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组织上规定你报道哪一个领域的科技新闻,你就会有这样一个任务:跟科技人员交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要知道这个领域的情况,单靠自己是很困难的."1987年4月17日,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在全国科技新闻研修班上,专门就"优秀的中国科技记者要考虑的几个问题"发表讲话.在钱老的眼里,"跟科技人员交朋友"是科技记者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一位年轻女记者问我:如何成为一个好记者? 我回答说:做一个专家型记者. 我说:记者--尤其我们这种体制下的记者,就是在吃青春饭.假如到四十多岁,仍然提拔不上去,仍在做一个大头记者,青春早已消失,热情也已不在,还一直比着领导的讲话、材料,完全应声虫似地"解读",我不信有几个记者还有采访、写稿的兴趣--尤其你自己内心还认为有时是在说假话.所以,做一专家型记者,经常写"专家型报道",像大学教授那样,像在做学术一样地研究手中的报道,一直钻研到七八十岁,也会兴致盎然.  相似文献   

3.
南台 《编辑之友》2008,(1):66-66
姚明是大家喜欢的,有他参加的篮球赛,许多人总是看不够,可是,换个方式,假如让他单个表演,开头也可能有人看,可有几个人能坚持不厌倦地看一两个小时?能坚持10分钟就很不错了.  相似文献   

4.
科技文件材料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更改问题 . 科技文件材料的更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①错误更改 . 在设计和工艺中发现错误 , 需要更正 . ②技术进步 , 设计和工艺改进 . 新技术的采用 , 设计和工艺的完善也需要对科技文件材料进行更改 . ③材料的列换 . 在生产中 , 由于原材料的变换 , 工艺要加以改变 . ④客户的要求 .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记者,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希望人们乐意看,有更多的人看。而对目前的科技新闻报道,很多人反映呆板、乏味、似懂非懂。当然,以传播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为己任的科技新闻,希望所有人都能一看就懂显然是不现实的。科技宣传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年轻人不缺灵气,缺的是傻气" 记者:您出成果主要是在中年以后,这是为什么? 艾丰:我这个人可能有一点特殊性,我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我真正出成果,被大家承认则是在四十到六十岁.原因很简单,一个是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另一个是岗位原因.  相似文献   

7.
有句俗语,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我接触过不少青年记者和通讯员,深感他们思维方法不同,主观努力不同,进步快慢也就不同。有几个人给我的印象很深。一次,一个青年记者和我们一起,去采访某地区在农村建立科技推广网的问题。我起草后,让那个青年记者过目。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接过我的稿子后说:“我还要看你的原稿,看你是咋修改的。”我听了猛然一惊。因为过去从来没人向我索要过原稿,他是第一个。这个青年人肯动脑子,敢于追根探底,主观能动性强,很有希望。连着采  相似文献   

8.
中国田径协会给你打电话说下午有个通气会,你准点到了,发现你的同行装满了一屋子;你希望能单独跟某位人士聊聊,他沉吟半晌,说提这样要求的还有几位记者,关系都不错,要不就一起谈了吧……当今的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体育记者,最大的感受恐怕就是采访的难度日趋加大:任何一个事件,都会同时有几家甚至十几家、几十家媒体同行到场采访.为了应付众多媒体记者,一些机构或单位这两年纷纷设立了"记者接待日"或"开放日",统一接待记者.记者采访,从以前的单打独斗,更多地演变为群体采访:场地是公开的,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公开的,接受采访的人的回答也是公开的,哪一个环节都不再有私密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报道的同质化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同一事件,各家报道大同小异,读者看了索然无味.那么,在这种环境下还能做出独家新闻吗?又如何能做出独家新闻?作为一名体育记者,笔者想结合同行和自身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周泽: "警察抓记者",已经逾越了公众能够接受的底线 赵金:"朱文娜事件"可谓是2008年记者维权第一案,引起的社会关注也是空前的.首先我们回忆一下事件的进程.1月1日,<法人>杂志刊发了朱文娜采写的<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报道了西丰县商人赵俊萍遭遇的官司,该报道涉及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县委书记张志国.1月4日,西丰警方以"涉嫌诽谤罪"对朱文娜立案调查,并进京拘传.1月4日下午得知遭拘传信息,朱文娜到友人家暂避.7日,<新京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记者报道辽宁西丰官员负面新闻遭警方拘传>.7日下午朱文娜向中国记协提交相关材料,中国记协维权处表示要高度关注此事.8日朱文娜回单位上班.8日下午西丰县公安局召开会议决定,对朱文娜撤销立案、撤销拘传.9日中午时任<法人>杂志总编辑王丰斌代表杂志社就朱文娜事件发表声明.9日下午3时西丰县委县政府指派相关负责人赴北京,向法制日报社表示道歉.  相似文献   

10.
石湾 《编辑学刊》2011,(2):62-65
正岁末年初,文艺界活动多,1月11日,竟然上下午都有会,没想到下午开完会打的返家途中,接到一个很意外的电话:"老板,今晚请你吃饭。"我一听,是一位10年没见的《作家文摘》的同事巴佳打来的。因近期她的名字在责编栏中消失了,我以为是新上任的总编把她解聘了,就问她是  相似文献   

11.
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产生:有的时候,记者并没有写某个题材的激情,但一个日常的普通现象触动了记者的感觉神经,使记者激动不已,产生尽快将感受和认识写出来的欲望;有的时候,记者收集的材料已很充足、丰富,但苦思冥想,就是理不出个头绪来,从而迟迟不能入笔;也有的时候,特别是采写科技、军事、文体等方面的报道,因牵涉的专业技术、行话较多,  相似文献   

12.
1998年5月21日,新华社播出了记者牛爱民采写的现场特写,题目是<北京协和医院收费何其慢>(全文附后).报道反映了这家医院在为患者服务方面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报道写道:"5月19日下午4时多,记者来到协和医院收费大厅,看到9个收费窗口只开了5个.  相似文献   

13.
“我知道有许多人想让我继续游泳,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我的愿望有你们的一半强烈,我就不会选择退役11月21日下午,身穿白衬衣黑色西裤的"鱼雷"伊恩·索普走进悉尼温特沃什饭店,他看上去很轻松,始终面带微笑。《悉尼先驱晨报》记者迈克尔·考利描述说,索普低头看了一眼腕上的手表,2点53分,他开口了:"我最终决定不参加明年世锦赛,周日(19日)也是在下午的2点53分,我还作了另外一个艰难的决定,我将不再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泳池里度过了几年一成不变的生活,我想尝试做新的事情。"顾不上看周围人的反应,索普接着说:"今年早些在洛杉矶养伤时,我开…  相似文献   

14.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在分工里,是否可以将"环境记者"单拎出来,成为记者职业的一个分支? 假如真的可以分出环境记者一类的话,我必须承认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环境记者。从我任职的几家媒体内部实行的"记者分口"制来讲,在我的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里,从来都没有被分配了专门去跑过"环保口",但是奇怪的是我每每总是要"撞上"环境新闻,而且每一次的环境问题的报道总是给我带来好运气。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我个高腿长,闲得没事就往别人的口子里插一足,沾了很多"环境"的光。  相似文献   

15.
真实的遭遇     
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从家乡来,我们几个同学去看他。谈话间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记者,你们是我的学生,今天没有外人,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些日子咱家乡邻县去了一位记者,采访全县办计划生育协会的事。记者要到村里采访,县里有关部门通知了某某乡,乡里选了一个村子。其实,村里没有什么这协会那协会  相似文献   

16.
一女性文摘类期刊的概念界定女性文摘类期刊的概念界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受众的性别特征可以得出,女性文摘类期刊是指以女性读者为主要目标受众的文摘类期刊。如《女子文摘》、《中外妇女文摘》等,从刊名就可以得知它们的诉求对象很明显是女性读者。  相似文献   

17.
有几次,我跟大学毕业不久的记者一道采访,发现他们中有人笔记不勤,对一些重要的,生动的情况甚至不作记录。还有一次,看一位记者写的稿件内容很单薄,问题没讲清,难以修改,于是请他补充改写。他说:情况就是这样。征得他同意,我看了他的采访笔记本,仅记了一小页,疏疏几行确实看不出什么名堂来。  相似文献   

18.
采访散论     
“一比十”美国记者赖安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八条“赖安报道规则”,其中一条是,“在不知道答案60%的情况下,不要去采访任何人”。穆青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之前看资料约70公分厚。二战前夕,美国驻柏林记者为了希特勒给他的几分钟采访时间,准备了几个星期。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事前看了几公斤的材料。有位资深记者提出,为了一份时间的采访,最好有十份时间的准备,即“一比十”。  相似文献   

19.
声音的特性是一瞬即逝,语言也是如此。有些生动的讲话常常突然出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就看记者的反应如何了。有位记者采访一所工读学校,校方找来了几个学生,可是他们都很拘谨,谈得很一般。后来,老师让一个女学生陪同记者参观校舍,一路上他们边走边聊。那学生对记者说,她过去回家从来不喊妈,她所干的事让妈妈伤透了心。来这儿学习后,在老师的教育下,才明白自己过去真够“浑”的,不懂得妈妈的心。现在特别想念妈妈,每天晚上在被窝里  相似文献   

20.
新闻写作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看你调查研究到不到家、手头是否掌握了大量丰富而翔实的材料.在这一点上,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经过四个月的调查研究,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