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虚喻的理据及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虚喻,实际上是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特性这一标准划分而来的。虚喻是以情理之类虚性对象去比拟事物之类具体对象的比喻。其理论依据在于:1、虚幻的对象是大量存在的;2、比喻是艺术的联想;3、比喻是比较的一种形式。适合想象力异常丰富者的需要,长于表达灵动跳跃的思想是其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人类思维的智慧闪光,是语言艺术绽开的灿烂花朵。诗歌是以高度凝炼的艺术语言负载情感的有韵律的文学形式。中国古典诗歌在比喻修辞的运用上形成了比散文更为灵活的运用形式,如互喻、倒喻、顶喻、共喻、双喻、连喻、骈喻、较喻、否喻、博喻等。这些特殊的比喻形式,使比喻这个语言艺术王冠上的明珠更加瑰丽多姿,使比喻更显示出具象性、会意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给人以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物喻和理喻     
人们从形式上给比喻分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例8)、借喻(例6),特殊的有博喻(例5、11)、倒喻(例2)、缩喻(例6)、扩喻(例7)、反喻(例8)、互喻等,愚以为若从内容上把比喻分为物喻和理喻,更有利于理解比喻的表达效果。比喻可分为两类:以物喻物(或人)和以事喻事,姑且分别称之为“物喻”(或“简单比喻”)和“理喻”(或“复杂比喻”)。物喻的理解并不很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汉语辞格中古老的人家族。《诗经》中“赋、比、兴”的“比”,就是比喻家族的远祖。随着汉语的发展,比喻的子孙繁衍成林。宋代的陈骙,在《文则》中把比喻分成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但划分嫌杂乱且有重复。到了近代,陈望道先生把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开始注重于比喻的结构。在前人的基础上,濮侃在《辞格比较》(下称《比较》)一书中把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倒喻、引喻、反喻、曲喻、较喻、潜喻九种。划分之详细,阐  相似文献   

5.
虚喻     
比喻,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明白化。它的喻体通常是实在的、易于捉摸的东西。但有时我们可以大胆地突破它,把喻体虚化.使构成的比喻呈现出一种虚无、空漾、奇幻的意象美。这种变具体为抽象的比喻手法我们称之为虚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博喻、较喻、反喻、互喻、量喻、引喻、曲喻和象喻八种特殊比喻。  相似文献   

7.
在古典诗词中,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倒喻、博喻等多种形式,倒喻、较喻和博喻是其中特殊的三种。  相似文献   

8.
非常规比喻与一般常规比喻恰好相反,它是以抽象喻具体,以生疏喻熟悉,以想象喻现实,以甲感觉喻乙感觉。这种比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相似点的隐蔽性,喻体的模糊性和联想途径的不定性。  相似文献   

9.
诗歌中的比喻往往是一种整体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美学内涵已远远超出了单纯语言修辞的意义范围。在诗歌创作中,比喻具有独特的审美在现功能。多重辐辏、整体拓展是诗歌比喻的整体审美形态;连贯喻、联想喻、抽象喻、写景喻、通后喻、象征喻是诗歌比喻的六种具体审美形式;意蕴丰厚及注重情感价值为诗歌比喻欣赏中独特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修辞比喻的教学中,我们常容易流于粗疏和肤浅,把比喻简单地讲成人所共知的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了事。而在实际的语言现象中,比喻有如五彩缤纷的花苑,不经意中便会将一些较为特殊的比喻忽略而不加分析,造成遗珠之憾。笔者据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心得,与同仁交流于下.一、较喻。这是一种比较性质的明喻,其结构形式不说成“甲像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人们倾向于用隐喻的手法来表征死亡这一抽象概念,语言的隐喻表述与隐喻概念是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现象,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中概念隐喻为支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对"死亡"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方面的差异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以寻找这种隐喻表达下的深层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2.
Kenneth Burke initially established dramatism as a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uses of language. An examination of Burke's major rhetorical concepts—identificati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human being, the concept of reality, and terms for order—reveals the epistemology of his dramatism as a marriage of paradox and metaphor. However, recently Burke has shifted dramatism towards a philosophy. Three shifts establish a dramatism based upon “act,”; not the tension between “action”; and “motion,”; dramatism that employs language “literally,”; rather than exploiting its ambiguity, and dramatism that is more “reality”; oriented rather than the link that orders and relates “reality”; to our abstract values.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人们认知主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表达方式,也是法律思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Lakoff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点,从认知的角度揭示出隐喻在法律思维中具有三种功能:构建新概念功能、从抽象到具体的阐释功能和架构法律推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实验采用语义启动范式考察情绪概念重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结果表明,轻重量启动下,个体对积极情绪词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消极情绪词;重重量启动下,被试对消极情绪词的反应时显著快于积极情绪词,体现了情绪概念重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该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概念隐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结构清晰的始源概念来解释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概念,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和现象的主要途径。英语财经新闻中常借助隐喻的不同类型如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等来描述和解析经济活动中的抽象概念和专业术语,使抽象的财经新闻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16.
隐喻作为语言策略和认知手段在广告语中被广泛运用。概念隐喻是从日常表达式中归纳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的认知机制,可反映客观事物尤其是一些抽象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中、英美体广告均常采用三个隐喻概念以及它们所衍生出的子隐喻概念,对比分析这些隐喻概念,可见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和认知工具的共性。解析广告语中隐喻的认知对广告语设计及隐喻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Lakoff和Johnson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是用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去表达我们所不熟悉的抽象事物,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我们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将隐喻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爱情是一种及其普遍和丰富的情感。要使爱情这一种抽象概念得到充分的阐释,就必须借助隐喻。本文浅析了英汉“爱情”隐喻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最后得出英汉“爱情”隐喻的并同是由人类的物质经验以及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鲜明地指出,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隐喻不仅是修辞的简单附属品.也是一种由语言承载并凸显的思维方式。隐喻能帮助人们通俗形象地理解晦涩难懂的概念,借助自身和周围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认知无形世界和表达抽象概念。隐喻所具有的概念属性与其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的属性为其命名功能提供了可能性.凸显隐喻在人类认知世界和创造文化中发挥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邹强珍 《海外英语》2014,(7):263-265
As an important metaphor, metaphor of color-related English words regards color domain as source domain, and maps the color domain to non-colored abstract domain. This enables us to understand, think and discuss color-related concep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color-related English words through cognitive metaphor.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the color-related English words is in nature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related English words by means of cognitive metaphor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