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原则是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针对环境侵权的特点,从有效救济和全面考虑的思路出发,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原则应该是:环境(权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兼顾,受害人保护之适度倾斜,事先救济与事后救济之并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之结合。  相似文献   

2.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与一般的民事侵权相比较,具有侵权形态的间接性、反复性、累计性等特征,受害人所受损失往往无法得到赔偿。在借鉴日本环境损害公共补偿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的环境损害公共补偿制度,可以切实保护环境受害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环境共同侵权民事责任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共同侵权行为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社会性权益侵害现象 ,其民事责任在构成要件、因果关系、归责原则上都与传统的共同侵权有很大区别。为最大程度地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稳定 ,必须对环境共同侵权民事责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环境侵权是因行为人污染环境造成他人财产权、人格权以及环境权受到损害,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环境侵权法律救济是环境法和民法都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同一般民事侵权相比,环境侵权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环境侵权法律救济也应有自己的特殊理念。从有效救济和全面考虑的思路出发,环境侵权法律救济的基本理念应确立为:环境(权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兼顾;受害人保护之适度倾斜;事先救济与事后救济之并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之结合。  相似文献   

5.
环境侵权可能带来受害人财产、身体的损害已经毋庸质疑,但因环境侵权的特殊性,根据侵权责任理论、精神损害理论、外国司法实践,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适用民法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精神损害赔偿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使其在环境侵权适用中也是必要的、具有适用性的。  相似文献   

6.
环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经历了一个从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的发展过程。然而实践证明,无过错责任在保护受害人的同时,在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间形成了新的不公平。从预防环境侵权的角度来看,无过错责任并不能充分激励加害人采取预防措施。无过错责任固有的缺陷使得单一的归责原则难以解决纷繁复杂的环境侵权纠纷,建立一个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并存的归责原则体系是平衡各方当事人利益、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在合理配置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的过程中,引起环境侵权的原因行为的类型以及加害主体和加害行为是否具有营业性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私法赔偿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侵权赔偿责任所特有的社会需求。建立分散公害损失、及时救助环境侵权受害人的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机制已成为环境侵权救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环境赔偿基金和环境行政补偿为主要方式的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模式在理论上能够得到充分的论证,那么,在实践中就应该得到完善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环境侵权行为致害机理的间接性、潜伏性,后果的不确定性,社会效应的广泛性以及因果关系的隐蔽性等诸多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特性,文章提出了构建以非诉替代争议解决机制为前提、环境侵权诉讼为基础、环境公益诉讼为底线以及环境侵权的社会化赔偿机制为补充的多元化环境侵权纠纷救济渠道,以实现对环境受害人及时、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9.
论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侵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方式,需要在程序法上设定不同于普通侵权法的诉讼规则。其中。举证责任分配是环境民事诉讼制度设计的核心。如何设置相应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通过决定败诉风险的承担者,将利益和不利益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做有效且合理的分配,以确实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是保护环境民事权利的关键所在。在环境侵权领域采用举证责任倒置能更好实现公民的环境权,也能更好体现法律追求的公平、正义理念。本文从证据学和法理学的角度对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中采用这一证明规则予以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环境侵权救济的社会化是一项由社会整体分担环境侵权风险,充分保障受害人合法权利,使其及时、合理受偿的法律制度。我国法律在这方面的缺失状态导致大量受到环境侵权的受害者难以得到相应的赔偿。围绕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环境赔偿保证金以及政府环境基金,建立社会化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是我国解决该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与环境息息相关,环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和先天条件。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目前,我国法律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存在诉讼范围过窄、诉讼主体不明确等缺陷。因此,有必要从建立三元制诉讼主体入手,在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完善激励措施等方面予以细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侵害了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危险时,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但为维护公益,而向特定机关提出起诉请求,并由特定机关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特定机关也可以不经申请而依职权主动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特定机关包括检察院和公益性社会团体及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消费争议解决在国际上的做法虽然各异,但是其理念都是趋同:首先,以调节为主。从着重对抗性质的诉讼改为以行政或司法机关调解为主,由此就可以看出事先的约定以及合同效果重于事后的裁决;其次,法律经济学思想逐渐成熟。从手续齐全、常规的高消耗诉讼转向低成本小额诉讼、公益诉讼或者集体诉讼,进而加强非诉方式解决从而降低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家行政管理的局限和传统法律制度(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缺失,已无力为环境公益提供有效保护,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比较健全的公益诉讼模式,在传统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要在实体法上创设环境权,然后在诉讼法上放宽现行民事、行政诉讼法中规定的原告资格,扩大民事、行政诉讼的案件范围,并采取各种合理、有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珅 《甘肃高师学报》2012,17(1):103-107
对商标评审委员会商标确权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根据所使用公权力类型的不同可分为行政复议和行政裁决,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由于目前我国《商标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对这两类案件的诉讼程序的规定还不够完备,导致在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因此提出对于属于行政裁决的商标评审案件诉讼程序可以借鉴日本"当事人诉讼"制度的相关做法,在立法上作出一个特殊规定,规定这类行政裁决案件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另一方当事人为被告提起诉讼,法院应当在提起诉讼时通知商标评审委员会,而诉讼的类别仍然是行政诉讼。另外,应当赋予法院对这类案件所涉行政行为的司法变更权,以保证公权力的完整、有效,以及避免权力冲突引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公民环境权与企业环境资源使用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律的层面上,公民环境权是宪法和行政法上的权利,实质上是一种请求权;企业环境资源使用权既可以是民法上的物权,也可以是行政法上的请求权,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公民享有环境权有利于遏制企业滥用环境资源使用权,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公民环境权与企业环境资源使用权的矛盾应当坚持一般利益优于特殊利益并兼顾特殊利益的原则,平等保护原则,利益权衡原则。  相似文献   

17.
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健康危害,而且受害者的权益也得不到及时的救济。究其原因,是由于受害者在遭受环境污染侵害后的利益表达机制不畅造成的,即和解难、调解难、诉讼难、监督难。因此应当为排污企业和受害者之间促成和解创造条件,明确政府环境责任,完善行政调解机制,进一步加强司法救济力量,充分落实公众的环境参与权。  相似文献   

18.
地方环境法规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两型社会的建设都要求提高地方环境法规质量。国家环保法制水平、地方经济发展、环保理念、立法技术和公众环保参与度以及地方生态环境本身的差异都会影响环境法规的质量。因此,需要厘清地方环保策略、创新环保制度、提高技术规范和建立法规评估制度,保证地方环境法规的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19.
晚近以来,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成为人类的"对一切"的义务。从国际海洋法庭审理智利"关于东南太平洋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剑鱼案"而言,由于智利的环保贸易措施同时涉及WTO和国际海洋法庭两个争端解决领域,依据不同的法律规范受到审查,因而属于平行诉讼的情形。其实,在国际法发展到"共进国际法"的阶段,通过贸易保护海洋环境,以国家管辖内外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一步促进贸易发展,应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0.
传统行政诉讼只能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这种模式无法解决抽象行政行为致公益受损进行保护的问题。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和现实需要出发,重点探讨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