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新证高恒文《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韧之作,发表至今,评说不辍。关于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的“资源”,也是历来论者所关注的问题。周作人认为这篇小说受到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①,这一点已为鲁迅的自述证实。②但问题实非如此简单,比如...  相似文献   

3.
谈祥林嫂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二字深刻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放的本质;他的另一篇著名小说《祝福》,则用具体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吃”掉的活生生的现实。《狂人日记》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祝福》发出了救救祥林嫂的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一个被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摧残致死的妇女形象,她在遭受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迫害时,表现得十分愚昧和麻木。读了《狂人日记》,再去读《祝福》,就会发现这两篇小说的创作意  相似文献   

4.
鲁迅故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鲁迅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他继续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小说和大量杂文,成为五四新文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是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总纲,这可以从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认识。其后的小说则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总纲的各个层面上深入开掘和具象化。由一篇小说成为多篇小说的总纲,是鲁迅先生特殊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创作经历所决定的。研究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范金豹 《教育文汇》2011,(10):44-45
1918年4月,鲁迅先生应老同学钱玄同之约,创作了《狂人日记》,发表在当年五月的《新青年》上。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至1922年10月,他又先后创作了《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和《社戏》等小说,  相似文献   

7.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  相似文献   

8.
《药》辩     
《药》是鲁迅在“五四”爆发前夕继《狂人日记》、《孔乙己》之后,所写的第三篇小说。在鲁迅的创作中,它属于那些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的重要作品之一。它和鲁迅当时其他作品一起,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不仅在发表的当时,曾在广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于1918年冬天创作,后收入《呐喊》的短篇小说,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反封建的小说。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描绘社会上的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果戈理是鲁迅很早接触、并对鲁迅影响最深刻的外国作家.在回忆自己早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时,鲁迅曾经说过,他从外国作家那里汲取了不少艺术营养,其中果戈理便是他“最爱看的作者”之一.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受果戈理小说的启示而创作出来的.晚年,鲁迅耗费了不少心力,翻译了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篇小说《鼻子》,  相似文献   

11.
钱燕 《现代语文》2014,(6):72-7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来鲁迅先生把它编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孔乙己》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多年,笔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之余,研读并归纳了孔乙己的七宗“最”,兹述如下:最奇特的名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鲁迅《狂人日记·序》中语体和狂人形象两个问题的探讨 ,力图说明这篇小说在艺术上具有的含混性缘于它话语间不断的出现自我颠覆的现象。应该说从《狂人日记》为始 ,鲁迅的其他很多小说都具有类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杰出的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之作。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说的:《狂人日记》的发表,“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里“表现的深切”是指小说思想内容而言,是说《狂人日记》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主义的  相似文献   

14.
一八三五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果戈理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问世(收入《小品集》)。八十三年后,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鲁迅的同名小说《狂入日记》发表。两篇小说都以它尖锐的锋芒引起了当时社会的震动,也以它们的“同名”引起评论界极大的兴趣。究竟这两篇小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鲁迅在创作小说时受到果戈理哪些启发和影响?他们的小说在思想艺术上又有哪些异同?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教《药》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里有四篇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和《祝福》。学习  相似文献   

16.
《狂人日记》和《长明灯》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两篇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小说。从《狂人日记》到《长明灯》的创作过程,从"救救孩子"的呼吁到"灭神灯,要放火"的战斗宣言,这一变化标志着鲁迅在现实的重重矛盾困惑中,为自己接下来的改革社会的实践确定了一种出路,并将以更为坚定执着的姿态直面现实的黑暗。这体现了鲁迅革命思想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承前启后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这一事实已经得到多方(包括鲁迅先生本人)证实.本文指出<狂人日记>与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小说<泄密的心脏>有着一定的联系,爱伦*坡对鲁迅的创作可能起到一定的影响,并从两位作家的思想根源、人生哲学和两篇小说的内容、主题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探求其中的一致性,从而证实该论点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果戈理是鲁迅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鲁迅1907年写的《摩罗诗力说》就提到果戈理,认为他“以描绘社会人生之黑暗著名”,“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鲁迅在以后的文章中又赞扬果戈理的“讽刺是千锤百炼的”,赞颂他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鲁迅亲自翻译了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又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果戈理的艺术技巧。 果戈理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835年问世以后,经过83年,鲁迅也发表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这两篇小说均以尖锐的锋芒引起当时社会的震动,也以它们的“同名”引起评论界极大的兴趣。我们从这两篇小说的比较分析中,不但可以看到文学发展长河中点点水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学习鲁迅借鉴外国文学时的“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除了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实词以外,还独具匠心,使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虚词.尤其是副词的巧妙运用,更使文章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