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徐雁 《编辑学刊》2001,(6):95-98
<书目答问>系张之洞(1837-1909年,直隶南皮人)在提督四川学政的任期内,为答成都尊经书院学子"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之疑而作.清光绪元年(1875年)九月,张氏撰写了<书目答问略例>,"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的著名观点,就此发表.  相似文献   

2.
王闿运(1832-1916)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一生笔耕不辍,著述宏富。从王闿运的几部经学著作可以看出其兼综经今古文的公羊学风格。同时,王闿运极为重视书籍的收藏与刊刻,他于1879年在尊经书院设立了专门校书刻书的尊经书局,对于传播古籍,提高院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促进学术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学会藏书楼的建立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一股重要潮流,也是中国早期图书馆的雏形.本文记述湖南学政江标改革校经书院、创办校经书院藏书楼的过程,探讨了校经书院藏书楼对促进湖南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书院与《四书》自宋以来被并列为重要的理学标志。清代书院的形态相对宋明有所变化,其对《四书》之安置也出现了新的嬗变。从讲学到考课,清代书院教士以《四书》义理为宗之旨趣一脉相承。乾嘉之时,《四书》在书院的核心文本地位并未随精英学人的学术重心转向“五经”而动摇。阮元和张之洞先后掀起书院调整《四书》安置的风气变革,并造成了典范性影响。这种尝试的思想学术史意义当然毋庸讳言。但若将视野拓展至整个国家文教系统的经书安置中,不难发现其限度是明显的。整体来看,从乾嘉到同光之际,提倡“五经”或“十三经”,尝试改变书院独尊《四书》地位的效果有限。不管清学演进中学术旨趣如何转移,书院对《四书》的安置始终保持着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5.
书院与府州县学是我国古代两种主要教育形式,他们共同构成了地方教育体系.但书院与府州县学又有所不同,书院是对地方官学中的优秀生员作进一步培养的地方,书院的教师水平和学生质量都远高于府州县学.……  相似文献   

6.
书院与府州县学是我国古代两种主要教育形式,他们共同构成了地方教育体系。但书院与府州县学又有所不同,书院是对地方官学中的优秀生员作进一步培养的地方,书院的教师水平和学生质量都远高于府州县学。正如清政府在一篇上谕中所说:“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书院即古候国之学也。居中讲习者,固宜老成宿望,而从游之士亦必立品勤学,争自濯磨,俾相观而善,庶人材成就足备朝廷佐使,不负教育之意。”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各地设置书院的目的是为府州县学中的优秀生员提供进一步深造和入仕的机会。一、清代山东书院概述清代山东书院…  相似文献   

7.
《四川档案》2011,(3):34-35
张澜(1872—1955),字表方,1872年4月2日出生于四川南充,1894年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1897年补廪生。1902年被选人成都尊经书院深造,专攻经史。1903年,由官费派遣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1907年任顺庆府(今南充市)中学堂监督,并先后创立南充初、高等小学和端明女塾。1912年,  相似文献   

8.
年代: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质地:纸质规格:118cm×55cm藏址:襄樊市档案馆清光绪二十一年湖广总督、湖北巡抚张之洞委派雷炳焜为一镇工程队第一营督队官札。雷炳焜(1875-1956年),  相似文献   

9.
《桂岭书院》初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当时蕉岭县最早的藏书机构。据该县《石窟一徵》记载:“旧志清康熙二十五年县令蒋弥高建义学桂岭书院于韩祠(韩昌黎祠)之侧”。乾隆庚子春,阖邑公在山下新建三层宫殿式楼宇、清光绪年间作了一次重修。这座书院建筑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书院有经、史、子、集等,内设课堂、书房。当时选择知识渊博的贡生员授课,咸丰举人刘伯英曾在书院主讲多年。一九○四年抗佞保台爱国志士,伟大的教育家、诗人丘逢甲先生回故里后,又把《桂岭书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语文学家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99页"张之洞"条云:"张之洞……因创立广雅书院、广雅书局,人称张广雅。……自幼熟读经史,研精小学……提倡朴学。著有《广雅碎金》四卷……。"同书641页"中国语文学著作索引"将张之洞《广雅碎金》置于张揖《广雅》,王念孙《广雅疏证》之后,且云"未见"该书。按:上说有误凡三。第一,张氏人称张广雅,是其室名曰"广雅堂"。广雅书院,广雅书局也均因此而得名,不能倒果为因。第二,《广雅碎金》乃张氏吟咏史事,写景言情之诗集,与《广雅》一类语文学训诂专书风马牛不相及,张氏其它散、骈文著作亦多冠有其室名字号。第三,《广雅碎金》  相似文献   

11.
杨芷郁 《兰台世界》2013,(24):18-19
据文献记载,清代辽东共设置书院18所,书院的资金来源、生员规模、书院建筑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清代辽东书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辽东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鸟尊出土于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114墓,由尊铭文可知它是一件宗庙祭祀用的礼器,其拥有者为第一位"晋侯"燮父。鸟尊造型独特,意蕴丰富,既有对周王室的感恩,又有对异姓国的感召。晋系青铜器中,鸟形文物源远流长,推陈出新,深刻折射出三晋大地社会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宋教仁,字得尊,号敦初(后改作纯初,亦作遯初),别号“渔父”,化名宋谦、宋链、中岛等。1882年4月5日(清光绪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出生在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今八字路乡渔父村)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宋教仁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从四岁起就入宋氏家塾读书。 1899年春(清已亥年),宋教仁进入桃源漳江书院学习,为书院的一名活跃分子。当时桃源还没有公共图书设施,1899年冬由漳江书院山长瞿云梅选开书目,用三千串制钱作购书经费,由瞿云梅推举宋教仁、陈榆承、彭涤疵三位学生赴湘北官书局和湖南长沙思贤书局购买了经史子集约数百种,藏在漳江书院,供院生阅看。此举,开创了桃源图书事业之先河。  相似文献   

14.
书院与府州县学是我国古代两种主要教育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地方教育体系。但书院与府州县学有所不同,“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书院即古侯国之擘也。居中讲习者,固宜老成宿望,而从游之士亦必立品勤学,争自濯磨,俾相观而善,庶人材成就足备朝廷佐使,不负教育之意”。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各地设置书院的目的是为府州县学中的优秀生员提供进一步深造和入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图书馆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定名为云南图书馆,由当时的经正书院、育才书院、五华书院和学务公所的图书馆共同组合而成,馆址系翠湖公园北侧的原经正书院旧址。初成立的图书馆内设书库、阅览室、阅报室。宣统三年(1911年)开办博物馆业务,是年改名为云南省图书博物馆。1929年改名为省立国学图书馆;1931年再次改名为省立昆华图书馆。到1936年,仅有藏书约11万册,人员8人;至  相似文献   

16.
正雍正元年(1723年),钟山书院在南京城建立,其后迅速发展壮大。乾嘉时期,它被誉为"海内四书院之冠"1。钟山书院之所以迅速崛起,与其各项制度密不可分,但关于钟山书院的各项制度,学界目前鲜有研究。本文览辑史料,考察钟山书院管理人员的聘任、生徒招收、经费、教学、考课、祭祀、藏书、刻书等各项制度及其运作,以期深化书院史研究。一人员聘任钟山书院设掌教1位,或称山长、院长2,主管行政管理和教学事务,其选拔办法为:"采访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全面清理有关王安石<春秋>"断烂朝报"说的文献和人们对它的不同认识,结合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与宋代<春秋>学的情况,作者认为王安石确有<春秋>"断烂朝报"的说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贬经,恰恰反映的是他的尊经思想,这和<春秋>的特点与宋代<春秋>学的发展有关.宋人以此归罪王安石与其改革有关,反映得更多的是个人恩怨,并不客观.  相似文献   

18.
任文香 《兰台世界》2013,(19):121-122
<正>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785—805)由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勃兴于宋代理学大师自由讲学传播儒学。天下书院千计,而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有著名的四大书院之称,白鹿洞书院则被清人学者王昶誉为"天下书院之首"。一、白鹿洞书院的由来在引得无数骚人墨客流连忘返的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书院的亭台楼榭掩映  相似文献   

19.
白檀书院     
我国的古代书院是除官学和私学外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它集藏书、讲学、祭祀于一体。北京的古代书院产生于五代时期,至清朝末年改为学堂。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发展于宋代。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635年),设在四川省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偶尔也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后又改为  相似文献   

20.
在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非常盛行的背景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经幢流行于全国各地。因此,山西亦出现数量可观的佛顶尊胜经幢。这些经幢的产生不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照,且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宣扬的宗教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