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坚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以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本文对上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对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3.
茅盾先生的<子夜>作为一部宏篇巨作,其结构艺术,结构美学也是该书整体价值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小说中成功体现的结构艺术的形式美,与其思想蕴涵的内容关,共同成就了这篇名著.具体说来这部小说在结构艺术上的形式美包括了宏大美、参差美、严谨美.这些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使<子夜>以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无穷的艺术魅力,同其重大的历史内容,深厚的思想内涵,共同结成一部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4.
清中叶文言小说在学界的评价不高,最主要的一个罪名就是强调小说的教化功能、充斥着大量封建正统观念的说教。其实,明清小说自《三国演义》、《水浒传》以来直至清末有许多作品都有着“教化为先”的特点(1),仅仅看到清中叶文言小说对教化功能非常强调是不够的,我们更应当注意这一时期强调小说教化功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明中叶至清初,无论是评点还是创作,优秀文人们都很强调自情感的重要作用。从“容本”《批评<水浒>述语》所云“和尚一肚皮不合时宜,而独《水浒传》足以发抒其愤懑,故评之为尤详”,到金圣叹所说的“怨毒著书”,到张竹坡所言《金瓶梅》之创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关注的是唐代文言小说与唐代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了唐代文言小说中浓郁“诗人气”背后的种种渊源:唐世风尚的推动,小说文体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指出了“诗人气”在不同类型唐代小说中的不同表现。以此来理解和把握唐文言小说的精神内质,发掘唐文言小说别样的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应英雄,而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亩绝句《还源篇》;《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惟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相似文献   

7.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 ;“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 ,正位居体 ,美在其中 ,畅于四支 ,发于事业 ,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 ;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反英雄 ,而是人类心灵最最完美的象征 ;《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言绝句《还源篇》 ;《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 ,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 ;《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 ,而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相似文献   

8.
散文体小说在中国的产生发展,与欧洲大不相同。西方古代,从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到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叙事诗,都是韵文体的;而公元7世纪兴起、至8世纪达到相当繁荣的中国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如果译成现代语言,就已经完全符合近世散文体短篇小说的美学要求了,这比西方出现于14世纪的散文体小说要早6、7百年。唐代文言短篇小说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也是包括白话小说在内的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一些唐五代白话小说又可视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滥觞,但由于小说在中国古代长期受到轻视与排斥,唐五代小说研究因…  相似文献   

9.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10.
<正>《狼》是文言短篇小说,教学应兼顾“文言”和“小说”,帮助学生借助文言理解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体式特征。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集中阅读现当代短篇小说,执教《狼》需要帮助学生了解阅读小说的关注点。小说营造的环境,“晚”“野”“麦场”“积薪”,在时间、空间上突出紧张感,又为情节变化创造了条件;小说中的形象“屠”“狼”,  相似文献   

11.
《智囊》是冯梦龙编纂的专题性文言小说总集之一,它成书于晚明崇智的文化思潮和市场需求的利益驱动,体现着冯梦龙明确的编纂目的和独特的编纂思路,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文学创造性,为明清拟话本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素材和艺术借鉴。正是这些特性,使得《智囊》区别于子、史文章而具有小说特性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说艺术美创造的历史,也是小说语言美创造的历史。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们,奉献给人们的小说语言的美感魅力是多姿多彩的。撷其大要,有如下几方面:各尽其妙的语体运用产生的美感魅力,各呈异采的风格创造产生的美感魅力,各具情态的人物塑造产生的美感魅力。  相似文献   

13.
曹文轩的小说一向以单纯的形式追求一种复杂的美感。长篇小说《细米》与曹文轩的许多小说一样,依然是以美感作为故事的恒久内核。但是,它更自觉地内化了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小说以单纯的形式为特色,但单纯的形式下却包含了复杂的美感,由此,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叙述美学。  相似文献   

14.
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是古代小说家叙事写人的重要手法之一,它是一种蕴涵着丰富阐释能量的叙述手法,这直接导致了文本巨大的审美张力,从而赋予读者以自由的审美创造空间。不同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鉴赏水准和接受心境等,而“春秋笔法”又赋予小说文本以很大的开放性,这势必造成小说主题阐释的多元性和人物性格解读的争议性,这也正是某些小说能焕发出持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入小说”所导致的文言小说“诗化”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将“诗歌”的种种“文学特质”带入了传统的“史书叙事”,从而促进了中国叙事艺术的发展,并最终完成了由“史传”向“文学”的蜕变,导致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成熟和小说创作高峰的出现。邱昌员的《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拓展,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姚鼐《古文辞类纂》打破辞赋与古文对立并举的传统观念,明确将辞赋作为古文的一个类别大量选录;其圈定的最优作品,辞赋最多。在古文选本中如此重视辞赋选录,意在强化古文的辞章之美,完善其古文内部审美图式的理论构建,提升古文的审美层次,重建桐城派古文的新文统,使桐城派古文理论在审美的维度上获得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论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盛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言小说在初兴期蓄势的基础上,繁荣期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唐代文言小说的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与科举制度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直接有关。这一时期进士科、制举以及吏部科目选等取士非常盛行,不仅选拔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而且营造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文化氛围。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给文言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科举士子假文言小说叙写科举环境下的现实人生,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则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  相似文献   

18.
相较于鲁迅其他的小说,《铸剑》无论是从创作方式还是艺术审美趣味上都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有着更为深刻的精神联系。从想象力与诗性美、虚构性与传奇性两方面探讨《铸剑》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融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若将传奇小说视为一种文言创作的小说体裁,它在五四前后可以说已基本消亡,然而它所蕴涵的许多审美风格、母题原型和叙事模式,结构框架等则仍然留存在中国现代小说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奇作为一种风格和内在叙事要素,是依然留存在现代小说当中并得到了新生。  相似文献   

20.
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多从道德角度切入,诸如对《金瓶梅》性道德的批判,对《水浒》"行帮道德"的反思,对《红楼梦》爱情道德的解析,对《西游记》道德正当性的论述。从中外文学史及批评史来看,道德批评有其合理性,文学批评应当具有道德承载。夏志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道德批评是从西方人文主义道德出发的审美化批评,充满人道主义温情,其独特的理论来源和批评实践,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