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孙娟 《科学中国人》2004,(11):66-66
生物质能源是指源于有机质的可再生的各种农林产品,是人类最先利用的能源。由于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燃料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源渐渐被人类所忽视甚至废弃。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及使用化石燃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
<正>生物质具有可再生性,并且十分丰富,每年生产量远远超过目前世界能源需求总量,相当于世界年能耗总和的10倍。因而,生物质成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世界第四大能源。生物质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发电/供热、生产燃料酒精、生产生物柴油等方式进行转化和利用,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随着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和人类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视,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  相似文献   

3.
能源和石油     
一、世界和中国能源现状及中国面对的挑战 人类使用的能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19世纪上半叶以柴薪作为燃料,于20世纪中叶石油超过煤炭。目前,世界上的一次能源主要由石油、天然气、煤炭三种化石燃料所组成。据BP统计,2007年一次能源总量为11099.3百万吨油当量,化石燃料占世界一次能源的88%,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能分布式利用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布式生物质能源技术对原料种类适应性强,项目规模灵活、可满足特殊用户的需求,在小规模下具有更好的经济性,更易于商业化发展,符合生物质资源特点和我国国情。生物质能分布式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生物燃气两方面,关键技术包括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及燃烧、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生物质气化热解及燃气利用等。我国分布式生物质能源技术目前主要处于进行技术完善和应用示范阶段,预计到2030年前大部分关键技术将基本成熟,具备产业化的条件。我国分布式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传统燃煤燃气替代、城镇/农村清洁生活能源供应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重点是服务节能减排战略,利用生物质实现部分替代工业燃料,减少燃煤/燃油带来的污染,同时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目前制约分布式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是经济性和可靠性,国家应在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方面增加投入,将生物质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化为成本效益,推动生物质能分布式利用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巴黎协定》承诺的一部分,中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CO_2)排放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在研究如何实现上述减排承诺的前提下,中美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构建了一个自下而上的中国能源供需综合模型。基于该模型对比分析了两种情景的差异,即沿着当前趋势发展的参考路径情景以及"重塑能源"替代路径情景。"重塑能源"替代路径是指为满足国家需求,在2050年前最大程度地应用当前成本有效的能源效率策略和可再生能源。结果表明,如果中国走更积极的重塑能源路径,那么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比参考路径提前11年达峰。本文重点分析了在更积极的路径下能源效率策略对于二氧化碳减排的作用。除能源效率外,本研究还分析了燃料替换(从碳密集型燃料转向其他燃料)的减排作用。结果表明,对于重塑能源情景,能源效率提高及相关策略贡献了中国2050年二氧化碳总减排潜力的75%,而燃料替换仅占25%。为在中国实现上述具有显著成本效益的能效潜力,本文还讨论了需要克服的障碍和需要实施的附加政策  相似文献   

6.
主要新能源发电替代减排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对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新能源发电替代减排是碳减排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新能源发电替代减排的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从新能源资源潜力评估、发电替代减排量测算、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和减排的成本效益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整理。综述发现已有的新能源发电减排量测算方法各有利弊,新能源产业自身碳排放核算缺乏统一的界定范围,而且新能源的开发成本和效益也缺乏明确的核算标准。最后,本文从如何对新能源的技术进步率进行科学预测、系统地建立新能源发展与减排的效益评估体系、减排目标下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的描述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王倩  高翠云 《资源科学》2018,40(10):2118-2131
当各地区减排成本增速高于经济增速时,单一碳排放效率指标已无法完整刻画减排情况。本文基于全局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Global NDDF)及其对偶原理测算得出2010—2015年中国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效率最高,而东北与西部地区效率最低;全国各地区总的碳减排成本增长率与经济增速比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大部分地区总减排成本增速大于经济增速。这表明碳排放效率提升是以高于经济增速的减排成本投入实现的。数理推导结论表明,解决减排成本增速远超GDP增速的困境,需满足碳影子价格增速小于碳生产率增速。计量模型进一步证明,中国碳影子价格增长速度高于碳生产率增速导致了减排成本增速快于经济增速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以多元指标体系替代单一的碳排放效率指标,全面衡量减排能力;构建全国碳交易市场以缓解各地区碳影子价格异质性现象;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5):I0002-I0003
使用生物燃料替代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想法,看上去很关,但落实起来困难很多。其中重要挑战之一是,至今没有找到经济的生物燃料制造方法。从植物中提取生物燃料是当前的热门领域。一些国家已经把生物燃料的产量写入国策,比如美国政府决定,在2022年前关国生物燃料的年产量要达到360亿加仑(约1.36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9.
生物柴油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其使用能有效降低尾气中碳、硫的排放,因此具有替代化石柴油的潜力。生物柴油通常由植物油和甲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得。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成型燃料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对其进行合理利用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由于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特性较为特别,因此与之相适应的燃料燃烧设备是影响生物质成型燃料利用的关键因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的研究进展,并对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王珊珊  张寒  杨红强 《资源科学》2019,41(3):521-531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碳足迹评估被广泛应用于量化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在减排承诺背景下,林业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贡献。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和出口国,人造板行业的碳足迹和能源耗用问题,是评价林业产业环境影响的重要领域。本文依据ISO 14067标准,测度了中国胶合板、纤维板和刨花板行业“从摇篮到大门”系统界限的碳足迹,通过对比国内外人造板行业的能源耗用,评估了中国人造板行业的节能潜力,结合量化改进方案的减排效果,提出了人造板行业减排和市场结构改善的建议措施。研究发现:①中国现有人造板行业的碳足迹结构中,纤维板最大(708.74 kg CO2e),胶合板最小(312.08 kg CO2e),刨花板居中(410.79 kg CO2e)。其中原材料获取对碳足迹贡献最大,化工材料如脲醛树脂胶的生产和使用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②对标国际标准和技术进步要求,中国人造板行业的能源耗用可减少13.27%~47.99%;③用木质燃料替代化石能源,对人造板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可实现11.53%~42.30%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2.
梁大鹏  刘天森  李一军 《资源科学》2015,37(12):2319-2329
作为世界重要的工业经济体,金砖五国温室气体排放对区域环境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而现有文献对五国碳排放的比较研究不足。本文运用LMDI模型,探究1992-2012年影响五国CO2排放成本的主要因素,并比较分析了五国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结论为:①单位CO2排放成本和人均GDP增长显著提高了五国CO2排放成本;能源强度下降有助于降低俄罗斯、南非、中国、印度CO2排放成本;②油气消费量上升提高了巴西和南非CO2排放成本;煤炭和石油消费量下降有助于降低俄罗斯CO2排放成本;而大规模的化石能源消费对提高中国和印度CO2排放成本的作用更明显;③综合对五国CO2排放成本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升减排技术水平、完善工业减排机制、优化能源结构是降低单位CO2排放成本、CO2排放量和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控制CO2排放成本。  相似文献   

13.
洪浩  叶文虎  宋波  张显学 《资源科学》2010,32(11):2172-2178
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对于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资源收集、市场定位、应用推广方面归纳了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的特点,梳理了该产业发展所需经历的萌芽、快速发展、持续发展三个阶段。指出该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在于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龙头企业缺少扶持,提出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市场重点在于替代分散供热市场中的中小型燃煤、燃油、燃气、燃电锅炉。以辉南宏日新能源公司为案例,分析了其建立在资源收集、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锅炉设计与配套、供热服务4个环节之上的产业链运行情况,提出依托中小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扩展中小锅炉区域供热市场,是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迅速产业化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
黄建 《资源科学》2012,34(1):20-28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体,煤电也是我国电力的主要构成。我国未来低碳发展将主要取决于低碳电力技术的选择及其推广,其中风电与碳捕集与碳封存(CCS)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都处于发展初期,其未来不确定性较大。本文将基于风电和碳捕集的技术学习曲线,探讨这两类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实现市场竞争所需的)推广时间、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等,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减排量与发展路径相同的前提下,风电技术成本较新建煤粉(PC)电厂碳捕集技术成本略高,后者若考虑了碳运输与碳封存成本在内,其减排成本将更高;另外,考虑了技术学习效应后,风电技术与CCS技术成本较相关研究结果都更低。到2025年风电技术发展将面临电网基础设施的瓶颈,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将很难取得突破;碳捕集技术减排潜力更大,其新增投资主要表现在燃料成本与新增资本投资部分,当前主要工作应加快发展碳捕集示范项目、强化国际学习与合作,降低其不确定性,在2025年实现CCS与风电技术的对接。  相似文献   

15.
田明华  万莉 《资源科学》2015,37(3):522-533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加剧,森林的生态环境功能日益突出,全球森林数量持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使涉嫌消耗大量木材的经济发展、林产品贸易备受争议。本文以木材消耗作为森林资源的压力指标,分析了影响木材消耗的关键因素,以世界具有代表性的61个国家2010年的相关截面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木材消耗的影响为正,人均木材消耗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呈现一种向右上方倾斜的N形关系;林产品出口贸易与木材消耗的关系为负向,有利于减少人均木材消耗;林产品进口贸易与木材消耗的关系为正向,但相较于使用本国木材来说更有利于减少人均木材消耗;木材产量与木材消耗同方向变化,是影响人均木材消耗的最为显著的因素;林产品贸易规模、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本文从世界和中国林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林产品贸易自由化、保持木材供应适度偏紧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源合理利用与CO2减排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郎一环  王礼茂  顾鹏 《资源科学》2004,26(6):118-124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CO2排放总量大但人均量小,单位能耗的CO2排放指标偏高.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人口将继续增长、能耗规模继续增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实现CO2减排,是对中国的严峻挑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该文提出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水电、核能、太阳能及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比例;引进和开发能源环保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法律、政策和经济手段,促进能源合理利用和削减CO2的排放量的设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温室气体减排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我国农田非CO2温室气体(主要指CH4和N2O)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3%,预计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后,化石能源逐步被清洁能源替代,农田CH4和N2O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比重也将随之增大,其减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将日渐凸显。然而,现有农田碳减排技术由于缺乏立法教育宣传和成果激励机制等,并未得到充分转化应用与推广示范,使得减排成果难以落地坐实,不利于我国农业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文章总结了我国农田CH4和N2O减排工作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我国农田CH4和N2O减排所面临的问题,并在今后长效监测平台运维、新方法技术突破、大众减排意识提升及成果推广示范加强4个方面提出了技术和政策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各国都在积极开发清洁能源,风能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目标约束下,近年来,中国风电规模也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风力发电过程虽然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但从产业的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在设备制造、运输、安装、运行、废弃等环节也会带来...  相似文献   

19.
畜禽粪便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合理的粪便管理方式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减少畜牧业环境污染.本文以湖北省为案例,通过对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调研,确定各自适宜的粪便处理模式.以IPCC(2006)中计算畜禽粪便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为基础,分析生猪粪便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的现状和优化值,预测由粪便管理模式改进所带来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在2012年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模式不变的情况下,粪便管理优化后CH4排放因子仅为现状值的29.12%,N2O排放因子比现状减少34.13%,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可以达到468.31万t CO2-eq.不同养殖规模减排重点各有侧重,农户散养应以控制CH4排放为主,而规模养殖则需关注N2O减排.山区的减排重点为农户散养,其它地区则应关注规模养殖粪便管理模式的优化.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生猪养殖规模等选取合理的猪粪管理方式,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