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若干技术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7名比赛成绩在13.80m以上的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与第6届世锦赛女子三级跳远前8名的运动员进行分析对比时发现,我国选手在助跑最后5m的水平速度、第1、2跳及之和的距离、保持助跑水平速度到最后一跳的能力以及三跳的起跳初速度等方面均差于对方。这些是导致成绩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及第12届全运会女子全能前八名运动员各项成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800m、200m、100m栏、跳高、跳远等项目成绩对其全能成绩总分贡献程度很大;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各项目与全能成绩总分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速度类项目>跳跃类项目>投掷类项目;世界优秀女子全能运动员速度类200m和100m栏,铅球与跳高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00m和800m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他各项目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我国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各个单项和整体实力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动态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因素分析法对第6、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400m决赛运动员的50m分段时间、平均速度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为了防止后半程速度的下降,应延长400m跑的加速时间;8个50m分段的标准差越小匀速跑的能力越强,前3名选手都有较强的匀速跑能力;最快和最慢50m分段的时间差与运动成绩显著相关;第1名运动员启动速度较快,第2分段控制速度,在第5、6分段速度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第 2 7届奥运会游泳比赛女子短距离自由泳前 8名运动员技、战术的数理统计发现 ,在 5 0 m自由泳决赛中出发段的技术至关重要 ,途中游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划幅和划频的技术组合 ,在 10 0 m自由泳决赛中 ,5 0 m的绝对速度实力是取胜的主要因素 ,前 8名运动员采用高频率的划频和划幅的技术组合 ,整体运动成绩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掷铁饼技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掷铁饼动作的运动学参数进行测量、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2名优秀女子运动员在出手速度上不存在劣势,然而,在出手速度、出手角度与出手高度三者组合的优化程度上不如国外优秀运动员;2)李艳凤在第1单支撑和第2单支撑阶段时间较短,谭建在第2双支撑阶段的时间较短;3)我国2名运动员在第2单支撑阶段铁饼增速较多,在第2双支撑阶段铁饼增速较少,这对出手速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4)我国2名运动员在第2双支撑阶段人体重心速度下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饼"系统内能量传递效率较低,这与第1双支撑阶段人体重心速度增量较少有一定关系;5)我国2名运动员在第1双支撑与腾空阶段中,铁饼移动距离较长,体现了大幅度摆饼的特点;6)国外优秀运动员在掷铁饼动作中,人体的平动范围较大,特别是在两个双支撑阶段,这有利于提高第1单支撑阶段的人体重心速度的增加,也有利于在第2双支撑阶段为最后用力动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中、外优秀男子100 m蝶泳运动员技术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我国8 运会前3 名优秀男子蝶泳运动员和第26 届奥运会蝶泳比赛前6 名运动员的出发反应时、出发15 m ,途中游的划频与划幅,转身前后,7.5 m 技术以及冲刺到边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蝶泳运动员出发技术较好,划频能力不如国外优秀运动员,划幅较大,但划频与划幅的组合不尽合理;转身技术最为薄弱,表现在转身前减速,转身蹬前有停顿,与国外优秀运动员转身技术上存在一定差距;冲剌到边技术尚可,但仍有待精雕细刻。建议我国蝶泳运动员应重视基本技术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根据个人技术、素质特点调整划频、划幅的组合;必须解决好转身技术环节,熟练掌握转身前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邓永星 《游泳》2009,(3):15-18
"直臂移臂"技术在短距离自由泳中有很大优势,数据证明"直臂移臂"技术在最后冲刺阶段的划水能充分发挥腰部和肩部力量,提高划水速度与空中移臂速度并保持划幅。"直臂移臂"技术将成为国际泳坛女子自由泳顶尖技术之一。通过对第28届奥运会女子50、100米自由泳决赛前3名运动员和中国十运会女子50、100米自由泳决赛前3名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探讨,我们发现中外优秀女子短距离自由泳选手之间存在许多"直臂移臂"技术的选手,但国内对"直臂移臂"技术的研究较少,游泳基础训练对此技术不重视,从而失去了一批极有潜质的"直臂移臂"运动员。本文对"直臂移臂"这一特点进行分析,找到它的存在价值,为我国游泳训练提供实质性的理论依据,以达到推广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对世界优秀女子赛跑运动员比赛中疲劳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参加过 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 10 0 m、2 0 0 m、40 0 m、80 0 m半决赛和决赛的前 8名共计45 8名优秀女运动员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 ,得出世界优秀女运动员 2 0 0 m、40 0 m、80 0 m赛跑中的疲劳系数 ,旨在为我国优秀女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及成绩目标的确定提供量化参照目标。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八名优秀仰泳运动员比赛速度游的水下技术影片的解析数据,分析了右手划水各时刻的划水速度和划水角度,揭示出我国优秀仰泳运动员的划水效果和划水特征。  相似文献   

10.
笔者对参加过 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 10 0m、 2 0 0m、 4 0 0m、 80 0m半决赛和决赛的前 8名共计 4 5 8名优秀男运动员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 ,得出世界优秀男运动员 2 0 0m、 4 0 0m、 80 0m赛跑中的疲劳系数 ,旨在为我国优秀男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及成绩目标的确定提供量化参照目标  相似文献   

11.
程燕  林洪 《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0):13-15
对我国参加第27届奥运会游泳比赛的21名运动员进行了身高、体重、肢体长度、围度、躯干围度、皮褶厚度等21个基本形态和1个肺活量指标的测试.测试发现,由于我国有多名女子运动员的年龄偏小,身体发育还不够成熟,导致在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上比第26届奥运会时有所下降,但仍远远好于日本运动员,肯定了中、日两国运动员成绩上的差距并不是身体条件的差距;我国运动员躯干形态的改善,更加符合人体在水中的运动模式,有效地减少了形态阻力,并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更为接近;我国运动员的皮褶厚度和体脂%的增加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2008年美国、中国、澳大利亚三国游泳冠军赛1500米自由泳决赛运动员成绩进行分析,在揭示优秀1500米自由泳运动员体力分配特点的同时,找出中外运动员在该项目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以此为我国1500米自由泳训练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短距离自由泳运动员朱颖文比赛技战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勤  郑闽生  钱风雷 《体育科研》2008,29(2):66-68,72
通过对在十运会上为上海代表团夺得女子短距离自由泳4枚金牌得主朱颖文的比赛技战术分析,研究其特点和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距,并提出训练对策,旨在提高其3008奥运会,2009全运会的比赛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3年巴塞罗那世界游泳锦标赛以及2005年南京十运会三次游泳比赛的分段成绩、参赛女子运动员的年龄的分析、各主要技术参数(包括出发、转身、途中、划频、划幅、游速等)的比较,分析当今中外优秀女子400m、800m自由泳选手的技战术特点,了解我国选手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差距,明确赶超的目标,寻找突破的方向,为我国今后在女子长距离自由泳项目上的发展提供技术参数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孙楠  纪广明 《中国体育科技》2012,(1):102-105,145
目的:研究我国游泳项目优秀运动员的膳食结构、营养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营养保障措施。方法:对19名运动员进行为期3天的膳食调查,以及高原初期和后期的生化指标的测定,数据通过运动员营养软件统计处理进行分析。结果:30%的运动员总热能摄入量仅占推荐量的80%以下,尤其女运动员偏差较大,三大热源质比例为碳水化合物占41%,脂肪占42%;蛋白质占17%,三餐热能摄入比例不合理,蔬菜摄入总体显示不足。血象指标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提高者占63%,红细胞数提高者占68%,红细胞压积提高者占63%。运动员训练前、后体重变化平均在0.4~0.8kg之间,控体重的运动员血象指标出现下降的倾向,运动员平均摄水量为3.5l/d。结论:高原训练中,运动员的膳食监测和营养补充是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殷剑侠  仲宇 《体育科技》2010,31(4):52-55,60
通过对运动员两种仰泳出发技术的预备姿势、离台阶段、腾空阶段、入水阶段和头到达指定距离的时间进行了有关运动学特征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脚出水面仰泳出发技术的预备姿势重心高,离壁角度大,离壁速度快,双手空中移动速度快,手入水距离远,入水角度较小;从水下滑行到5m、7.5m段的时间看,脚出水面仰泳出发技术的优势明显,脚出水面的仰泳出发技术优于脚不出水面的仰泳出发技术。  相似文献   

17.
Freestyle race pacing strategies (400 m) were compared between elite able-bodied swimmers and those with minimal physical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S10 classification) and visual disabilities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S13 classification). Data comprised 50-m lap splits and overall race times from 1176 400-m freestyle swims from World Championships, European Championships and Olympic/Paralympic Games between 2006 and 2012. Five pacing strategies were identified across groups (even, fast start, negative, parabolic and parabolic fast start), with negative and even strategies the most commonly adopted. The negative pacing strategy produced the fastest race times for all groups except for female S13 swimmers where an even strategy was most effective. Able-bodied groups swam faster than their S10 and S13 counterparts, with no differences between S10 and S13 groups. The results suggest adoption of multiple pacing strategies across groups, and even where impairments are considered minimal they are still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detriments in comparison to their able-bodied counterparts. Th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raining related to pacing strategies to ensure optimal swimmer preparation for competition. Analogous performance levels in S10 and S13 swimmers also suggest a case for integrated competition of these classifications in 400-m freestyle swimming.  相似文献   

18.
随着体育全球化的推进,各种体育赛事层出不穷。游泳是奥运会的重要比赛项目,奖牌多,影响力大。新形势下,世界泳坛百花争艳,各国选手都极具竞争力,而我国游冰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短暂,平均年龄低于国外选手,忽视了许多大器晚成的优秀运动员。因此,本文通过介绍“运动寿命”的定义,分析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培养现状,讨论造成优秀游泳运动员运动寿命短暂的因素,寻找延长优秀游泳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stroke phases, arm-leg coordination and trunk motion fluctuation during breaststroke in elite male and female 50, 100 and 200 m events at the 9th FINA World Swimming Championships, Fukuoka 2001. Four phases of the arm stroke and three phases of the leg kick as well as phases of simultaneous arm and leg propulsion and recovery were identified from video of swimmers' motions below the surface. The duration of each phase was expressed as a proportion of the whole stroke cycle. Three measures of the arm-leg coordination, percent simultaneous arm-leg recovery time (%SRT), percent arm lag time (%ALT) and percent simultaneous arm-leg propulsion time (%SPT) were calculated. Mean mid-pool swimming hip velocity (V), stroke rate (SR) and stroke length (SL) were also calculated. In addition, the intra-cycle hip velocity of the swimmers was obtained by cinematographic analysis. The SR decreased and S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the event distance increased. For the arm-leg coordination the %ALT, %SPT and %SRT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event, gender and performance level. In particular, for increasing event distance and for the higher performing swimmer the lower the %SPT and the higher the %SRT. In addition, the range of the intra-cycle hip velocity fluctuation in the lower performing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e higher performing group. The non-propulsive phase seems to be a key factor for better performance. The breaststroke swimmers must avoid rapid deceleration during the non-propulsive phase by adopting a low resistance posture and stroking techn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