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教育》2005,(2):64-64
“新基础教育”研究已经结题,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决定主办“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发布会(包括现场研究)。  相似文献   

2.
2001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三中学在继承传统、保持特色的同时,遵循学校新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对学校进行了深层次的教育改革。在改革中,周震和校长(兼任上海市新基础数育研究所副所长)积极引进了华东师大叶澜教授领衔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将“新基础教育”在案中阶段的发展性、推广性研究作为学校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实验课题。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使学校整体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浓厚的研究气息与和谐的人文氛围。近日,我们走访了周震和校长,就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改革思路进行了专题采访,相信对广大学校会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新基础教育”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8月,广州市先烈东小学非常幸运地成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理论与推广性、发展性研究”的试验学校。“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三观十性”,以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  相似文献   

4.
《教育导刊》2009,(3):F0004-F0004
先烈东小学是一所传统名校,该校提出了“立足校本,以科研促教研,着力打造学校品牌”的口号,启动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推广性与发展性研究,引入教育部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的推广性、应用性研究”,为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健康心灵找到了一条科学之路。该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开发与建设,2002年10月加入了国家“十五”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的课题研究,并成为该课题的研究基地。2002年该校被定为“国家基础教育(软件)资源库”试验点学校。  相似文献   

5.
“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6.
《教育导刊》2006,(6):I0001-I0001
广州市先烈东小学是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浓郁的文化积淀。身为传统名校,先烈东小学紧跟时代脉搏,提出“立足校本,以科研促教研,着力打造学校品牌”的口号,引进了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推广性与发展性研究,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的推广性、应用性研究”,“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的研究”等课题,为这所老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全省小学教科研工作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7.
黄启林 《教育导刊》2004,(19):59-61
2000年我们争取机会加入了由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研究推广性、发展性研究》的研究行列,成为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的一员。回顾我们当初加入课题研究的初衷,大致有以下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教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和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研究’现场研讨会”于2000年11月25-28日在上海市闵行区召开。来自全国十八个省市的三百多位代表相聚一堂,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9.
近日,新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会在闵行区举行。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结点,回首闵行区开展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研究所走过的四年历程,我们欣喜地发现——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09,(2):64-64
自1994年以来,“新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已经走过了15年历程,先后经历了探索性、发展性和成型性研究三大阶段,足迹遍及上海、江苏、福建、浙江、山东、广东等多个省市,参与者众多,形成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下属的研究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10,(2):F0002-F0002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是在叶澜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经15年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一部系统探究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专著。  相似文献   

12.
8月21日,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上海市委党校胜利召开,会议研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以及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今后几年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开创上海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龚学平主持了会议。徐匡迪市长指出,未来10年是上海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基础教育现实问题决策研究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通过教育科研,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以及“建立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发展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制”全面论述了北京师范大学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是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 :“为基础教育现实问题决策研究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通过教育科研 ,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以及“建立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 ,发展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制”全面论述了北京师范大学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0月15-16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鉴定会暨‘十五’期间课题研究总结表彰大会”在上海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人民教育》杂志和上海市教科院等单位的专家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十几个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及6所总课题组直属实验校的领导和代表200余…  相似文献   

16.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传统“三好学生”评选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评价理念功利化、评价内容片面化和评价主体单一化等方面。加快“三好学生”的变革和实践,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新三好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给广大理论研究各与基层学校德育工作杳以很大的启示。学校通过制定评价指标、评选表、评选细则、操作流程表等一系列措施来规范和实施“新三好学生”的评选,体现出生活性、针对性、整体性、全面性、进步性与发展性的评价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酝酿、筹备、期待已久的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十二五"开局的新年伊始,即将拉开帷幕。这是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场重要检阅,更是上海基础教育新征程的一次庄严誓师。  相似文献   

18.
“新基础教育”在努力读懂教师。叶澜老师曾经说:她一直在努力理解教师,读懂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李家成《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对“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体悟》1999年9月,我校作为“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实验校加入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实践中;2004年9月,我校被确定为“‘新基础教育’生命·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回顾几年参与“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走过的路,我们深深感受到校长读懂教师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读懂教师的过程中,我们的学校才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为什么要读懂教师?1.为了让教师读懂学生。让教师学会掌握学生…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14日,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浦东干部学院会议中心举行。会议总结了过去五年来上海市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着重分析了当前上海市基础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研究目前基础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分析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与举措等,提出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当前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正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众多卓有成效的课题研究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南安实验中学的“新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硕果累累。实验班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突破,课堂教学改革和班级管理水平有了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师生的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促进了师生共同完善发展。这里刊发他们就该课题研究撰写的一组文章,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值得一读。 (“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简介:“新基础教育”是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叶澜教授主持的中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研究课题。新基础教育的“新”是相对现有的基础教育而言,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探新两方面。在理论上要对与基础教育相关的重要问题作重新探讨,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要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新基础教育理论、服务于21世纪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实践模式。具体表现在: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它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