型与综合性研究、提高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水平和推进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7.
比较史学是史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作为史学研究的一专门领域——教育史,应充分吸收史学母体学科所提供的理论养料,借鉴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把比较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和教育史研究相结合,遵循其基本原则,对提高教育史研究水平、扩展教育史研究领域、提升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地位等方面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外国教育史是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基石之一,也是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其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以整体史学观为基本理念,加强课程内容的通识性和特色化建设,适当增加外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与多元文化教育史教学内容,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教育问题史,重视"中国教育史""比较教育学"课程的联系和沟通。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学视阈来看,教育史学科应该具有实用性价值;从历史学视阈来看,教育史学科也能够具有实用性价值。教育史的“史”字不是要我们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过去的教育事件,而是要用历史与教育的双重视角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教育史学科没有找到服务教育实践的很好的方式,仅仅满足于为现成的教育理论和现行的教育政策,向历史寻求证明。在当下,教育史学科应该面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来展开研究,以寻求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学科智慧。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教育史学评论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把教育史划分为客观的教育史(教育史Ⅰ)、记录的教育史(教育史Ⅱ)、教育史学科(教育史Ⅲ)、教育史学理论(教育史Ⅳ)四个层次的基础上,阐明了教育史学评论对于推动教育史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了教育史评论的客观基础,提出了教育史评论的社会标准和学术标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微观史学的方法,认为它是以缩小的世界为观察的对象,是一种深入细致分析历史问题的策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和马克思历史学理论是微观史学的三大理论基础。微观史学的三大特点在于注重史料的精确性,关注一般民众的行与为,综合运用多学科尤其是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微观史学的视角下,教育史研究应拓宽传统教育史的研究范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主题、拓展史料的采纳范围、深挖日常生活的教育信息并且综合考察教育史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受教育生活史研究范式的启发,学前教育史研究应关注所有学前教育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并实现从"生活故事"的文本叙事到"生活史实"的微观叙述的转变;应关注学前教育生活的层次与结构,使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内容更具综合性和均衡性;应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还原学前教育生活史实,使之更具研究价值。学前教育生活史研究将有助于探析学前教师思想和观念的形成过程,促使学前教师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支持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学研究进程在大致经历了历史教学法研究的繁荣、历史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及专题化研究的全面展开三个阶段之后,进入了反思推进的新时期。这反映出历史教育对4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动适应。梳理这一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立足新时期的育人需求,重新审视原有的逻辑起点、概念范畴和研究路径,以新的思路推进历史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依附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产生的学理背景、时空背景可以看出,依附理论的基本特点是:基本立场的“西方性”,研究视角的“外部性”;研究取向的“批判性”。无论是在学理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上,依附理论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既存在积极作用,也存在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愿望越来越强,各类双语学校、双语班相继建立以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需求。文章回顾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历史,其目的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育体制,构建双语教育理论框架,探索培养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兼通的高水平双语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Finnish religious education (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c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a historical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data, which consist of written pedagogical and curricular material on Lutheran RE from the last 150 years. The analysis, which employs the Foucauldian concept of governmentality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zenship and religion, morality and power, demonstrates that RE has been a powerful tool in shaping civic identities throughout its history. However, the justifications for RE have differed markedly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day. This study further claims that liberalisation and individualisation are the main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cepts that describe the change in the notion of citizenship.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analysis is to addres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how the formation of civic identity is always shaped by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currents and particularly how the externally controlling power of the nation state has been replaced by less visible ways of governing the liberal subject.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on a “new” history of education is writt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articipant in the process of discarding Soviet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boundaries.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ha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become a continuous process in post-Soviet societies, when the now liberated historians of education were faced with a new challenge, namely integration into the newly opened world. The only allowed theory, Marxism-Leninism, reduced historians of education to superficial methodology and its trivialisation. However, the collapse of the USSR did not immediately result in new theoretical concepts, because historians were busy discovering fresh facts in newly accessed archives and libraries. Soon, topics o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were being addressed by social scientists, who had succeeded in learning the latest theories, enabling them to present historic material to the general public in a global context. “Acts-and-facts history” slowly lost its place in university courses. Similar to the Revisionists of the 1960s in the West, today historians of education in the Baltics look to the common narratives and borrow theories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 Current research in Latvia focuses on the Soviet legacy,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stories of those “whose voices have not yet been heard”.  相似文献   

18.
已经出版的教育史著作大都没有对数理教育的历史给予与历史全貌相一致的表述,其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忽视令人震惊。产生这一问题的表面原因是:一方面从事理科教育的人不注重历史叙述;另一方面.教育史研究者大都缺乏理科知识,对理科教育的变化与进步没有感知,难以写史。更深层的原因是缺少充分的社会条件和文理兼修不为稻粱谋的学者;从学科建设方面分析,教育史学界所使用的“教育”概念是不完整不深刻的。教育史中的“教育”应该是聚焦于人的成长发展的活动,教育史也应当从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出发,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将成长发展中的人作为教育史的服务对象,把写出能反映全貌的教育史作为教育史学界努力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这需要文理组合的团队,以开放的方式整体评估各类教育史实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综合性教育史著作和教科书的篇章节构,编写出文理平衡、以人为本的完整教育史。  相似文献   

19.
美国课程史研究最早是作为传统教育史的次领域而萌芽的,秉持传统教育史的进步史观、重视史料、编年体叙写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课程领域的转向和修正教育史学的兴起,促使课程史研究开始思考与教育史的关系,并自觉寻求课程历史的理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后结构思潮和课程研究“理解范式”的影响下,课程史研究走向多元理论解释的路径。应从课程史与课程理论内在关联的角度,充分认识课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学是高等师范中文专业一门应用理论学科,长期以来所使用的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不仅与学科性质不相符合,而且也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有违先进的教育理念。案例教学法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诸多优点,是变革语文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